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演出的演員

沒有演出的演員

  儘管疫情防控帶來了現場演出的暫時停擺,但同時也激發出演藝界利用越來越成熟的互聯網技術開拓新業態的熱情

  ◎《南方》雜誌記者/李夢醒 發自廣州

  休息的燈光、清冷的後臺、無人的走廊……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各類演出紛紛取消,眾多劇院、演藝團體等陷入一定程度的經營困境。隨著疫情發展,廣東劇場與演出行業幾乎全面停擺。當傳統意義的舞臺暫時性缺失,不能演出的演員和劇場在做什麼?面對已有的損失如何突圍?對未來的演出有什麼規劃?

  線上“春班”

  每年春節,粵劇團體都會迎來他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過年“睇大戲”是嶺南過年的傳統。在很多人心目中,“無戲不成年”,過年要是沒有粵劇演出,這個年就過得不完整。所以每年春節期間,廣東地區尤其是珠三角城鄉都有邀請粵劇團下鄉演出的習慣,這便是粵劇團演出的黃金時間,稱之為“春班”。“春班”的鑼鼓一敲響,便會吸引男女老少前來看戲,這也是嶺南春節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景。

  今年春節,無疑是不同於往常的,往日熙來攘往的廣東粵劇藝術中心變得十分安靜。線下劇院演出全部取消後,廣東粵劇院便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線上“春班”。從1月30日至2月6日連續8天都可以看到精心挑選的經典劇目,馬師曾、紅線女等粵劇名伶出演的粵劇經典電影也連續多天在線上放送。除此之外,與粉絲、戲迷們互動的粵劇在線小遊戲也相應推出。有戲迷在微公號裡留言:“感謝廣東粵劇院讓我們這些粵劇發燒友隨時都可以享受‘春班’的味道!”

  雖然春班演出取消了,“週末睇大戲”“名家演出周“系列演出也暫停了,但隨著文旅行業逐漸復甦,廣東粵劇院的演員們也耐不住在家練功的寂寞,紛紛戴上口罩、做好防護,開始了新一輪排戲、切磋。

  《南方》雜誌記者從廣東粵劇院瞭解到,從2月10日起,廣東粵劇院行政部門已全面復工;3月初,演出團逐漸恢復排練。廣東粵劇院一團已進入青年版《紅絲錯》主要演員排戲 ;廣東粵劇院二團也進入了粵劇《一把存忠劍》主演合樂操曲。 現階段,排練以主演摳戲、操曲為主,儘量減少群體場面排練。為了停演不停功,劇院組織演員們加強基本功訓練,演職員分組、分時段練功練戲。在排練、練功期間,演職員拉開間距,全程佩戴口罩,做好防護措施。排演的情況還被工作人員剪輯成精彩的視頻片段,讓廣大戲迷在抖音、微視上大飽眼福。

  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院長曾小敏向《南方》雜誌記者介紹:“最近,由一團康健、馬友民主演的青春版《紅絲錯》、二團彭慶華、梁曉瑩主演的《一把存忠劍》都已完成了排演。接下來,我們要準備黃春強演出周,除了下半年的演出,我們還有院內一直都有的摺子戲大賽,大家都在忙練功、忙下半年的比賽。我們為演出隨時準備著。”

  不僅如此,廣東粵劇院還與全民K歌聯合推出“春風入戲,線上戲曲音樂節”廣東粵劇院專場。 4月10日的首次直播由廣東粵劇院10位名家、新秀組成“粵劇K歌”組合,一共包含10首演唱作品。由粵劇名家曾小敏、蔣文端、彭慶華、文汝清、李虹陶和粵劇新秀康健、莫翠屏、馬友民、朱建豪、吳碧君等分別演唱粵劇曲目,並在線與戲迷互動。

  在雲端“等待戈多”

  戲劇在疫情期間就一定不能演出嗎?戲劇一定要讓觀眾和演員同處一室?戲劇非得發生在劇場嗎?這是疫情暴發後,導演王翀一直在思索著的。傳統舞臺被關閉,劇場應如何突圍?面對面的相處成為危險,演出行業該如何應對?這也是當劇場被疫情考驗時,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在自問著的。一次線上交流,兩人一拍即合。廣州大劇院決定攜手新浪潮戲劇導演王翀,聯合騰訊藝術頻道,幹一件史無前例的大事——創作中國首部線上戲劇《等待戈多》,進行公益演出,挑戰戲劇創作新模式。

