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山路上的孤獨行走,是一種勇敢的堅守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山路上的孤獨行走,是一種勇敢的堅守

文︱大河奔流

打開電腦,插上優盤,點擊播放器,我開始看一部多年前的電影。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湘西。連綿不斷的大山。崎嶇悠長的山路。在大山之中、山路之上,走著兩個男人——一個父親、一個兒子,還有一條叫“老二”的狗。

這部片子叫“那山,那人,那狗”。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山路上的孤獨行走,是一種勇敢的堅守

這是一個關於“接班”的故事。父親因為身體原因,將要結束跨越幾十年的“鄉郵員”工作,接替這份工作的是他的兒子。父親不放心兒子。在兒子工作的第一天,他要陪著走一趟這長達二百多里、費時三天兩夜的郵路。這段行程是兒子對父親生活的臨摹,也是父親對自己生活的總結,既是繼承也是輪迴,既是交接也是告別。這就使這一行程有了一種儀式感,顯得意味深長。

在大霧瀰漫的清晨,他們開始上路。剛剛踏上工作之路的兒子非常興奮,以為他們的到來會受到山民的夾道歡迎,但現實的投遞之路是枯燥、孤獨甚至艱辛的,迎接他的是漫漫山路、冰涼溪水,是烈日,是暴雨。在這逼仄的山路上,父親教兒子如何避讓迎面挑著重擔的山民,如何爬山,如何涉水;在投遞郵件的過程中,不僅用自己的言語向兒子傳授業務,更是用行動使兒子認識到鄉郵員工作的意義,教會兒子如何對待這份工作。大山茫茫無際,鄉郵員就像其中的一棵樹、一根草,是那麼的平凡和普通。父親在綠色的大山裡走了一輩子,如今兒子又走上了這條路。綠色在延綿,郵路沒有斷,那個人,那條狗,依舊在郵路上行走,在山中穿行。這使我想起了我在現實生活中見過的鄉郵員。我的高中地處千米高山,對外界信息的瞭解完全依賴鄉郵員每兩天一次送來的報紙。每當鄉郵員要來的日子,我總是早早地在學校辦公室的門口等候,一旦看到那身郵綠色經過幾十里山路的攀越,如雲彩一般出現在山口,便會感到莫名的興奮和激動。此刻,看著影片中的父親和兒子,揹著沉重的郵袋,在山路上跋涉的身影,我的內心再一次感動。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山路上的孤獨行走,是一種勇敢的堅守

這是一個關於“親情”的故事。在行程中,父親一次次地向人介紹:“這是我兒子”,作為父親的自豪和對兒子的疼愛之情溢於言表,但實際上父子之間存在著一層隔閡。行程開始時,兒子將父親遠遠地甩在後面,兩人的交流也很少。這是因為父親常年在外送信,兒子從小既期待著父親回家,又害怕和父親說話,連一句“爸”也很少叫出口。隨著行程的展開,兒子逐漸走進了父親過去的生活,這條路越往前走,兒子就離父親的心越近。這已經不再是一條簡單的山路,更像是父親往返了一生的心路。而另一方面,帶著即將離開大山的惆悵,父親也漸漸走進了兒子的內心。從兒子的口中,他知道了妻子多少次望眼欲穿的等候,知道了兒子成長的孤獨,更重要的,他知道了兒子雖然很像年輕時候的自己,但時代已經給他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他喜歡聽流行音樂,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血液裡湧動著不安分的因子。在這條路上,他們漸漸理解和包容了對方。當兒子揹著父親涉過冰涼的山溪,父親在兒子背上偷偷流淚的時候,當兒子無意中喊出“爸我們走吧”的時候,父子間的隔閡開始融解。影片快要結尾時,在那個靜謐得只聽得見蟲鳴的山村之夜,父親坐在床邊,看著熟睡中的兒子,接著輕輕地躺在他的身邊,兒子在夢中把頭靠在了父親的肩膀上,而且把腿也壓在了父親的腿上,父子之情令人動容。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山路上的孤獨行走,是一種勇敢的堅守

