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的統一認識外求不得,只能向內求索

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人類所觀測的世界無論從微觀角度還是從宏觀角度而言,都有非常大的進步,對世界的認識一次次被新知覆蓋替換,這個認識過程似乎沒有盡頭,世界的真實模樣就像變臉一樣層出不窮。

對世界的統一認識外求不得,只能向內求索

“事物的特性和觀察者有關”,人作為觀察者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在進步發展,所以他所觀察的世界特性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不光是作為整體的人類,就是在單個個體眼中的世界也是五彩繽紛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某個人在他的不同人生階段可能也會有他自己不同的哈姆雷特。對世界的認識就是每個人所特有的認知習慣、認知水平和人生背景對客觀外界的作用結果。每個人眼中的客觀世界其實都是自己的主觀認識結果,從這個角度講,哪裡還有什麼客觀世界呢?這或許就是王陽明所講的“心外無物”吧。

對世界的統一認識外求不得,只能向內求索

不管對於人類,對於其他生物而言,這個世界更是另一番景象。在蝴蝶蜜蜂眼中的太陽肯定和我們人類看到的不一樣,眼鏡蛇眼中的世界是紅外成像的,在狗的眼中世界是黑白的,狼的嗅覺聽覺世界和我們也不一樣……真實的世界到底在誰的眼中,抑或是我們都在盲人摸象……

我們和其他生物對外在世界的認知都是通過眼耳鼻舌觸等感覺器官以及歸納推理,人類所藉助的各種科學儀器可以看做感官功能的延伸。感官功能不同,感受的世界也就不一樣,沒有絕對的誰對對錯,只有相對而言。既然從感官角度不能得到認識的統一,那就只能從看不見的層面去尋找了。

對世界的統一認識外求不得,只能向內求索

釋迦摩尼頓悟成佛時曾說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看來要想得到對世界的統一認識外求不得,只能向內求索了,相信那是一種境界的統一和圓融,只憑思維邏輯的發展恐難達到,而是需要在直覺感受方面的維度提升,因為那才是眾生不需後天學習而本自足具的一種感覺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