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 比我們想的更令人髮指

最近在泰國,一場同學會卻變成了噩夢。據《每日郵報》報道,在泰國昂通省,一位退休老人在同學聚會上開槍打死了53年前曾欺負過他的人。

校園霸凌 比我們想的更令人髮指


  據報道,69歲的Thanapat Anakesri是一名退休的海軍軍官,在上週六下午被邀請參加同學聚會。不料在同學聚會上,Thanapat遇見了當年欺負過他的校霸Suthat Kosayamat。

  在聚會接近尾聲的時候,Thanapat開始跟老同學們控訴16歲的時候,Suthat是如何欺負他的。面對這位老軍人同學的“控訴”,他表示完全不記得他倆之間發生過什麼。Thanapat要求Suthat向自己道歉,但遭到了拒絕。Suthat表示,希望他能忘掉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兩個人爆發了爭吵,隨後兩個人動手打了起來,局面走向失控。衝動之下,Thanapat在離開房間前向Suthat開了槍。Suthat被立即送往醫院搶救後不治身亡。

  部分網友也對這件事發表了評論:

校園霸凌 比我們想的更令人髮指


  施暴者可能早已不記得了,但是受害者卻永遠不會忘記!

  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是一部描述校園霸凌事件的青春片。影片裡,易遙作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不得已在家做按摩師,而易遙由於用了被別人汙染的毛巾才傳染上了性病,本來想自己去治病,卻不料被同學發現,開始四處傳播她得性病的消息。易遙性格內向,不會為自己辯解,被逼無奈之下,想要一死了之後,才口吐怨言,對同學們驚呼“你們沒殺過人吧?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都不是什麼好人!”

  顧森湘的意外去世,與易遙沒有絲毫干係,但謠言四起的時候,卻沒有人站在易遙身旁。大眾的冷漠對易遙的傷害是無形的,被孤立,被嘲笑,被貶低,讓易遙想要以死解脫。 校園生活 應該是充滿溫情與歡樂的,但是影片講述的故事卻充滿無盡的悲傷與無奈。

  言語的嘲諷,行動的欺辱,漠然的袖手旁觀以及不信任的眼神,真的可以讓一段原本美好的青春年華遍佈陰影。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產生的巨大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越來越多曝光在大眾視野之下的惡性事件讓我們發現,原來校園霸凌的存在範圍如此廣泛。

  8月25日,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一名小學女生遭多名學生輪番掌摑或踢踹的視頻在網上傳播。被打女生為土橋鎮中心小學學生,打人者大部分也系該校學生。

  最可怕的是,事件相關者在心理上把暴力事件合理化。施暴的孩子說:“我只是開個玩笑,怎麼就毀了他的一生?”施暴孩子的家長說:“孩子還小,惡作劇而已。”老師和其他家長說:“都是同學,要互相包容嘛。”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被欺凌的孩子被籠罩在揮之不去的陰影之下。他所遭受的創傷不會因為一句風輕雲淡的道歉而消失,校園霸凌事件帶來的痛苦記憶也需要伴隨他一生。

  一位受害者自述:在小學三年級結束之後,我轉學去了另一所學校。轉學後的第二天,連名字都沒認識幾個,就被十多個同學,有男有女,拖進了一個陰暗的角落。此後,長達三年的肉體和精神雙重暴力,一直延續到畢業。

  “十五年過去,欺負我的人和看的人都已經走了,只有我留在那間教室裡。”

  霎時間,淚水淹沒了我的整個世界。多年來積壓的委屈,痛苦和憤怒瞬間傾瀉而下,拍打著我的手機屏幕。我彷彿又看到了那個蜷縮在陰暗角落瑟瑟發抖的孩子,我多想衝上去抱抱她。

  老師說他們還是孩子,小打小鬧,要我原諒他們。他們是孩子,可我也是孩子啊,我也是需要保護,需要疼愛的孩子啊!

  對校園欺凌事件稍加梳理,不難發現,其成因是多方失責的結果: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缺位、社會教育失當。

  01.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人生成長過程當中,家庭教育無疑是至為緊要、奠基性的第一步。反觀那些成為“問題少年”直至輟學的孩子,要麼本身就出自“問題家庭”,在成長過程中匱乏愛,要麼就是被疏於管教、放任驕縱,在成長過程中積壓了太多憤怒、仇恨和不滿,同時他們也習得了向弱勢轉移,所以會在一些微小事情的激發下變得“攻擊性”特別強,由本來的受害者變為加害者。

  02.必要的學校教育

  在學校教育的環節,教書育人、營造優良的教育環境,是教者的職責所繫。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初步形成,這個時候,十分需要教育者加以正確的引導。這樣的引導當中,德性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當前應試教育當道的大背景下,重教書、輕育人,卻成了學校教育的普遍傾向。

  03.適當的社會教育

  論及對今天青少年心性成長的影響,來自於網絡、出版物、影視作品等其他大眾文化教育設施的衝擊,在孩子們的某一個成長階段,似乎作用都要來得更加顯著,認同、模仿和示範也是部分衝突事件和校園欺凌產生的重要原因。這方面一個極端的案例報道是,某地的兩名小學生模仿動畫片裡的情節,把同學綁在樹上點火烤而致其重度燒傷。這些媒介中隱含的不良信息,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令人不覺的。

  防止校園欺凌,構築起能夠保護每一個孩子的校園安全防火牆,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司其職、形成合力。而關鍵的關鍵,則在於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只有各方一步步用行動去改進,校園欺凌現象才可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理。

  願每個人的青春都能被溫柔以待!一起對校園暴力說“N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