這是一個關於“和諧”的故事。影片簡單的情節,卻有著多重關係:父與子之間,鄉郵員與山民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而這些關係又相互交織,相互推進。父親瞞著盲人“五婆”,替她在外工作的孫子給她寫信、寄錢;侗族人家特意將婚宴選在鄉郵員要來的日子;山民用繩子拉著父子倆爬上陡峭的山路,在村口看新上任的鄉郵員、為老鄉郵員送別等等,既表現了鄉郵員和山民之間的親密關係,也促使兒子更多地瞭解父親的以往。作為影片角色之一的“老二”雖然是一條狗,但在整個行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無論是用吠聲喊人,還是在溪流中探路、銜來樹枝烤火,都表現了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至於影片中那連綿起伏的大山和大山間無邊無際的綠色,那山谷中古老的村莊和村莊上空薄紗般的炊煙,那篝火旁山民的婚禮和婚禮上的翩翩歌舞,更是勾勒出人在大山中起居勞作,與環境、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美好情景。在山路上,兒子問父親:山裡人幹嗎要住在山裡?父親回答:他們是神仙的後代。兒子也曾用同樣的問題問過母親,母親回答:山裡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舒服!不能不說這是精彩的點睛之筆。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山路上的孤獨行走,是一種勇敢的堅守

我並不是第一次看這部片子,但每看一次都會被感動。這種感動來自於影片中像水墨畫一樣的唯美畫面、像散文詩一樣的清新意境,也來自於那種舒緩的敘事節奏和淡雅的審美情趣,更來自於鄉郵員在悠長的山路上行走和堅守的孤獨身影。影片使我想起了木心那首廣泛流傳的詩歌: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山路上的孤獨行走,是一種勇敢的堅守

令人憂傷的是,我的這種感動也許已經不合時宜。這部影片1998年拍成之後,在國內外的金雞電影節、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中獲得一系列大獎,在國內卻得不到發行商的青睞,僅僅賣出了一個拷貝,除了央視電影頻道播出之外,在院線難覓蹤影。然而這部電影在日本卻掀起了觀影熱潮,創下連續排片近一年的記錄,有一個小鎮影院甚至常年只放這一部影片。看過此片的日本觀眾都深深感動,有的甚至為之流淚。這部影片之所以在日本熱映,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日本社會對返璞歸真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嚮往,包括電影發行體系的健全以及發行人獨到的藝術鑑賞眼光和影片推廣過程中的精細操作。這部影片在國內和日本的不同遭遇使我不禁在想,在資本逐利大潮的衝擊下,中國的電影市場是不是已經難以容納這種淳樸的、看似沒有高票房的影片?在人心浮躁、慾望膨脹的年代,行色匆匆的中國觀眾是不是已經無暇靜下心來欣賞這種舒緩淡雅的藝術、無意傾聽這種質樸純真的故事?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山路上的孤獨行走,是一種勇敢的堅守

如今又過去了二十年。當下,科技創新層出不窮,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移動互聯網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使人類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郵政,這個古老的行業差不多已成為過去。那綿綿大山中的鄉郵員還好嗎?還堅持著在荒僻悠長的山路上孤獨地行走嗎?可以想見,隨著交通的日益便利,鄉村郵政的投遞方式已經改變或者正在改變,但鄉郵員在山路上負重行走的背影,仍然是我心中一道美麗的風景,他們那種精神、那種毅力在新的時代同樣值得堅持和歌頌。在大街霓虹閃爍、舞臺光怪陸離的今天,當夜色降臨,我們打開電視、走進影院的時候,希望除了那些由資本華麗包裝的大片之外,還能看到像《那山,那人,那狗》這樣令人感動的影片,讓匆忙的腳步有一個停歇,讓浮躁的人心有片刻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