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李子柒現象到底屬不屬於“文化輸出”?


原創|李子柒現象到底屬不屬於“文化輸出”?

文|@培訓師梁輝

最近有一個視頻博主火遍全網—李子柒,在某一個國內不存在的境外網站YouTube爆紅。她的訂閱量甚至超過BBC,引發了“李子柒現象”。

我努力學習翻牆技術,在科學上網之後,也找來看了幾段。

原創|李子柒現象到底屬不屬於“文化輸出”?

在她發佈的視頻中,主要是在拍攝她的鄉村生活,我們在視頻中,除了能看到一些傳統美食、傳統文化,也能讀到蘊藏於田園生活背後的脈脈溫情,這讓很多生活在都市的社畜心生嚮往。

堂弟在家人群裡也表達出對那種歲月靜好,田園牧歌式鄉村生活的憧憬。坦白說,看過她的視頻,我感觸並不深,可能我骨子裡對鄉村田園生活並沒有太多的熱愛,但不得不承認,她的那些視頻拍得非常精緻,很美,看完確實有種療愈的效果。

當然,人紅是非多,不知道是不是出於酸葡萄心理,很多人看完,都在說她“假”。

類似於下面的聲音不絕於網:

“明明是大團隊的精良製作,非要說是自己一個人拍的,假。”

“看樣子肯定整過容,而且,忙農活,下廚房,衣袂飄飄還能一塵不染,太做作了。”

“一個人怎麼可能會做那麼多事?”

……

更多的指責,多數來自於認為她營造的農村形象“太假”,過於理想化和美化,掩蓋了真實的中國農村樣貌。

對於讚賞方和批評方,我不想作任何傾向性的評價,只是想告訴大家先得認清一個事實,很多人(包括國內外網友)對她視頻中的生活表示豔羨,說白了,也是滿足自己的一種獵奇心理,因為沒經歷過,所以乍一看,哇哦,很新鮮很美好。

就像都市裡的人節假日喜歡跑郊區或農村參與農家樂是一個道理,一天兩天很新鮮,你如果讓他天天過這種生活,他估計罵罵咧咧就回城了。

其實,我不關心她是否太“假”,也不在意她背後有沒有團隊,我關注到這件事情,主要網上有個話題在熱議,說李子柒現象到底屬不屬於“文化輸出”?

這個話題在網上已經引發很多的論戰,我覺得有點意思,值得說上幾句。

原創|李子柒現象到底屬不屬於“文化輸出”?

網友們調侃,說一個李子柒在文化輸出上的作用超過若干個CGTV(中文國際頻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官媒都盛讚她的視頻在傳播中國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上起到的重大作用,似乎已經官方認證,她的所為,就屬於文化輸出。

大家的調侃也是有緣由的,客觀上講,過去我們官方在“文化輸出”上做出的很多努力,效果大都堪憂,不管是花大價錢大力氣搞的孔子學院還是近來飽受詬病交換留學生項目,具體情況怎樣?

你懂的。

真正讓老外瞭解中國,接受,並喜歡中國文化往往不是靠官方的硬性宣傳,而是來自於他們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接觸的一個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中國人,可以說,他們才是傳播中國形象的“民間大使”。

能夠讓老外通過李子柒的視頻看到中國田園生活中美的方面,並且喜歡上這部分美的地方,肯定是一件有益無害的事。

不過,要說這就是“文化輸出”,我還是有些不同意見的。

我們往往容易陷入一種”演戲的人假正經,看戲的人太動情“的狀態,總是要為別人的行為冠以一些高大上,符合自己想象的重大意義,好像不上價值不行。

有時候,做這個事的當事人可能都沒那麼想過。

比如,你去問李子柒本人,她都未必會把這些看成“文化輸出”,她曾不止一次坦白說,自己的初衷就是為了能賺錢好好生活,孝順老人,在這個過程中,向全球推廣中國傳統美食,是一個特別美好的“順便”。

所謂“文化輸出”,不是你梗著脖子說:“來,快看啊,我要輸出了”這就作數的,它需要一些參考指標。

要想達到文化輸出的效果,首先你得先進到足以超過別人,不管政治、文化、經濟、或者說科技等等方面,有成為“師”的軟硬實力,再則,別人主動向你學習。

好老師,應該是別人慕名而來主動找上門向你求教,而不是你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說,來,需要我教你一點什麼嗎?

(這麼做的往往意味著咖位還不夠

我們培訓教育領域是這樣,我想,國與國文化交流層面應該也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國家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很多方面還沒強大到能讓別人主動向你學習的地步。

如果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話,請你好好思考一下,是我們出國留學的人多,還是外國人主動來我們這裡留學的人多,如果拋開那些堪比花錢買人來留學的外國留學生優待政策,兩者數量上落差的對比估計更加慘不忍睹。

最後,說到文化輸出,咱可不能玩雙標,老百姓過幾個洋節都有人惶恐不安,好像國將不國,大呼這是文化侵略,要抵制,你向外國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文化輸出”,好像不是這個道理吧。

文化交流,應該是有來有往,築起一道高牆,然後又美滋滋地幻想,我們在“文化輸出”,這,很不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