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到不了,腳步可以到!老師們翻山越嶺為學生送課到家

在“九分山林一分地”的雲浮市鬱南縣大方鎮,鎮裡唯一的一間完全中小學校——大方鎮中心學校,線上“開學”一個月來,多路送教小分隊每週翻山越嶺,為18位無法正常上網課的學生上課。

信號到不了,腳步可以到!老師們翻山越嶺為學生送課到家


“信號到不了,腳步可以到”


  “走,出發。”中午12時許,大方鎮中心學校二年級教師陳成強結束上午的網課後,匆忙扒了幾口飯菜,便拿起準備好的導學案、課時練、教本,與其他4位教師在學校門口碰頭,兩兩一輛摩托車往大塘村白石界酒糟坑趕去。


信號到不了,腳步可以到!老師們翻山越嶺為學生送課到家

大方鎮中心學校老師走在去給學生上課的山路上。李嘉怡 攝

  在大塘村白石界酒糟坑,住著一對年幼的兄妹——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小萍和四年級的小海。

  大方鎮地處鬱南中部山區,村莊分佈零散且位置偏遠。經前期摸底調查得知,全校共有12戶18位學生,因住在大山深處、網絡不通或網絡信號不穩定等原因無法正常上網課。

  “網絡信號到不了的地方,腳步可以到達,不能落下一個學生。”大方鎮中心學校校長陳桂池說,這些學生的老師主動當起“家教”,每週兩次帶著資料到學生家中教學。

  山路崎嶇難行,騎行一段路程後,陳成強和同事將摩托車停在山腳,步行上山,他們得趕在12時30分前到達學生家中,14時30分還得回到學校上網課。

  “大家都是整合零散時間,利用中午休息或下午下班空閒,兩三個老師結伴去給孩子送教。”陳成強說,他們會堅持到正式復課復學。


開在山林鳥鳴間的課堂


 爬坡10多分鐘後,教師一行5人抵達酒糟坑,一個位於半山腰僅住著5戶人家的小村落。小萍和小海的外公儘管腿腳不便,但每次都出門迎客,“多謝老師來給我孫子孫女上課。”

在二樓毛坯房裡,一張生鏽的桌子,桌面鋪上乾淨的黃布,再墊上幾張雜誌紙,哥哥小海挺直腰桿坐在椅子上,早早拿出課本等候老師。語數英3位老師逐一給小海上課答疑,檢查作業,將此前落下的課程一節節補回來。

哥哥在房間學,妹妹在陽臺學。兩張小凳子並排坐,妹妹小萍在語文老師李灶嬌的帶領下朗誦課文《開滿鮮花的小路》,“這是誰在我家門前種的花?真美啊!”師生甜美的朗讀聲和山林鳥鳴聲合奏起悅耳的讀書聲。和往日上學一樣,小萍穿著校服,認真上課。

  小萍膽小、內向。班主任陳成強家訪得知孩子家裡只有一臺老人機,未拉網線,網絡信號常不穩定,便下定決心再難也要給孩子送教到家。

  除了關注學習,陳成強還與小萍聊起在家的趣事,把雞蛋煎焦了、煮番薯放太多水……幾趟送教下來,小萍漸漸打開話匣子,不時與老師分享自己的趣事,上課回答次數越來越多。


走出大山的希望


  哥哥小海性格開朗、自信,家裡牆上貼著他在學校獲得的各種獎狀。三月中旬親戚寄來了一臺二手智能手機,蹭鄰居家的網絡,小海兄妹可斷斷續續上網課。拿著手機,小海如獲至寶,“每天上網課前,小海都會提前在班級微信群問:‘上課沒?上課沒?’”小海的班主任楊雨說,孩子求知慾望強烈,上課常搶著發言。

  山區信號不穩定。“上課時畫面一停在哪裡不動,就要到處走找信號,上午還漏了一節語文課沒上。”老師的到來成了小海的“定心丸”,不用擔心漏了的課學不了,不懂的習題沒人教。每天的早讀、預習、課後作業,他一項不落。

  從村子到學校需步行40多分鐘,一半山路一半公路。往日上學時,兄妹倆5時多就起床,吃完早餐後6時15分,哥哥帶著妹妹打著手電筒下山,趕在7時前到達學校早讀。兩人書包裡必備一支手電筒,外公行動不便無法接送他們上下學,下午放學遇上下雨天,得等雨停了,兄妹倆才打著手電筒回家。到升上五年級,錢書海就可以申請在校住宿,告別這段“辛苦”的求學路,不過為了護送妹妹,他還計劃再走上兩年。

  “我過幾天再來檢查你的作業。”14時許,佈置完功課,5位老師馬不停蹄趕回學校教網課。告別老師,小海再一次回到課桌上,盯著手機屏幕,等候和小夥伴們一起上音樂課,幸運的是,此時網絡順利連上了。

  “我喜歡音樂,長大了也要像老師那樣成為一名音樂老師。”

  “最喜歡哪首歌?”

  沉思了一會,小海回答:“《我的未來不是夢》。”

  疫情雖阻擋了開學返校的步伐,但阻擋不了關愛和夢想。


關注我,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每天為您分享一點點教育人教育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