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十二公民》曾獲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在豆瓣的評分為8.4。這部影片通過十二個不同行業的人,組成一個模擬法庭的陪審員,討論一個社會上剛發生的殺人案,主要討論是不是男孩殺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一開始,所有證據證詞都指向這個二十的孩子,大家都認為他就是兇手,只有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投無罪,他希望大家認真的討論一下,他只是懷疑這個案件,並不是真的知道這個孩子沒有罪。畢竟對一個關乎人生死的案件,大家花一個小時討論一下,儘量做到吹毛求疵,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是很有必要的。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一. 偏見


1.富二代的偏見


影片一開始,很多人對這個二十歲的孩子的稱呼為富二代,而不是說這孩子、這小夥子。一般我們對富二代的印象就是吃喝玩樂,不思進取,這是一個貶義的稱呼。所以從這個稱呼一出口,很多人在心裡就認定他幹不了什麼好事,再加上有證據也表明他是兇手,所以大家都認為沒有討論的必要。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2.外地人的偏見


10號陪審員一上來就說,他生父和繼父都是外地人,這外地人在北京天天就不幹好事,咱們北京就是從這群河南人來了之後亂的。所以他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看不起外地人的偏見投出了有罪的一票。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這對當事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就像8號陪審員所說的,在學生的模擬法庭上,這個男孩的辯護律師在內心已經認定他是有罪的,沒有做強有力的辯護。這要是在現實,他肯定要求換律師啊,這可是人命關天的事。


3.不孝子的偏見


由韓童生飾演的3號陪審員是最後一個才改投這孩子無罪的人,因為他聽報道說這孩子和生父一見面就吵架,這在他的觀念裡是大不孝的表現。最主要的是他的孩子也在和他吵架之後離家6年沒有回來,把他的心都傷透來了。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所以他一直堅持這孩子有罪,不是因為那些證據,只因為在他的觀念裡對父母必須尊重,就像他小時候提到父親都要說“您”,也從不敢和父親頂嘴。可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和大人急眼,這種行為就該打該判有罪。


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某個人或某件事也會帶有一些偏見來評判,不會完全客觀。所以老人言:不能聽信一面之詞。我們要尊重事實,不要帶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評判一件事,或者做事的人。


一. 支持


1. 同理心的支持


9號陪審員老爺子,是個受過文革折磨的老實人。他有過身處危難,一夜之間大家都躲著你的經歷,他更知道在這種時候如果有人在站出來支持你,替你說句公道話,那是多麼重要,是在救你的命。

所以當大家提出重新投票(除了8號)時,他改投無罪,不為別的,就是支持8號陪審員的這種不從眾、敢懷疑、敢替人說公道話的精神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危難時刻見真情,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1. 現身說法的支持


面對這樣一個決定人生死的投票,我們需要重視。如果我們漏掉了一個細節,萬一我們判斷錯了呢?以前出現過誤判的案子,這些案子在審理的時候,就是大家太自信,太相信眼前的證據,以為百分之百沒問題。可是這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百的事?真相往往藏在細微處。


如果在那些誤判的案子裡,有這麼一個人站出來,支持一下當事人,提醒大家,我們是不是遺漏了什麼、忽略了什麼。可能就會減少悲劇的發生。正如6號陪審員說的:“沒有萬一,在你們那是萬一,在他那可是百分之百。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今日說法》有一期講的就是一個誤判的案子,當事人在裡面關了十幾年,在姐姐不斷的堅持和努力申訴中,他終於得以釋放。可是他出來後,對現在的社會完全不適應。自己已經與社會脫軌,這種適應的過程是最痛苦的。真是進去容易,出來難啊。


有時候太過絕對的事情,肯定是被忽略了一些細節。我們要有懷疑精神,正如8號陪審員所說:

合理的懷疑,是一個巨大的社會保護措施。遇到事情,我們最容易從眾,當個體融入整體,個體的智商會被整體淹沒,跟隨大流,成為烏合之眾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希望我們以後遇事,能成為站出來支持少數者、支持懷疑者、支持弱勢者的那個人,不管他們對錯,

我們都要站起來,要求大家再討論一次,給他們一次機會,也是給我們一次機會。


一. 定力


1. 主角的定力


在9號和6號的支持下,討論得以繼續,大家開始找證據,分析證據和和證詞。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嚴謹的過程,更是一個考驗定力的過程。


一開始大家都認為男孩有罪,而且證據證詞都指向他。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無罪,而且還要快速找到疑點,給大家解釋,最終說服大家。這是情感和智商的雙重考驗。


男主8號陪審員,

性格穩重,遇事冷靜,在整個過程中他始終堅信要經過推理驗證才能下結論。這種定力也讓他認真研究證詞,先發現老人的證詞中15秒有問題。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經過男主的重新驗證,一個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從裡屋走到門口開開門,最少要43秒。所以老人中間肯定遺漏了什麼。一般我們只會在意說的內容,而對15秒是完全忽略的。男主能注意到這一點,說明他

足夠的鎮定,有定力,思路清晰


1. 看客的搖擺


就在這個疑點提出後,12號陪審員說自己改變想法了,投無罪。但是當3號陪審員說對面樓上的女人,她親眼看見男孩殺了他生父後,12號又改了。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他這是典型的看客心態,而且是一個很沒有自己判斷力的看客。在不同的證據面前搖擺不定,還很容易下結論。


《奇葩說》中的觀眾也是這樣,正方發言的時候投正方,反方發言的時候又投反方,來回變換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我們就是這麼的善變,這麼的容易牆頭草,兩邊倒。


我們再看男主,自始至終,他說他不確定男孩有沒有罪,他希望大家討論,得出結論,而不是一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要有自己的定力,有判斷力。不要輕易下結論,給一個人定罪。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定力是決定我們是主角和配角、是辯手還是觀眾的決定性因素。要想成為主角,不當觀眾,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堅持己見。除非經過自己的反覆認證,否則不能改變自己的立場。現實中也是這樣,當我們選定一條路時,我們要做到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而不是東張西望,來回換路線,到最後條條道路通羅馬,一直走下去的人都成功了,而我們還在原地打轉。


1. 最佳配角的定力


當然,這個定力並不是說讓我們死磕,自己錯了也不認錯。那是對定力的錯誤解讀,影片中4號陪審員是個通過自己致富的開發商,他對男孩沒有偏見,他相信證據和證詞,一直堅持男孩有罪。


但是等到大家把兩個證人的證詞裡的疑點都找出,而且驗證之後。他面帶笑容的說男孩無罪。他說:“

向真理低頭是件幸福的事。有自己的堅持,大是大非面前知錯能改,所以他隨時配角,但是是最佳的。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通過這個模擬法庭的討論,我們看到社會上各種人對於一件事的反應,這裡面可能某一種反應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實寫照。但是影片卻讓我們作為旁觀者,抽離出來,看的更清楚,不光分析別人,更是分析自己。究竟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才能長久發展。


《十二公民》:一個模擬法庭映射出來的真實社會問題

我們要避免像3號那樣的偏見,要具有9號的同理心和勇氣,要有4號的向真理低頭的精神,更要有8號的公正、定力,成為我們自己生活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