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克里姆林宮不到1公里,有人拿著AK-47瘋狂掃射

12月9日,俄國聯邦安全局總部遭槍手突襲:疑孤狼式槍擊案,已知2死5傷。


我們常說,沒有人會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但就在近日,俄羅斯就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太歲頭上動土。


12月19日傍晚,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發生一起突發的重大槍擊事件。一名手持AK-47突擊步槍的不明槍手,獨身襲擊了位於市中心盧比楊卡廣場的俄羅斯聯邦安全總局(FSB,其前身是蘇聯時代的KGB)。


這場槍擊案之所以關注度如此之高,原因有三。首先,FSB是俄國最為敏感且惡名昭著的情報機構;其次,FSB所在位置與總統普京所在的克林姆林宮距離不到1公里;最後,槍擊發生時,俄國總體普京正在莫斯科國貿中心舉行年度記者招待會。


因此,槍擊案一發生,警察局馬上就出動了大批武警進行全面封鎖,並在鬧市區與襲擊者發生了激烈槍戰。最後,在市民驚慌失措的目擊之下,襲擊者被當場擊斃。


這場罕見且詭異的突襲事件,包括被擊斃的槍手在內,至少造成了2死5傷。


俄羅斯的官媒《塔斯社》報道稱,這起針對FSB的重大襲擊事件,發生在19日傍晚6點左右的盧比揚卡廣場。而因為正逢年末,襲擊發生時又趕上了下班交通的高峰時間,廣場附近的百貨商場、聖誕樹裝飾、靠近市場的餐廳、咖啡廳,都充滿了過年的熱鬧氣氛和大批出來購物的市民。


但突然之間,在毫無預兆的狀況下,廣場上就槍聲大作!所有的市民先是驚訝,接著是陷入了持續恐慌中。


一名在廣場上班的目擊者表示:我看到人們在街上拼命地狂奔,這個景象簡直太恐怖了!另一名叫安德烈的目擊者也表示:當我們正在附近的酒吧裡聊天,突然就聽到了AK-47掃射的聲音。我確定是AK-47,我很清楚它的槍聲是什麼樣的。


距離克里姆林宮不到1公里,有人拿著AK-47瘋狂掃射


AK-47的槍聲來自於盧比楊卡廣場旁的「聯邦安全局總部大樓」,一名全身黑衣、疑似著有軍事裝備的男子,當時正手持一把AK-47步槍,試圖攻入FSB總部,但過程中卻與FSB發生激烈槍戰。雙方密集駁火,過程極端混亂。


根據《路透社》駐莫斯科特派員的說法,FSB的總部位置,距離普京的克林姆林宮步行距離只有5分鐘;而巧合的是,總統普京當時也正好在克林姆林宮裡召開「歲末表揚記者會」,並極其諷刺地正在表揚俄國特勤局與FSB一年來的「辛勤貢獻」。因此大批武裝特警也於幾分鐘內迅速趕抵現場,並將盧比楊卡廣場與FSB總部給團團包圍。


距離克里姆林宮不到1公里,有人拿著AK-47瘋狂掃射


警方部隊到場後,一度懷疑此次事件為「恐怖攻擊」,並擔心現場有人質遭到挾持。但由於FSB保安幹員的頑強抵抗,發動攻擊的槍手沒有即時攻入大樓。而導致與趕來支援的的重裝警隊進行了正面對抗,雙方在街道巷弄間激烈槍戰。


最終,槍手在眾多目擊民眾的直播鏡頭下,被特警當場擊斃。


事後,莫斯科警方表示:我們成功解除了威脅。但除了襲擊者外,這場槍戰中,FSB總部幹員1人死亡、5人重傷。


前面我們提到了,FSB是俄國最為敏感且惡名昭著的情報機構,這其實主要與FSB的出身有關。在蘇聯時代,蘇俄的國安業務主要是由內務人民委員會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即KGB)負責。


但隨著蘇聯的解體,出於對政治國力和經濟預算的考量,國安業務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FSB接手了相關的對內情報業務。


現在的FSB所在的盧比揚卡總部,就是過去的KGB總部。而這座大樓內,除了各種情報辦公室外,還臭名昭著地設有刑訊間和地下黑牢審訊室。


現任的俄國總統普京,在當上總統之前,也擔任過FSB局長一段時間。直到現在,普京仍十分重視情報工作,並且一直將FSB視為親信的御用單位。


而FSB直到現在,也一直負責著各種國家安全機密和對內的維穩肅清。這

一切也讓此次的針對性襲擊事件,也讓各界充滿了好奇與疑問。畢竟,針對普京信賴的FSB發動襲擊,無異於太歲頭上動土。


槍擊事件發生後,雖然俄國官媒與官方一直沒有公開襲擊者的身份和作案動機。但俄國《Ren TV》卻從內政部拿到了包括搶佔後的現場畫面和襲擊者身份資料的獨家資料。


距離克里姆林宮不到1公里,有人拿著AK-47瘋狂掃射


《Ren TV》表示,根據警方提供的消息,襲擊者曼尼尤羅夫似乎沒有重大前科。今年39歲的曼尼尤羅夫,過去曾經經商失敗、公司在2015年破產;在俄國的競技射擊運動圈內,是小有知名度的業餘愛好者,並曾在多個射擊比賽中奪得獎牌。


這起襲擊事件的疑點很多還未解開:何曼尼尤羅夫為何要持槍在莫斯科市中心開火?其目的是為了針對FSB?還是針對普京的年度記者招待會?又或者只是單純針對聖誕人群的無差別的襲擊?


但真相如何並不重要,普京政府更願意,而且也正在努力讓這起襲擊遠離敏感的FSB和克林姆林宮。


現在看來,這起帶而警方除了拒絕解釋這些疑問外,各種偵辦與媒體報導的方向,也已經從懷疑恐怖襲擊轉向成大規模槍擊事件了。


畢竟,與帶有政治目的的恐怖襲擊相比,槍擊事件無論如何都更好向社會民眾和內部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