按下“快進鍵” 跑出“加速度”

按下“快進鍵” 跑出“加速度”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成都平原經濟區8市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出臺政策“組合拳”,從減負、降稅、金融、政務服務等方面,加速推動企業復工復產。

成都

解決企業資金難題

復工復產信心更足

從貸款貼息,到減免租金,再到減稅降費……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企業在疫情中受到衝擊,特別是資金鍊受到嚴重影響。為減輕企業負擔,成都市推出了系列政策,多措並舉解決企業的資金難題。一些金融機構、園區、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紓困解難的行動越來越多,在疫情之下攜手企業共克難關。

由錦江區金融工作局、錦江區工商業聯合會、錦江區經信局(區民經辦)、錦江區新經濟和科技局聯合發起,光大銀行成都分行、工商銀行成都春熙支行、中國銀行錦江支行、建設銀行成都第九支行等金融機構作為骨幹力量,共同搭建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金融服務平臺”。

金融服務平臺自2月6日起開始運行,以“錦江金融”微信公眾號為窗口,採取線上 線下的方式開展了企業金融服務信息申報、“一對一”諮詢接洽、銀行產品優化匹配等服務,開闢了“金融服務指南”“應急金融產品”“金融專題輔導”“金融服務方案”欄目。

崇州市積極應對,出臺並積極落實《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行27條政策措施》。該市財政部門、金融部門進一步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加強金融紓困,全力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特別在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中給予全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存量貸款疫情防控期間到期辦理續貸或展期,利率按原合同利率下浮10%,新增貸款利率原則上按基準利率下浮10%。對暫時陷入困難但前景較好的中小微企業,在成都市財政給予不超過貸款合同約定市場報價利率50%的貸款貼息基礎上,本級財政再給予20%的貸款貼息。

德陽

分類精準防控

服務復工復產

面對疫情防控的新形勢,德陽警方動態調整策略,分類精準防控,服務復工復產。

一方面,全力護航交通線,道路通行“零阻礙”。著力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切實維護交通運輸秩序。全程保障助復工,開展“點對點”農民工專車(專列)運輸服務143次,確保3萬餘名民工順利返崗復工。

另一方面,創新舉措優服務,群眾辦事“零延遲”。持續落實“十八條”服務措施,為企業復工復產創造更加便利的辦事環境。推行“一次辦”,全面恢復公安戶政、車管、出入境窗口,累計辦理各項業務3.2萬件,一次辦結業務比例達100%。推行“網上辦”,完善“微戶政”、網上車管等功能,引導群眾通過“交管12123”手機APP辦理各類車駕管業務近3萬件,實現縣(市、區)自助辦理設備全覆蓋,網上辦理佔總量80%。推行“延期辦”,戶口遷移、駕駛證更換審驗、機動車年檢等業務,疫情期間,不影響其有效期限,不計入超時,不予以處罰。推行“減時辦”,臨時身份證、居住證、戶口簿、爆破作業許可(備案)隨到隨辦、立等可取。推行“上門辦”,已主動到163家企業辦理業務2000餘件。

同時,突出主責護穩定,治安管控“零盲區”。牢牢把握疫情期間社會治安特點,堅持顯性用警,強化管控,積極創造良好治安環境。不斷強化治安防控,依託市區6個治安特控區和各地快反點,嚴格落實公安武警聯勤武裝巡邏等“四項機制”和“1、3、5”快速反應機制,確保了疫情防控期間德陽市社會穩定、秩序良好。

遂寧

“店小二”式服務

助力企業快速復工復產

目前,遂寧經開區園區內已經復工的162家規上企業已全部應用“小班制”。

經開區還設立了“企業秘書”,為企業提供“店小二”式服務。園區內150家重點規上工業企業、商貿服務企業及建築企業,均配有“企業秘書”。

隨著園區100餘家企業相繼復工復產,用工缺口高達2000多人。為了同時解決“用工荒”和“就業難”,經開區線上線下齊發力,已成功新聘員工600餘名。

為促進用人單位和求職者對接成功率更高,園區還組織3輛大巴車到各個區縣,將貧困村幹部和貧困家庭代表接到園區企業進行實地參觀,各企業“一把手”帶領大家體驗企業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

在梳理園區企業需求時,遂寧經開區發現不少企業面臨著融資、資金週轉等方面困難。為解決這類問題,園區一一對接企業需求,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近期,遂寧經開區已先後幫助12家企業實現融資2.3億元。

此外,遂寧經開區還出臺了《支持企業健康發展的四條措施》,從實行稅收獎勵、穩定員工隊伍、減免企業租金和降低融資成本四個方面,結合園區自身發展實際,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綿陽

優化政務服務

打通“綠色通道”

為切實優化涉及企業復工復產急需辦理的審批服務,綿陽市政務服務監督管理局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全力戰“疫”,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為全市企業發展助力賦能。

積極推行“網上辦”“郵寄辦”,開展“不見面審批”服務。綿陽市政務服務監督管理局充分利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將更多的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網上辦理。對能夠實現全程網辦的,引導申請人通過“四川政務服務網”“天府通辦APP”在線提交申請辦理;對未實現全程網辦事項,可通過郵遞方式寄件、補件送達。

