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工資、獎金、股權,「新東方」是怎麼選擇的?

乾貨—工資、獎金、股權,「新東方」是怎麼選擇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問題。

人們常常能夠在艱難困苦的時候在一起團結奮鬥,但在面對利益的時候,卻往往做不好利益分配,導致公司陷入僵局。

利益分配的方式決定了你能不能把一個公司做好、做興旺,公司在不同發展階段應該採用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

那麼,新東方在創業時期是如何進行利益分配的呢?相信對每一位創業者都會有所啟發。



乾貨—工資、獎金、股權,「新東方」是怎麼選擇的?


公司創立之初,只給老師發工資

現在,創立一家公司,通常會給每個合夥人分股權。但是,新東方最初並沒有這麼做.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新東方創立之初只是一個培訓班,還不是一個公司,而培訓班是沒有股權的。

同時,新東方也沒有像一般的教育培訓機構一樣,剛開始就劃分班級分成體系。

因為一開始就跟老師分成,會產生很多問題。

例如,一個班就只有20~30人,但會有幾個老師分別講授不同科目,比如託福課會有聽力老師、口語老師、閱讀老師、語法老師等。

如果用這麼小體量的班跟老師談分成,扣除成本費用,每個老師只能分到收入的10%~20%。

每個老師只能拿到幾十元,那就留不住老師了。

所以一開始,新東方就給老師很高的工資,幾乎比同類培訓機構高出一倍,實現高薪酬留人。

這時,新東方的薪酬體系只有工資,沒有分成,也沒有股權。

乾貨—工資、獎金、股權,「新東方」是怎麼選擇的?


乾貨—工資、獎金、股權,「新東方」是怎麼選擇的?


公司規模擴大後,開始實行績效分紅

我們剛才講到,在早期新東方只給老師發工資。

但當時的情況,即便是80人規模的班級,給老師發完工資,再扣除運營成本、市場營銷費用,新東方基本上就沒錢了。

但是,公司總是要活下去的。後來,新東方就採取了大班模式。

實行大班制以後,成本下降了,老師拿高工資的同時,公司也有了利潤,於是就可以擴大招生,進一步拓展。

擴大招生之後,就需要更多的老師。

但是,每一位老師的可授課量存在上限,這意味著新東方要不斷增加老師薪資的支出,才能獲得更多優質的師資。

問題在於,師資的素質普遍參差不齊。如果不對師資進行篩選,在用人成本高昂的當下,必定加重新東方的運營負擔。

好消息是,和初創期不同的是,這時的新東方學生更多了,也就是獲得了更多的“用戶”。

也就是說,新東方有條件實行一個新的薪酬體系,保證收益分配的合理性。

這個薪酬體系,就是由學生打分的績效分紅體系,包括老師的講課水平、熟練程度、幽默程度、對學生的吸引力、知識結構等。

通過學生打分,得分在4分以下的老師沒有獎金,得分在4分以上的,每增加0.1分就會有相當配額的獎金。

這個體系可以確保3件事情:

1.老師有很好的收入,只要他的評分在4.0之上,就能拿到獎金;

2.老師有動力去努力備課、講課,因為要想拿到獎金,他一定會想辦法讓自己的評分在4.0以上;

3.如果某位老師連續兩期的評分都在4.0以下,就自動被淘汰,從而區分出老師水平的高低。

這種機制,本質上就是績效,幫助新東方實現了優秀老師的聚集效應。

乾貨—工資、獎金、股權,「新東方」是怎麼選擇的?


乾貨—工資、獎金、股權,「新東方」是怎麼選擇的?


找到創業合夥人後,才開始發股權


說到這裡,大家都知道了:

在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採取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以留住不同的人才。

新東方在不同階段,就採取了分層次的利益分配方式。

在互聯網化之前,新東方是沒有股權的,傾向於給老師發高工資,增量價值只有績效獎金。

因為公司早期的價值比較低,老師對股權也沒有認知,即便發了股權,老師離職後也難以回收。

徐小平、王強來了以後,才使用合夥人機制。

當然,最開始的合夥制非常鬆散,各自做各自的,各自拿各自的錢,甚至還出現了每人33%的情況。

最終,創始人俞敏洪用了4年的時間,才將問題徹底解決。

2000年以後,新東方有了更多長期的合作伙伴,就採取了股份制,讓合作伙伴們從中獲益。

新東方上市後,則採用了公開的期權發放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分配股權,新東方還設置了一個股權增發機制,用來激勵貢獻最大的人才。

例如,一個合夥人為公司盡心盡力,就可以獲得股權增發的機會,可能剛開始只有10%,但一年之後可以增發到20%。

相反,另一個合夥人除了出資,其他什麼也沒幹,雖然剛開始佔了20%,一年之後就會被稀釋到了10%。

總的來看,能否處理好不同發展階段的利益分配,決定了你能不能把一家公司做好、做長久。

對您有幫助是小編最大的幸福,您的轉發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