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春天到了,又到了鄉野田間公園綠化帶等任何有樹有草的地方長出大媽的季節。


她們或揹著雙手目光如炬,俯身來回尋覓;或一屁股扎進雜草堆裡,專注埋頭薅取;更有能人奮力踮起腳尖,攀上樹梢枝頭施展挑揀技能…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儘管姿勢不同神態各異,但不要懷疑,她們進行的就是同一項運動,那就是挖(摘)野菜。


野菜,顧名思義就是長於野外可供食用的綠色植物的總稱,包括但不限於薺菜、艾草、榆錢、馬齒莧、香椿芽、婆婆丁等。


大名如雷貫耳,但真要玩一局看圖識草,在座的怕是沒幾位能順利通關。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所以每每在遛彎時見到如此熱鬧的勞作場面,老藝術家不免像小朋友一樣生出許多問號:


怎麼從野草的包圍圈中快速識別出佔比不到1%的野菜?


如何將看起來差不多吃起來也不差不多的它們一一分辨清楚並安排好食譜?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以及野菜,究竟憑什麼吸引著一茬茬借春遊之名行挖野菜之實的義務除草大軍們,連如此特殊的今年也不例外。


挖野菜,大媽們的迎春儀式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的背後,是沒有一株野菜能活過春天。


挖野菜,就是囤菜大媽們獨有的迎春儀式。

在小區的防疫關卡還沒全面解禁的大半個月前,身為熱心群眾本人的老藝術家就已經發現河堤邊公園裡,三三兩兩採挖薺菜的身影和新綠一同冒芽了。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沒有一株野菜能活過春天/圖蟲創意


不扎堆不聚集,一米以上的安全距離和全程佩戴口罩的不適感,絲毫沒有影響她們掐尖打蔓的熱情,瞅準地盤後便作鳥獸散,埋頭苦幹的認真,彷彿每一個毛孔都在吶喊:


為了三月三能吃上一口薺菜煮雞蛋,衝鴨!


如果說薺菜的破土還只能引發小範圍的狂歡,那麼到了清明前後,蒿草苜蓿馬蘭頭蒲公英等等一大波野菜相繼冒尖兒,野菜的採集工作便從個人行為上升至全民行動了。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疫情也阻擋不了全民挖野菜/新浪微博


而因為挖野菜上頭條的姿勢也逐漸豐富起來。


平常坐個車都要被讓座的爺爺奶奶們此刻腰不酸腿也不麻了,手拿小鏟子提溜著小袋子,就能往坡上竄。


甚至於為了能摘取最嫩的香椿槐花榆錢葉,少部分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們還強勢上樹了。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別急著向掃墓路上順便採了把蕨菜回來炒臘肉的父母丟去白眼,真正能在挖野菜大賽中挖出風格、賽出水平的,那都是些為了野菜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神農後人。


比如,湖北襄陽一村民踩著三月的尾巴出門去,在尋覓野菜芳蹤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荒草覆蓋、深度達四米的下水井裡,最終只能報警求援。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 挖野菜也是功夫活/微博截圖


四名同村女子組團前往常州與江陰交界的江心採摘馬蘭頭,因為挖得過於認真全然沒發現江水潮漲,回過神來才發現潮水已經漫掉了來時的路。


無法上岸的採挖姐妹團,要是沒有民警攜帶救生衣皮筏艇及時趕到,怕是要抱著野菜游回家了。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野菜很美,生命價更高/微博截圖


同樣因挖野菜驚動警察叔叔的還有青島一位老太太。為了吃上一口野菜餡餃子,這位硬核老人居然從沿線的一處防護網缺口處爬上了高速公路。


全然不顧周圍呼嘯的飛車和肆掠的尾氣,專注地俯身於道路兩旁的防護帶裡挖著野菜,被巡邏民警勸返時已收穫了大半袋戰利品。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呼嘯的車流也擋不住吃野菜的心/微博截圖


如此雷打不動的執著勁兒,讓因挖野菜墜井、困於高速的警事新聞每年開春都要重演N遍。


大城市裡挖個野菜不至於如此驚心,但同樣動魄。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每年春天都要被組團薅禿的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裡,園方去年就舉著喇叭高呼灌溉用的是中水,也就是居民生活廢水進行集中處理後的再生水。


可老百姓全然不懼從野菜裡吃出一股廁所廚房洗澡水的味道,今年採挖大軍依舊來勢洶洶,半天就有二十多號人被相繼勸離。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顯眼的橫幅/微博截圖


為了遏止因為野菜私慾而破壞環境的行為,《北京市公園管理條例》甚至出臺了罰款政策:在公園挖野菜被抓,少則50元,多則100。


可對於為了挖個野菜,單程車程需要四五十分鐘,車費都願意花掉一兩百的人來說,這點罰款還真阻擋不了他們對於野菜的嚮往。


總之,為了野菜人類可以喪失理智到何種程度,這是不挖野菜的人難以想象的。


為什麼中國人獨愛挖野菜


如果野外採集工作不是以摸進公園糟蹋環境為代價,倒也算得上風雅。


畢竟採挖野菜是刻進中國人基因裡的本能行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詩經》裡,被點名的野菜就多達二十餘種:


《周南·關雎》裡出鏡頻率之高,甚至高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荇菜就是一種綠葉開黃花的水生野菜,外觀習性和蓴菜相近,常用來煨湯熬粥;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秦皇島湯河的連片荇菜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中的“芣苢”就是以消炎利尿功效而入了藥典的車前草,除了常規的熬水泡茶,比較生猛的吃法裡還能拿它來做餡、涼拌;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中的“蘩”,是常揉入麵糰用來做餅的白蒿;“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中的“薇”,是清炒也能下飯三碗的野豌豆苗;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連盆端上的豆苗也成了餐飲界紅人