採取“特事特辦”“即來即辦”,開展“綠色通道”服務,對企業復工復產急需辦理的且確需到實體大廳辦理的審批服務事項,引導企業電話預約,並根據企業辦事需求,開通“上門辦”服務,同時,開通特事特辦、即來即辦、容缺受理等“綠色通道”服務。

綿陽市還設立辦理專區,強化幫辦代辦服務,通過在實體政務服務大廳設立企業復工復產專區,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線上+線下”“全流程”現場諮詢、答覆,企業復工復產中的各類問題、訴求,可撥打企業熱線服務電話,由專人提供諮詢、投訴處理、協助辦理、幫辦代辦等服務。

樂山

開展“春風行動”

穩定勞動關係

樂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樂山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領導小組、樂山市司法局、樂山市總工會在全市開展穩定勞動關係“春風行動”。

對樂山地區企業復工、職工復崗、勞動用工情況、網絡輿情集中反映的勞動關係熱點難點、因疫情引發企業停工停產、規模性裁員、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以及餐飲酒店、交通運輸、文化旅遊、建築施工等受疫情影響較重的企業、行業、產業勞動關係狀況進行跟進把握。

通過上載官網、在線培訓、網絡手冊等形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深入解讀支持穩定勞動關係法規政策,緊扣樂山地區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開工復工,部分行業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壓力,勞動者面臨待崗、失業收入減少,勞動關係不穩定因素增加等實際情況,重點解讀落實國務院《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以及疫情防控期間國家和四川省出臺的妥善處理勞動關係問題、穩定就業崗位和勞動用工支持農民工返崗復工、減免緩繳社會保險費、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

結合自身職能特點和本地疫情防控實際,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積極支持開展和諧勞動關係創建工作。

雅安

政策大力支持

工業經濟復甦

用電量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風向標”,用電量的變化直接反映工業經濟發展情況。

雅安市供電量穩步回升,至2月底,全市日供電量達2200萬千瓦時左右,恢復至春節前日均供電量的86%;至3月中旬,全市日供電量突破2600萬千瓦時,較今年日最低供電量增加近1000萬千瓦時,較去年同期增長6.9%,較春節前日均供電量增長2.1%。《四川省企業復工復產電力指數監測日報》顯示,雅安復工復產綜合電力指數92.7%,全省排名第6位;復產率98.6%,全省排名第5位。

如今,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整體向好,該市工業企業紛紛開足馬力,千方百計將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

雅安市經信局數據顯示,1至2月,該市技改投資增速達到87.9%,位列全省第一位;工業投資增速13.2%,位列全省第四位。

復工復產初期,該市企業遭遇了一些“盲點”和“痛點”,好在市委、市政府及時出臺的系列政策和精準的服務,堅定了企業復工復產的信心。

疫情發生以後,雅安市印發《關於支持企業應對疫情共渡難關十二條措施的通知》從減負、財稅、穩崗、金融四個方面提出了12條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企業有效應對疫情、共渡難關。

資陽

落實優惠政策

助力企業復產擴能

資陽市稅務局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出臺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稅費政策,編制發佈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稅收優惠政策指引(資陽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稅費支持政策和辦稅服務措施彙編》,梳理全市醫療機構、醫藥製造、物流等復工復產納稅人名單共611戶,並通過智能推送平臺“一對一”推送其可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

疫情發生後,資陽市稅務局還通過微信公眾號、QQ群、電話、短信等方式推送網上辦稅提示、網上操作手冊等,引導納稅人繳費人通過“非接觸式”辦理稅費業務。資陽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資陽申報納稅業務網上辦理率達到99.91%,位居全省第1位,並“對3月31日前納稅人通過網上申請辦理髮票寄遞業務免收郵寄費用”。

根據相關規定,對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稅務機關要依法及時核准其延期繳納稅款申請,積極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對受疫情影響逾期申報或逾期報送相關資料的納稅人,免予行政處罰,相關記錄不納入納稅信用評價,對逾期未申報的納稅人,暫不按現行規定認定非正常戶,相關記錄不納入納稅信用評價。

眉山

法律援助五舉措

滿足中小企業需求

為切實緩解中小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生產經營困難,眉山市法律援助機構採取五項措施積極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助力中小企業復工復產。

擴大民事法律援助範圍。首次將中小企業列為援助對象,開闢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提供免費法律服務。

擴展法律援助服務申請受理渠道。充分利用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12348四川法網、“絲法通”一帶一路法律服務APP等線上、網絡、實體平臺優勢,多渠道“零障礙”受理申請,第一時間滿足疫情防控期間中小企業的法律援助需求。

落實優先受理、快速辦理。該市法律援助實體平臺開通“綠色通道”,對企業復工復產以及困難職工的法律援助需求,在不違反相關規定、確保服務質量和公平性的前提下,優先受理、快速辦理。

提供無間斷法律諮詢服務。通過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實體、熱線平臺對企業及職工提出的法律諮詢進行權威解答。

集中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在做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政策宣傳的同時,接受法律諮詢和受理案件過程中,多次提供合法建議為雙方化解提供了新路徑,將多起可能激化的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