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期《奇葩說》以後,我居然有點心疼羅振宇了

奇葩說曾經的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很深:


馬東讓李誕給羅振宇的情商打分,羅振宇為了圓場說了一個沒響的段子,場子冷了一會,接著李誕調侃了一句:“羅老師請給自己的幽默感打個分吧。”

全場大笑。

距離比賽還有12天,羅振宇要求隊員們第二天定稿,馬上背熟,抄100遍。

和李誕戰隊“你命由天不由你”的佛系風格形成了強烈反差。

看了這期《奇葩說》以後,我居然有點心疼羅振宇了

相比於博學更有顏值還自帶天然萌屬性的薛兆豐,以及蔡康永、馬東、李誕在節目上表現出的幽默和高情商,羅振宇在節目中“無趣”、“嚴苛”的人設似乎不太討喜。

看了這期《奇葩說》以後,我居然有點心疼羅振宇了

01

羅振宇出生於安徽蕪湖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為了激勵兒子學習,羅振宇的母親甚至對他說過“只要你能考上大學,我們從此不見面都可以。”

相比於馬東、蔡康永和高曉松的家庭,羅振宇的出身算是相對平庸的。

凡是看過羅振宇的相貌、談吐以及瞭解了他的出身以後很容易讓人確信,他現有的成就真的是全靠努力。

在早期的羅輯思維節目裡羅振宇也分享過他對抗拖延症的一些方法:“把那些創造性的任務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去完成”。

為了提高高考成績,對抗拖延,他把歷史、地理、政治的所有教材抄了5遍。

為了進央視,他在研究生3年期間發表過18篇論文。

為了運營自己的公眾號,他每天準時在公眾號裡推送一條60秒的語音(即使是提前錄好的)。

現如今羅振宇公司旗下龐大的講師陣容和包羅各種學科的繁雜內容,也都是3年以來“日拱一卒”的積累而成。確定的努力加上時間的積累,引起質變。

02

如今的羅振宇堅持以每週5篇長約十幾分鐘的音頻內容免費交付於他的用戶,這種穩定、高效的輸出自然也離不開更高效的信息攝取能力。

他在節目中說:一天至少讀2本書,最快的情況下會是10本。

別害怕,是速讀,只觀其大略

別不害怕,這種持久穩定地輸入輸出又有多少人能一直堅持?

對於羅振宇團隊每天生產的知識“分享”(說付費他會急眼)類的音頻內容,許多人會覺得不如去讀原著、聽網課、成體系地學習,而不是在app上聽這些碎片化的二手知識,能這麼說且這麼做的人固然是幸運的。

高考報志願選擇時單一專業的選擇限制住了很多人對於其他領域的認知,或者說專業分類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他們對其他專業的好奇心。

聽了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並不會讓你變成經濟學家,聽完“每天聽本書”也不意味著你就能和讀過這本書的人交流心得了。

但用戶的使用方式決定了能從產品中攫取的知識價值,利用閒暇時間從一則碎片化的信息中窺見的某些其他學科的魅力,從而引起系統學習的興趣,又何嘗不能有所收穫?

03

羅振宇曾在公開場合中宣揚以被人稱作“奸商”為榮。

他討厭“粉絲”這個稱呼,用“用戶”來代替,甚至對熱心用戶自發組織的線下活動,他也公開表態“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只為和他的用戶們保持純粹的金錢關係。

這種只追求務實的觀念難免被人批判成過於功利,正如當年對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批判:“像你這樣的人,是貼地爬行的,根本就不理解人類志願的真實本質。“

然而反過來講,這套觀念還有一個難以替代的好處:當你只相信自己的奮鬥時,就沒空去抱怨命運了。

自然也不會再為出身、相貌、才華等與生俱來的東西而困擾了。

問題不是你沒出身、沒相貌、沒才華。

問題是你還不努力。

04

在大眾面前羅振宇一直是保持低調謙遜的。

看了這期《奇葩說》以後,我居然有點心疼羅振宇了

而實際上隨著得到APP業績的突飛猛進,羅振宇創辦的公司也開始準備上市。

按照他直接和間接控股的計算,其身家近百億。

他用誘人的分成極力網羅各個領域的精英去得到開課。

甚至在《奇葩說》的開場就表明參加這個節目的唯一使命:就是為得到APP來找老師。

從最初的個人脫口秀,到後來成為各行業精英雲集的內容生產平臺,羅振宇在商業上的成功也來自於他持之以恆地點滴積累,在時間的槓桿下,加倍放大。

而這樣的成功似乎和出身、相貌、才華的關係不大了。

即使他滿口生意經的“奸商”姿態經常遭到批判,但也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一個從三線城市走出的小鎮青年,變成身家近百億的企業家。

看了這期《奇葩說》以後,我居然有點心疼羅振宇了

說到這必須要往回說一下在《奇葩說》裡的羅振宇。

我在開頭似乎提到過他的“無趣”,那只是單從《奇葩說》這個綜藝節目裡,由剪輯、特效等手法處理後給觀眾呈現的一個人設效果而已。

實際上他的能說會道和為人處世上的老練才是支撐他最初做企業的契機。

當然與其說是心疼羅胖,更多的其實是勸勉自己。

畢竟人家賺到錢了,而我還在這裡碼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