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湧現100家民營太空公司 都想做“SpaceX”

自2014年中國政府批准私營企業進入航天領域以來,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現在大約有100家,而2018年只有30家。

中國湧現100家民營太空公司 都想做“SpaceX”

馬斯克創辦的美國SpaceX公司,成為全球民營太空領域的標杆企業,SpaceX首次實行了運載火箭的重複利用,大幅度降低了衛星發射成本,甚至正準備把人類運送到火星上定居。據外媒最新消息,SpaceX的巨大成功在中國引發了民營太空創業熱潮,目前已經出現了一百多家民營太空公司,他們推出了和國有航天公司有差異化的火箭和服務。

據國外媒體報道,8月初,一枚民營火箭在中國進行了它的第三次測試,飛行到了大約300米的高度,並在那裡停留了一分鐘,然後完好無損地返回地面。這枚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並非SpaceX或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所有。它是由一家名為“翎客航天”的中國初創公司開發的。

自2014年中國政府批准私營企業進入航天領域以來,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現在大約有100家,而2018年只有30家。

翎客航天是這一潮流的先驅。翎客航天首席執行官胡振宇在20歲時就開始測試火箭,2014年他創辦該公司時只有21歲,這是第一家此類民營太空公司。

他認為這個行業發展如此之快的部分原因是年輕人的參與。“不僅如此,中國的投資機構也對民營太空公司的發展感到樂觀,”他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美國同行的成功,比如SpaceX,他們已經證明民營太空項目是可行的。

與埃隆·馬斯克目前的成就相比,翎客航天成功實現可重複使用火箭的試驗聽起來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成就,但中國正在迅速迎頭趕上。

這些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是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新產業發展起來的,從一開始就沒有美國政府的參與,幾乎沒有俄羅斯政府的參與。

今年7月,中國政府發佈了新的指導方針,讓這些企業有了方向感。監管部門制定了從製造小型火箭(或可重複使用火箭)到高度限制在200公里以內、用於研究、製造、測試、安全和技術的公司所需要的標準。這些限制和指導方針概述了它們管轄的公司類型,並且提到了那些製造小型或中型火箭的公司。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規定是否直接試圖禁止任何人開發規模更大的火箭。至少目前,所有的中國航天初創企業都在開發與國有機構正在做的事情相輔相成的創意,而不是與之競爭。

中國湧現100家民營太空公司 都想做“SpaceX”

中國航天初創企業的關鍵參與者之一是總部位於北京、脫胎於清華大學的藍箭航天公司。

2018年10月27日,藍箭航天公司首次發射固體燃料軌道火箭“朱雀一號”,但其有效載荷未能進入軌道。

另一個民營太空公司是星際榮耀公司,它也在開發中型火箭。珠海軌道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銀河空間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研發輕型火箭,他們將小的有效載荷送入軌道,有時只有1.5公斤重,用來拍攝地球的照片和收集數據。

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中國太空能力及其外交政策的林肯·韓思(Lincoln Hines)表示:“中國民營太空公司正進入更有成本效益的項目,比如微型和納米衛星。國有航天往往更關注這些更大、更貴、或許效率更低的型號。”

據悉,許多初創企業僱傭的都是曾經為國有太空公司工作的人。

韓思表示,就像在美國一樣,一些初創企業比其他企業更願意參與或依賴政府。有些人還和省級政府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

韓思說:“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省級政府很樂意為他們的地區帶來投資,而且他們幾乎給他們放手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但海因斯表示,中國民營太空行業是不透明的,但他說,其中一個比較獨立的初創公司是天儀研究院公司,該公司致力於開發專為近地軌道設計的微型衛星。它從私人投資者那裡獲得了大量投資。

天儀研究院首席執行官楊峰於2016年創建了這家公司,當時他34歲。從那時起,該公司已經完成了四次發射任務,最新的一次是將四顆衛星送入軌道。

楊峰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微型衛星網絡,提供大型衛星無法提供的服務,同時以比國有太空機構更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務。他的目標是在國有太空機構製造的大型火箭並未覆蓋的低空軌道上運行。

韓思說,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之間的聯繫總是模糊的,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其中一些公司可能與政府簽訂合同,或者將其零部件的製造外包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CASC),該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來一直是國有航天機構。

CASC製造了星際榮耀公司的大部分火箭組件,但星際榮耀仍然是一傢俬營公司。

有一件事是明確的,中國的航天初創企業短期內不會為國際空間站提供服務。另外,中國對出口火箭技術存在限制。

至少就目前而言,翎客航天仍將目標鎖定在本土市場。“翎客航天的第一步是使用可回收火箭為亞軌道發射服務,”胡振宇說。“這項服務大部分用於科學研究,而不是衛星發射,因此市場需求將主要來自中國。”

韓思說,很難預測中國航天領域未來將繼續開放多少。他表示:“他們似乎確實在發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希望提高國際競爭力。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預計這種趨勢將繼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