  這次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公益演出,將邀請來自武漢、北京等地的演員,挑戰戲劇創作新模式,打破疫情帶來的地域隔閡和心理隔閡,用藝術重建社會信心。作為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線上戲劇,同時也是全國演出行業復工後推出的首個新制作,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將為行業復甦注入“強心劑”和新思考。

  這種開創性不僅體現在劇目內容呈現上,同時也體現在製作的方方面面。“從項目策劃、劇本研讀、演員面試、幕後製作、排練碰撞,到演出呈現,全程都是通過線上協作完成。”製作人梁麗珍說道。

  同時,導演王翀也指出:“主創團隊、演員團隊、製作團隊,橫跨北京、武漢、廣州、大同四個城市聯合作業,很多團隊成員從來沒有見過面,整個項目僅憑線上交流就完成了合作。”

  不碰面的製作策劃、不見面的排演交流、不露面的觀眾觀演,這並非常見的網絡直播,而是利用互聯網線上技術進行實時“舞臺調度”,處於不同城市的主創、主演、觀眾跨越空間桎梏,感受戲劇的真實與鮮活,還原戲劇現場感、及時性,開創嶄新的戲劇新模式。

  走進劇院看演出,這仍然是大部分人對於戲劇演出和觀看的思維定式,線上戲劇卻打破這種思維。“它其實一次性解決了好幾個層次的問題。”王翀解釋。他認為,首先,這是戲劇自身對當下時代的回應,由線下轉至線上,戲劇完成了進化,加入了數字化社會;再者,線上戲劇解決了備受疫情衝擊的戲劇人“無戲可做”的問題——戲劇依然鮮活地上演,甚至在武漢上演;最後,落到演出與觀眾本身:演員可以在武漢演戲,三個城市的演員“同臺”演出,觀眾可以安全看戲,並且看著戲劇隨著時間展開,而非錄像。

  “這些所有美妙的、神奇的層次,其實都是線上戲劇帶來的。”王翀說,“我們希望在深入探索作品縱向表達之餘,此次內容製作及項目運作模式將同時突破區域限制及劇場觀眾範圍,延展到互聯網受眾,用最前沿的方式,為觀眾提供一場與戲劇前所未有的對話,在戲劇‘最黯淡’的日子裡,共同探索戲劇的未來。”

  沉而不默的音樂力量

  從已故大師吉里·貝洛萊維克執棒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開始,到由廣州交響樂團的老朋友、曾指揮廣交首次歌劇演出的著名指揮家克勞斯·威瑟執棒理查·施特勞斯的鴻篇鉅製《阿爾卑斯山交響曲》告一段落,其間還包含了從巴洛克時期的《水上音樂》到近現代的《春之祭》……豐富的曲目、精心的安排,充分展現著廣州交響樂團對樂迷的饋贈和牽掛。

  由於疫情防控,廣州交響樂團4月的現場音樂會已取消或延期。第三期“線上音樂季”則緊接著第二期“線上音樂季”從3月29日起推出,延續時間直至允許可恢復現場演出為止。最新的第三期“線上音樂季”安排了至少可連續播出30天的曲目,都是近年來多位國際指揮名家與廣交合作的精彩現場音樂會回望。為填補自2月以來取消所有現場音樂會的空白,在音樂總監餘隆和團長陳擎的共同策劃下,廣交率先於2月4日起推出了“線上音樂季”。截至3月28日,已安排的兩期“線上音樂季”,連續播放54天廣交過往音樂會實況錄音節目,每天在廣州交響樂團微公號上準時上線,用音樂陪伴廣大樂迷。

  同樣靜謐的星海音樂廳,早已恢復正常的工作秩序,面對演出空白的現狀,工作人員向《南方》雜誌記者介紹:“雖然現在沒有現場演出,但我們也倍加珍惜現在苦練內功的階段,希望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服務能力和專業素養,為藝術家們、觀眾們做好服務,提升觀演體驗。”及時發佈演出票務的信息、開展大量音樂、藝術知識普及,星海音樂廳還在其微信公眾號上聯動廣東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廣東民族樂團,共同推出線上的“天使在人間”三八婦女節音樂會,為前方醫護人員送上祝福、鼓勵和慰藉。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各類線上音樂會、戲曲、劇目和雲舞臺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充分展現了演藝界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積極應對。儘管疫情防控帶來了現場演出的暫時停擺,但同時也激發著演藝界利用越來越成熟的互聯網技術開拓新業態。對於沒有演出的演員、從業者、藝術家而言,表演的形式變化和轉型,也許將帶來的是更為精彩的復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