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放歌(上)(原創)

金秋十月,陽光已經不再燦爛,今年的秋天似乎有些沉悶,大概是雨水特別多的緣故吧。國慶長假結束,單位領導考慮大家節日值班辛苦,就讓各部門自行安排輪休,於是我獲得了寶貴的五天休息時間。按照平時的習慣,我本來可以回到家裡看看電視、睡睡懶覺,過過散漫的日子。突然心血來潮,想去額濟納看看胡楊林,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朋友多次談到胡楊林的美,耀眼的金黃鋪天蓋地讓人震撼,生命的頑強給人以靈魂的洗滌,那裡既是詩人的天堂,又是攝影愛好者的聖地。百聞不如一見,我要一睹她的容顏。

10月14日 蘭州記憶

早上八點,我從南充乘坐動車去蘭州。列車駛入甘肅後,風景與地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陽光變得強烈,天空變得湛藍,高的山坡不再鬱鬱蔥蔥,而是岩石裸露,植被稀薄,狹窄的溝谷裡村落稀少,隧洞增多,經常是剛出隧洞才見陽光,列車旋即又進入隧洞。我盤算著自己的行程,在手機上瀏覽著要去的景點,因為沒有做功課,只能在列車上補補知識。經過反覆比較,我選擇了攜程網的組團旅遊,主要原因是旅程中沒有安排購物活動,參觀的景點都是原生態,沒有拼湊的成分,日程也較合理。電話與客服聯繫後,他表示儘快與蘭州“地陪”聯繫,力爭安排當天組團。

車程僅五個半小時,中午一點多抵達蘭州站。下車後,攜程網客服打來電話告訴我,已經為我安排了五日遊行程,要我儘快交費組團。通過微信轉賬,轉眼我就加入了旅行團。客服通知我,他將馬上安排車輛來車站接我入駐酒店,當天行程為自由活動,建議就近參觀蘭州黃河中山鐵橋、甘肅博物館等。

蘭州,打小就是我向往的城市。上個世紀60年代,我姐夫從部隊轉業到烏審旗工作,大姐隨之從老家“農轉非”遷去團聚。那時農村貧困,經常吃不飽飯,我的二哥、三哥和二姐都先後到烏審旗去旅遊逗留,或者幫助大姐照看外甥。他們回到家裡就向母親和我繪聲繪色地描述外面的世界,我從此記住了蘭州、銀川和烏海等地名,而且經常在地圖上查看,當時感覺蘭州好親切。後來隨著交通的發展,我去烏審旗看望大姐不需要再從蘭州轉車,可以從成都乘車直達陝西榆林,從榆林到烏審旗就方便多了,蘭州成了我兒時的美好回憶。

進入中學時代,記得學校閱覽室有《讀者文摘》雜誌,那基本是所有學生的最愛,每一期都被學生翻得破舊不堪,而且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同學都會摘抄裡面的文章佳句。雖然後來《讀者文摘》改成了《讀者》,但雜誌雋永的文風未改,海納百川的口味未變,依然是讀者的最愛。而《讀者》雜誌社的地址就是蘭州,雖地處西北一隅,卻獨樹一幟引領著雜誌業的辦刊理念。蘭州,成了我少年逐夢的航向。

我住的龍源賓館位於北濱河中路,緊鄰黃河。到賓館放下行李,我就迫不及待地出門,想去看黃河,想去看黃河第一橋——中山鐵橋。

西北放歌(上)(原創)

在公交站臺上,我看到前面不遠就是金城古建一條街和中山鐵橋。順著公路前行,我看見了傍著山腳建設起來的古建一條街。由於是仿古建築,而且我的興趣不在這裡,目的地也不在這裡,且是下午四點多鐘的光景,懶得進去閒逛。徑直前行,看到一條公路通向後面的白塔山,路標上標註有很多的博物館名,什麼蘭州彩陶館、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蘭州黃河橋樑博物館、秦腔博物館等等不一而足。於是沿著公路繞道進去,因為時間太晚,這些博物館都已經關門謝客接待。只得沿著石階下到公路,卻見石階中部的牆壁上大書著“金城關”三字,字體厚重筆力雄渾,穿越了歷史的時空隧道!歷史在這裡蕩氣迴腸,嘶鳴的戰馬與悠揚的駝鈴在這裡交織匯合。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奉命“將萬騎,出隴西”,北渡黃河,西征河西匈奴,在凱旋歸途中,於西固北側南渡黃河,命令在黃河南岸修築城堡,取名“金城”,希冀其堅不可摧、固若金湯,並在黃河設置金城津。後來出使西域的張騫,出塞和親的王昭君,去西天取經的玄奘都是從金城津渡河西去。金城關自此成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成為“茶馬互市”的重要關城,“倚巖百丈峙雄關,西域咽喉在此間”,更成為了漢族與西域少數民族刀光劍影、反覆爭奪廝殺的戰場。歷史沉澱變成了如今寶貴的旅遊資源,昔日邊關已經發展為西北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