“南山有臺,北山有萊”中的“萊”,是如今田間地頭最常見,吃法也隨便到可炒可蒸只要弄熟就能吃的灰灰菜…


既能採風踏青,還能順便搞搞聯誼,到了唐代,挖野菜這項時令活動則直接被過成了節日。


唐代詩人鄭谷曾有詩云:“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這挑菜日,就是當時全民春遊挖野菜的節日。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誰能想到,原本定於二月二的挑菜節,隨著歷史更迭文化變遷,如今倒是成了一年當中最適合理髮的日子。


失去了法定節日的光環,可挖野菜的活動仍在繼續。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野菜不只是中老年人的心頭好/圖蟲創意


到了饑荒年代,野菜從常規食物變成了救命稻草,經歷過餓到前胸貼後背、只能靠揀麥穗挖野菜求生的祖輩們,對野菜有了戒不掉的情結:


食不果腹的日子裡,不要錢的野菜,它能不香嗎?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以前摘野菜是為了填飽肚子


而食物充足的今天,野菜不再能以靠免費籠絡人心。在美食作家汪曾祺看來:“過去家鄉人吃野菜主要是為了度荒,現在倒是為了嘗新了。”


有些人從挖野菜中得到的樂趣,遠比吃野菜來得多。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挖野菜也成了親子游的熱門活動


年少時生於鄉間地頭,如今隨著兒女遷往城市,久困於鋼筋水泥混泥土之間,有幸能在樓頂或陽臺開荒種菜的實為少數。


如果沒有一畦菜土施展拳腳,那便要趁這春光明媚之季,通過挖野菜來釋放蓄積一年之久的農耕慾望。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打開這些人家裡的冰箱,就像掉進了松鼠的屯糧倉庫,你會看到各種顏色的塑料袋裡裝著各種你叫不上名字的野菜。


當消耗速度遠比不上採集速度時,就需要更多被野菜傳說的保健功效忽悠瘸了的家庭成員出來打配合了。


芥菜降脂、白蒿降壓、馬齒莧降糖、馬蘭頭消炎、蒲公英下火、苦蕒菜防癌…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滿屏的綠=滿鍋的營養?


任何一種野菜都能在防治慢性病的領域找到它們的位置,且呈強強聯合互通有無之勢,彷佛你吃下去的不是平平無奇的野菜,而是九轉還魂續命丹。


是不是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暫且不論,可以確定的是,野菜遠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綠色安全。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除了營養,野菜也有一些有害物質


一向被視為山珍的山蕨菜,口感鮮滑爽脆,是農家熱炒的當季頭牌。


可其中卻含有對人類可能致癌的2B級致癌物原蕨苷,通過處理後可減少,但並不能完全清除,嚐個鮮倒沒事,如果當成常規食物長期大量食用,可就危險了。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野菜雖香,切勿貪食/圖蟲創意


即便是不自帶毒性的野菜,也要找準地方採挖。道路兩旁吸收了汽車尾氣之精華,果園菜地裡被農藥雨露均霑的,長勢再好也還是棄之不食為佳吧。


請收下這份吃草指南


雖然野菜有風險入口需謹慎,但繞不過化腐朽為神奇的我國料理大法,讓味道苦澀、口感粗糙的野菜,也能化身吃貨心中白月光似的存在。


其中吃法最多樣也最具操作性的野菜,當屬南北通吃的薺菜。可做餡料包成餃子餛飩,也可以涼拌、捲餅、做羹。


在吃上從不認輸的蘇東坡,就曾獨愛薺菜。

不僅開創了薺菜蒸白魚的新式做法,還將一道薺菜羹發揚光大。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薺菜蒸白魚


薺菜羹又名東坡羹,將新鮮洗淨的薺菜、蘿蔔、生薑和大米一同熬製成粥,和《白鹿原》裡度春荒的水飯——“稀溜溜的包穀糝子裡煮著綠乎乎的薺薺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在他看來,這道不沾半點葷腥的素粥,飽腹之餘味道也挺不賴。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如今被炒成貴貨的香椿,用來炒蛋、拌豆腐都夠不上炫富,真正奢侈的吃法是鹽水稍醃漬後,撇水裹上雞蛋麵糊入油鍋炸熟,撒上椒鹽食用。


酥脆的口感加上自成一派的香味,吃過這道香椿魚,才算是沒有白白浪費一個春天。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而真正躋身網紅食物,把野菜帶出圈的還得看艾草。除了艾灸、泡腳作外用,這種散發著清淡香氣的草本植物還能內服。


洗淨焯水後榨汁,濾去殘渣加糯米粉和成光潔無瑕的麵糰,包入豆沙花生肉鬆鹹蛋黃等餡料,便是近年來風頭碾壓蛋黃酥的艾草青團了。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細說起來,野菜的可塑性還真是讓人敬佩。可甜可鹽,可俗可雅,可做家常小炒,亦可做精緻點心。


更感人的是,雙手挖不盡,春風吹又生。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丨視角


九行 |《新週刊》旗下的新銳旅遊平臺

專注於研究一切不正經的旅行藝術

你的城市有什麼值得觀察?不如來看看診療單

奇遇記 | 旅行觀 | 格調局 | 覓食計 | 城會玩

分分鐘十萬靈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