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譯事》作者李治華之父李香谷教授的外語人生:從安慶到蕪湖

《里昂譯事》一書的作者李治華,是法籍華裔著名翻譯家。他和妻子歷時27年,終於完成法文版《紅樓夢》的翻譯工作。李治華先生在書中追憶了他的母親,其實,他的父親對他影響亦是深遠。

《里昂譯事》作者李治華之父李香谷教授的外語人生:從安慶到蕪湖

李治華先生(右)近照

李治華先生的父親叫李香谷,是安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前身——國立安徽大學文學院外語系的7位教授之一。李香谷教授,生於1885年,籍貫安徽亳縣。清代末期,在順天高等學堂修業,三年之後畢業。他的工作經歷十分豐富:從1911年1月開始,在京師優級師範學童擔任理化助教,這所學校是光緒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由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科改名而成,當時學校的全部教職員不足30人。1913年2月,他受宋教仁先生的聘請,參與國民大學早期的校務管理,並擔任校內的英文教員;1913年4月,國民大學正式開學,後改名中國大學;1915年9月,其長子李治華出生;1916年底女兒李靜逸出生;1925年7月離校,後原配夫人姚萱去世。1926年6月,李香谷先生去意大利使館擔任中文秘書,一直幹到李治華出國。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李香谷先生被迫從北京遷往廣州的意大利領事館,依然擔任中文秘書。1940年10月,受Samuel J.Fletcher領事聘清,李香谷先生來到福州的美國領事館做中文秘書。1942年2月,李先生離開福州,到兩百公里之外的南平私立劍津中學,擔任中英文教員。1946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舉家來到安徽省會安慶,被國立安徽大學文學院聘為教授。

《里昂譯事》作者李治華之父李香谷教授的外語人生:從安慶到蕪湖

國立安徽大學校門(1946—1949,安慶)

雖然,李香谷教授沒有長期持續投身高校教學工作,但是,他的能力足以勝任教授的頭銜。抗日戰爭之前,他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張則之教員一起翻譯了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詩篇,定名《英漢合璧沃茲沃斯詩集(一卷)》,由當時的建設圖書館出版。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他又翻譯了《英漢雙解分類美國俗語詞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一共523頁。1949年12月,應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的要求,國立安徽大學東遷蕪湖赭山山麓,和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合併,改名安徽大學,仍屬國立。

《里昂譯事》作者李治華之父李香谷教授的外語人生:從安慶到蕪湖

國立安徽大學校門(1949—1951,蕪湖)

依據安徽師範大學檔案館的珍貴檔案資料,李香谷教授也隨學校到達蕪湖,改聘為文藝系外語組教授,和妻子王淑貞一起居住在蕪湖市北內街19號。在校積極參加政治思想學習,為蕪湖市中蘇友好協會會員;悉心培養人才,給文藝系外語組的學生們上“名著選讀”和“譯作實習”兩門課程。“名著選讀”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時事論文三個方面,每週授課11小時,還不算批改作業和編寫講義綱要的時間。1954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撤銷“安徽大學”的校名,改為“安徽師範學院”和“安徽農學院”。那時,李香谷教授己年滿70,於是,退休回到北京市宣武門外的車子營老宅居住。

《里昂譯事》作者李治華之父李香谷教授的外語人生:從安慶到蕪湖

安徽師範學院校門(1954—1960,蕪湖)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位終生從事外語教學和翻譯工作的父親,李治華先生才能完成其浩瀚的翻譯工作,他之所以能在中外交流工作中不息不止並做出突出業績,顯然,與他父親的薰陶和激勵是分不開的。

(作者:安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畢業生、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許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