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是如何讓人“腦殘”的

2010年《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發佈,我國城市網癮青少年約為2400萬。而到2013年底,我國網癮青少年保守計算應該在4000萬左右。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近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時評《不能讓農村青少年成網遊成癮“重災區”》,讓網遊這個一直埋在萬千父母心中的炸彈再次引爆了。文章指出近年來面對網絡遊戲公司的“狂轟濫炸”,農村青少年群體正成為網遊成癮的“重災區”。

網癮是如何讓人“腦殘”的

網遊為何讓人慾罷不能

答案很簡單——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多巴胺的釋放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甚至上癮。

我們常說熱戀中的男女之間會產生“化學反應”,就是因為其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在源源不斷地分泌,勢不可擋地洶湧而出,由此製造了愛情的歡愉感。而香菸中的尼古丁之所以會令人上癮,也是由於尼古丁刺激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快感。事實上,吸菸、酗酒甚至吸毒,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飄飄欲仙,難以自拔。

網癮的產生也是同樣道理。科學家們很早就發現,人們在玩視頻遊戲的時候,大腦會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讓人產生了猶如戀愛、吸毒、酗酒一般的美妙感覺,欲罷不能,逐漸成癮。

但問題是人體是否能承受長時間大劑量的多巴胺呢?當然不能,我們的身體無法一直承受這種很High的刺激,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心跳過速的巔峰狀態。多巴胺的強烈分泌,會使人的大腦產生疲倦感,所以大腦只好讓那些化學成分自然新陳代謝,這樣的過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續三四年。所以,“愛情保鮮期兩年”的說法不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網癮是如何讓人“腦殘”的

而人一旦習慣了高水平多巴胺的活動,其他活動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這就好比當我們習慣了高鹽分的食品之後,面對一碟清淡的小菜只會覺得食之無味,難以下嚥,儘管清淡的飲食更有益於健康。

網遊對大腦的損害

很多沉迷網遊的孩子都會表現出學習能力下降,情緒暴躁易怒,甚至一言不合,尋死覓活。這不僅是因為孩子的心理受到了傷害,而且在生理層面也受到了傷害。

2011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上海交大仁濟醫院、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合作,利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了青少年網癮患者腦結構的改變,發現青少年網癮患者大腦白質、灰質均出現了結構性改變。

大腦白質損傷,學習能力下降:白質是由各種不同功能的神經纖維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聚集而成。白質纖維就像大腦裡面的電線,負責在神經元之間溝通傳遞信息。研究人員對30餘例18歲左右青少年網癮患者的腦擴散張量圖像進行分析,發現網癮患者大腦一些白質纖維束的微觀結構出現損傷。

白質纖維的減少會導致神經元信號傳遞速度減慢,迴路變短甚至紊亂,進而引起記憶功能的減弱與認知情緒功能的紊亂。所以,認知能力差,加上記性不好,自然不會學習好。

網癮是如何讓人“腦殘”的

圖:網癮患者大腦白質損傷區域

大腦灰質損傷,致情緒無常:大腦灰質又稱大腦皮層、大腦皮質,是神經元細胞體密集的部位,相當於大腦的CPU,是認知功能的重要載體。研究人員分析了青少年網癮患者大腦灰質體積的變化,發現扣帶回等區域存在顯著萎縮。扣帶回與情緒控制相關,扣帶回受損意味著人對情感的控制能力下降,不是反應冷漠就是暴躁易怒。

不僅如此,首爾大學也對網癮青少年的大腦灰質結構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大腦眶額葉皮層厚度顯著低於對照組青少年。眶額皮層是覆蓋於眼眶之上的大腦灰質,是人類情緒產生的主要神經機制,其損傷可導致嚴重的情緒失控。

網癮是如何讓人“腦殘”的

圖:網癮青少年與健康青少年的大腦皮層厚度對比;

紅色區域:網癮青少年的大腦皮層厚度大於健康青少年;藍色區域:健康青少年的大腦皮層厚度大於網癮青少年

因此,很多網癮患者會出現情感冷漠,甚至面對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原因並非只是網遊太好玩,讓人無暇顧及真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而是因為他們大腦中那些與情緒控制有關的結構,在長期的網遊影響下被損害了。

事實上,我們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太多沉迷網絡的孩子,在注意力、認知力、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的缺陷,讓人痛心疾首。那麼,網癮是否可定義為一種精神疾病,有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呢?

關於網癮是否屬於精神疾病,爭議一直不小。

自1995年來,美國的精神病學界圍繞“網癮”一詞做了大量的學術研究。但全球最先提出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楊卻認為網癮不是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可以歸為心理問題但決不能稱之為一種病。

在中國,2008年北京軍區總醫院制訂了《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將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判定日均上網超出6小時即為網癮。不過2009年,衛生部否定了這一標準,認為網癮不足以列入精神疾病範疇

2013年,美國精神病協會(APA)首次將中國醫學教授陶然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第三部分中的網絡遊戲成癮章節。確定網癮為精神病的一個新病種,此舉引發了巨大爭議。專家與民眾普遍認為小題大做。知名童話作家鄭淵潔更是調侃說,如此一來網遊成癮的人可以在刑事犯罪後從輕發落了,因為人家有精神病嘛!

儘管在國內關於網癮是否為精神疾病的討論尚未塵埃落定,但不少父母已經在迫不及待把孩子送進恐怖的戒網癮學校或醫院接受所謂的治療,其科學性非常值得質疑。但有一點需要提醒網癮孩子的父母:那些沉迷網絡的孩子大多是因缺少關愛與陪伴而致心靈空虛。

網癮是如何讓人“腦殘”的

著名心理學家哈洛通過恆河猴實驗提出,父母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三要素是觸摸、運動和玩耍。近期研究也顯示,網癮少年的家庭中缺乏溫暖和理解,不良的家庭環境與不恰當的父母教養方式可能是導致網癮少年,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形成沉溺網絡虛擬世界等消極應對方式的重要原因。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如何與他們一起並肩作戰,而不是將孩子和失敗一起拒之門外,可能是很多家長需要重修的家庭課程。

讓家庭變的好玩而具有吸引力,家長才能把孩子從遊戲中“奪”回來!唯有用高質量的陪伴、有意義的活動來構建親子關係、鑄造孩子健康的心靈,才是防治網癮的最佳途徑。

網癮是如何讓人“腦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