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大家一起來

導語:中公時事政治頻道更新國內國際時事政治熱點,並提供時事政治熱點、時政模擬題、時事大事記及時事政治熱點彙總等。今天我們關注--時政熱點:

“限塑”,大家一起來。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讓人們揪心,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這個春節假期,我除了“宅”在家裡,也隔三岔五外出購物、備足食物,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真不少。後來只要是去超市買菜,我和家人都會帶上拉桿車。但有時候購買的物品多了,還是得買塑料袋。

如今,我們的生活似乎已經離不開塑料製品。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產生約3億噸塑料垃圾。微塑料顆粒不只出現在全球的海洋、河道等自然水體中,還出現在動物體內、飲用水中,甚至進入人體。雖然說,微塑料汙染對於人體的危害目前還缺乏科研成果作為依據,但塑料氾濫引發的後果亟須引起廣泛重視。

為減少塑料製品使用,中國早在2008年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希望通過“價格槓桿”,提高塑料袋使用成本。“限塑令”執行之初,成效相當顯著。很多人養成了自帶購物袋、小推車的習慣。但近些年,隨著快遞、外賣等新業態興起,“限塑令”不斷遭遇新難題。在一些店面,“限塑令”還被簡化執行為“賣塑令”。

為啥塑料製品越限越多?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缺乏合適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應用廣泛,要找一種合適的替代品還真不太容易。一些可降解塑料製品,要麼價格高,要麼物理特性差,目前難以完全替代。同時,對於一些“小散亂”的塑料回收小作坊,監管執法難度較大,造成低質塑料袋屢禁不止。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一個塑料袋幾毛錢的收費也很難起到價格槓桿作用。

治理塑料汙染,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今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明確了分階段、分領域、分步驟限制塑料製品的使用。與之前的“限塑令”相比,這份《意見》最明顯的特點是著眼於構建整體性塑料循環產業鏈,從而真正形成管理上的閉環。

在新的管理制度下,政府應強化監管,針對塑料袋的限產、限售、限用形成監管合力,嚴堵不合規塑料袋進入市場,同時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環節管理制度。

企業需要加強可再生、可替代、可降解材料攻關。目前塑料製品消耗量居高不下,不僅意味著環保壓力與日俱增,也意味著相關替代品產業孕育著巨大商機。

對公眾來說,需要改變生活習慣,踐行“綠色生活”。比如外出購物儘量自帶環保購物袋,重拾布袋子、菜籃子、小推車;儘量選擇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產品,自覺抵制產品過度包裝;在外就餐積極實施“光盤行動”,避免打包;網購時主動選擇可共享、循環使用的快遞包裝物;自覺對消費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促進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

“限塑”,還得大家一起來。從塑料產生到回收,只要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公民都切實行動起來,積極踐行塑料製品源頭減量、重複使用和妥善回收原則,我們就一定能夠創造一個沒有“白色汙染”的世界。


信息來源: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302/c1003-31611559.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