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出中國?中國不是你想徹就能撤的

全球化- 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電信等基礎建設的進步,包括電報及之後互聯網的興起,都造成了全球化,以及在文化及經濟上互相影響。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一詞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2000年,國際基金組織(IMF)定義了全球化的四個基本方面:貿易和國際往來、資本與投資的流動、人口流動、知識的傳播。

WTO- 世界貿易組織,職能是調解紛爭。加入WTO不算簽訂一種多邊貿易協議,但其設置的入會門檻可以做為願意降低關稅、法政上配合、參與國際貿易的門票,它是貿易體制的組織基礎和法律基礎,是眾多貿易協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員貿易立法的監督者,是就貿易提供解決爭端和進行談判的場所。

撤出中國?中國不是你想徹就能撤的


4月10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向全美呼籲: 在中國的美國公司應考慮撤離中國,美國政府願意提供全部的“搬家”費用支持。就在同一天,日本政府同樣呼籲日本企業撤離中國,並宣佈提供20億美元的資金用以支持日企搬回日本,2億美元支持日企搬離中國轉向東南亞等亞洲其他地區。

在新冠疫情還在全球肆虐,中國復工復產小心翼翼,外貿企業頻受重創的當下,這樣的消息讓所有人都心頭一緊,也在各個微信群裡扔下了炸彈。大家擔心的是,現在企業都已舉步維艱,下半年將迎來裁員高峰,再加上外企大規模撤離中國,中國經濟乃至每個人將何去何從。

先不談搬遷企業,我們先說搬家。有人說我願意負擔你的搬家成本,讓你從北京東三環搬到南五環,你願意嗎?你首先想到的是在新地方能不能找到工作,南五環比東三環便宜誰都知道,但你缺的是哪點搬家費嗎?搬企業也一樣,資本家首先考慮的是在新地方能不能賺到錢,能不能生存下去,會因為哪點搬家費補貼就走?

撤出中國?中國不是你想徹就能撤的


美國號召美企離開中國也不是什麼新鮮事,2019年8月特朗普就曾經發推文,威脅將引用IEEPA(1977年通過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賦予總統的權力,命令美國企業立刻尋找替代中國的方案,包括將美國企業撤離中國搬回國內,甚至斷言這就是“最終結論”,結果美股和大宗商品的價格應聲而跌,美國商會直接拒絕了特朗普的“命令”。

再往前數,特朗普競選總統時就喊出“美國優先”的口號,上任伊始更是召集蘋果、谷歌等硅谷大佬共商製造業重回美國大計,在中美貿易糾紛中更屢次施壓蘋果。但事實是,蘋果主要代工廠商富士康在美國建廠的計劃一再受挫,甚至Mac Pro在2019年7月還從美國搬回中國生產,特斯拉更是頂風冒雨的在中國開設美國之外第一座海外工廠。庫德洛在FOX這種極端反華電視節目中的言論,更像是“政治口號”,而非合理的商業行為。

事實上,庫德洛從來就是一個扯淡大師,被譽為美國“戰略忽悠局”首席專家。被特朗普選中前,在CNBC做了20年電視評論員,之前有吸毒、酗酒等黑歷史。中國有句成語叫“言多必失”,庫德洛的誇張言論更是數不勝數,被特朗普選中,除了他“跪舔“作風,據說是因為他更支持”自由貿易“。對了,庫德洛曾任職華爾街投行貝爾斯登,這家公司在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差點倒閉,當年求助中國政府要求與中信證卷結盟,未獲批准只好選擇委身JP摩根。

美國政府真要是能做到通過行政命令讓美國企業搬離中國,就不會去電視上打嘴炮號召了,私底下制定個方案執行就好。對了,就是像安倍政府剛剛宣佈的,補貼20億美元,鼓勵日企從中國搬回日本那樣,這才是真正的威脅。在中日相互走近,日本亟需中國支持東京奧運會、抗疫醫療物資的當下,日本敢制定這樣的計劃而不是空喊口號,除了緩解國民對醫護物資高度依賴中國(口罩7成從中國進口)的焦慮外,安倍兩邊下注的心態一覽無餘。

撤出中國?中國不是你想徹就能撤的


雖然庫德洛自己也在電視節目中承認,這只是他的建議,但實際上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美國人,甚至是西方世界的一個主流觀點:製造業過度依賴中國。現在Y時代年輕人習以為常的物質極大豐富的生活,其實不是理所當然,全世界大部分人民能吃上飽飯也僅僅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主要推動力,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各個國家根據比較優勢分工協作,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成本。

尤其是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佔全世界1/5人口的中國人嗷嗷待哺,不惜環境成本不惜人力的夜以繼日,將西方發達國家不願意乾的活都搶了過來,甚至先一步加入全球分工的亞洲四小龍,也有相當一部分產業轉移到了中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逐漸向產業鏈上游發展,富起來的中國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這個過程發展的異常迅速,剛剛一代人的功夫,中國就已經變成了歐美無法再忽視的龐然大物。

全球化讓中國崛起,美國付出的代價是貧富差距拉大,華爾街、硅谷、好萊塢受益,但鐵鏽帶的傳統制造業受損嚴重。特朗普這一代美國人,從骨子裡為美國驕傲,他們想要改變這一切,簡單的邏輯就是把美國企業尤其是製造業搬回美國。他們不考慮美國人是否能容忍低工資,不考慮中國人的辛勤勞動支撐了美元體系,他們就是要讓中國下車,這是一種情緒宣洩。

新冠疫情加重了這樣的情緒,美國人猛然發現,自己連口罩、防護服甚至美國人發明的呼吸機都要依賴中國供應鏈,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日本、法國、德國甚至巴西等幾乎所有的人口大國,將供應鏈遷回國內成了國際社會的主流聲音。人是情緒動物,而政客就是情緒的放大器,後新冠時代,全球化崩塌是大概率事件,但經濟規律不可逆,全球化依然是成本最低的發展方式,只是哪個國家將佔據主導還是未知數。

公平的講,中國人長期的996支撐了很多國家的高品質生活,但這個世界從來不是講公平的,看得是“叢林法則”看的是誰的拳頭更硬。如果說去年還是中美兩國的貿易紛爭,今年世界已經變成了“比慘大會”,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庫德洛號召美企搬離中國,但同時強調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會繼續執行,上週美國政府也批准通用向中國商飛出口發動機。這不是想讓中美脫鉤,而是想中美綁得更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