西北放歌(上)(原創)


西北放歌(上)(原創)


西北放歌(上)(原創)


西北放歌(上)(原創)

穿過公路,來到中山鐵橋,站在百年鐵橋上,秋風掀翻著遊人的衣服,我用心聆聽著華夏的燦爛與滄桑,耳際傳來奔騰不息的黃河浪濤聲,遠看著夕陽在天際緩緩下墜,西北的雄渾粗獷與天際高遠有機融合在一起。這就是長河落日嗎?我憑欄用相機留下這如歌如泣的金色殘陽,這一刻,我感覺自己頭暈目眩,興許是浪濤衝擊鐵橋引起的吧,有一種欲乘風御宇的感覺;抑或是壯美的景色讓我沉醉,竟不知今夕何夕?

10月15日 七彩丹霞

早上6點,我退房離開賓館,只見一輛小型麵包車停在路邊,陸續有客人上車,我趕忙問司機是不是也接我,司機翻看本子核對我的身份信息後叫我立即上車,今天我將從蘭州到張掖參觀丹霞地貌。

動車駛往西寧途中,但見車窗外白皚皚的雪地、雪山,銀裝素裹的世界讓我頓生寒意,我有些擔心這次旅行所帶衣物過少,不能盡興遊玩。動車駛過西寧後,天氣突然變好,又見藍天白雲,看到一群群牛羊悠閒的在戈壁上吃著草,我的心不禁豁然開朗。

到張掖後,導遊小劉帶著全國散拼團的人一起登上了旅遊大巴,開始了真正的西北旅遊。

導遊介紹說,張掖七彩丹霞景區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級地質公園”,享有“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六處奇異地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全球最刻骨銘心22處風景”“全球25個夢幻旅行地”等殊榮,置身其中,美得使人暈眩,堪稱"七彩神仙台",面積博大,分佈廣闊,氣勢磅礴,場面壯觀,形態豐富,造型奇特,色彩豔麗,是中國乾旱地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舉世罕見。

聽著導遊的介紹,我們都有些迫不及待,急切地盼望快點到達目的地。到達張掖七彩丹霞後,我們進入景區乘觀光車來到第一觀景臺。只見沿途起起伏伏的山丘都是紅褐色與深褐色,層層疊疊,色彩分明,猶如女媧補天遺落人間的煉丹石,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光。山丘上寸草不生,只有公路沿線的低窪處零星地長著一些駱駝草,顯得落寞而孤寂。

西北放歌(上)(原創)


西北放歌(上)(原創)


西北放歌(上)(原創)

導遊說第二處觀景臺是丹霞地貌的精華,我們又急急地乘車趕去。下車後沿著盤旋公路上到山丘,極目遠眺,四周呈現的彩色迷離景象讓我震撼,真的一步一景,一面一景,造型奇特,色彩斑斕,“虹落千山,色著萬壑”。看那右手邊,在紅褐色山體的掩映下,一個個扇貝錯落有致的排列著,顯得惟妙惟肖。移步山的另一側,遠望連綿起伏的山丘,宛如一個躺臥的少女,瀑布似的長髮散落在溝壑裡。轉步到另一個小山頭,大片大片兀立的奇峰昂首探望,猶如眾僧拜佛。縱目四望,怪石如林,變化萬千,似物似景,堡狀、錐狀、塔狀,似人、似物、似鳥、似獸,形象各異,栩栩如生,組合有序,如“萬古今城”,又似千年石堡,真可謂“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尤其今天,天氣有些陰沉,遠處似真似幻,彷彿海市蜃樓,又如仙山瓊閣,觀之令人讚歎不已,感覺它們都是雕塑大師的藝術傑作,但卻無一不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無論用多麼美麗的詞語都難以描述那種種神奇。

導遊告訴我們第三處景點不夠壯麗粗獷,沒有必要去浪費時間,所以我們乘坐觀光車直接去到第四處觀景點參觀。第四處景點確實與眾不同。在平地,我們就看見了幾塊峭立的石頭在探頭探腦的張望,像極了幾隻可愛的烏龜,原來這處景點名稱就是“神龜問天”,紅褐色的岩石突兀地矗立在山丘之巔,既整體相連與形神各異。沿著棧道往前走,又見右方遠處有一片金光燦燦的地方,像極了縮略版的拉薩布達拉宮,遊人在棧道旁簇擁著照相留念,我也不禁舉起手機與相機,把那雪山下的小拉薩藏進相機。再凝望,再回首,遠近高高低低的山石高下參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遠看似染紅霞,近看色彩斑斕,極富韻律感和層次感,我猜想在那煙崗霧靄之下,群峰深壑之間,人跡罕至之處,不知還隱藏著多少未解之迷,撩撥著多少尋幽探秘的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