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3類房子別碰了!

一場風波,把各色人等的“本來面目”都露出來了。

有土豪寧可掏著百萬級的喝茶費,也要把豪宅搶到手。

據證券時報4月7日報道,深圳南山區招商蛇口某項目再次開盤,單價9萬元~13萬元/平方米,總套價格2900萬元~5500萬元合計54套公寓,半天時間全部售罄,合計吸金約23億元。

另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當前深圳寶安確有幾個樓盤購房需繳納不同價位的“喝茶費”,以寶安區的海納公館為例,116平米總價1150萬左右的新房“喝茶費”需70餘萬元。

所謂“喝茶費”,指的是開發商巧立名目,在房子稀缺的環境下,收取購房者的附加費用,提高購房門檻,令購房者變相獲取置業資格。

另一邊,放棄買房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最近克而瑞CRIC通過覆蓋29個二線城市以及150個三、四線城市的萬份有效調研問卷統計,從CRIC調研結果來看,今年二、三線城市50萬以下、7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置業客群棄購意向比較嚴重,萬份調研問卷中有三成的置業客群或將放棄置業計劃。

今年開始,3類房子別碰了!

請注意,50萬以下、二三線城市、70平米以內,完全符合剛需一族的特徵,即面積小、首付少、資金壓力小,連這一類人群也在考慮放棄買房,說明樓市的潛在客群規模確實在縮小。

一邊是高價搶房,另一邊是放棄買房,哪個才代表市場的真實情緒?

筆者認為,後一種情況更具代表性,畢竟深圳樓市的地位是極其特殊的,一方面是受限於城區面積而供需失衡,另一方面是限價導致的新房價格失真,與全國其他城市有本質區別。

越來越多的剛需放棄置業,客觀上也會使買房難度變得更大,尤其在近期事件的衝擊下,稍不留意就入坑,虧錢效應將會越來越明顯。

因此,渡過2020年這場風波後,從明年起,買房要更為謹慎,3類房子儘量要回避,貶值空間或達20%。

1,城中村棚改後的安置房、回遷房小區。

千萬別以為沒人買安置房,以我的經驗來看,在中小城市還有大量購房者青睞此類房子,他們普遍對買房這件事一頭霧水,都是通過熟人關係轉介紹,認為有套房子住就可以了,買房成了買家和賣家之間的個人交易,不少人僅憑收據和沒有效力的證明,就敢買安置房。

目前全國商品房建成面積為261億平米,那回遷房、小產權房的比例又有多少呢?

如是研究院曾發佈過一組數據,小產權房面積為73億平米,僅次於商品房面積(佔比38%)。

事實上,真正沒有產權房本的房子,遠遠不止這個數字,即便在房地產市場發展最為成熟的深圳,小產權房佔全市總住房套數的比例居然超過了56%,即深圳住房中一大半是小產權房。

今年開始,3類房子別碰了!

作為頂尖大都市的深圳,尚且有這麼多房子沒產權,可以想象類似的房子有多少。

但是,這些房子買到手裡,什麼時候能把房產證辦下來尚不清楚,何時能把真正變成商品房也不清楚,作為村裡的“外人”,即便買了回遷房,當地也不會認可你成為村裡的“一份子”。

拿最近這段時間來說,各個社區嚴防外來人口進入,城中村回遷房小區更甚,此時若憑一紙收據,而沒有大紅本來證明自己對房產的所有權,很可能連小區都進不去。

2,商水商電、無雙氣的商住公寓。

藍白一直在告誡大家,千萬不要買公寓,這種房子看起來總價低、首付低,實則遍地是“坑”。

近幾年打著LOFT、精緻生活旗號的各類公寓,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比如,交易稅費居高不下。

假設一套面積50平米的公寓,單價10000元,即總價50萬元。得繳:契稅=50萬元X3%=1.5萬元,增值稅及附加=50萬元X5.6%=2.8萬元,個稅=50萬元X2%=1萬元,土地增值稅=50萬元X5%=2.5萬元

這樣算來,轉手一套公寓的交易稅費,高達1.5+2.8+1+2.5=7.8萬元!

今年開始,3類房子別碰了!

比如,沒有雙氣,商水商電,居民魚龍混雜。

表面看起來,公寓的生活很精緻,不管影視劇中還是開發商的樣板房,很吸引年輕人入住的想法。

事實上,真的住進去之後,才發現柴米油鹽的日子裡,公寓遠遠無法提供像住宅那樣的安居體驗。

沒有雙氣,就意味著做飯、熱水極其不便,冬天無法取暖,商水商電,就意味著每個月高額的物業費和水電費支出,一層多達幾十戶,意味著沒有任何居住品質可言。

3,三四線城市的城鄉結合部房產。

這裡有兩個前提:1,三四線城市。2,城鄉結合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中國縣及縣以上的新城新區數量總共超過3500多個,如果加上2017、2018和今年的數據,這個數字應該會將近4000個。

2019上半年,社科院發佈了房地產藍皮書,報告顯示的結果很驚人,目前超過17個城市寫字樓空置率達20%以上,要知道,這些地方都是典型的人們城市,如果連長沙、武漢、青島等地商用房的空置率都達到20%以上,那三四線樓市只會更高。

從1998年的房改開始計算,21年的時間,達到了近4000個城區的規模,假設年均增加190個,未來十年,會增加1500-1900個左右的新城區。

今年開始,3類房子別碰了!

但是,在存量人口時代的前提下,這麼多的新城區,必然無法得到人口的有效填充,一二線城市可以虹吸省內地市和縣城的人口,沿海城市可以吸引中西部省份的人口,三四線城市的新增人口,又從何而來?

明白了這個前提,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三四線城市的遠郊房產要回避了。

一方面,小城市的新城區開發過度,無法形成人氣集聚。

另一方面,遠郊的地價和房價炒上去之後,基礎設施卻無法得到有效填充。

因此,要麼去大城市的郊區買房,至少能享受到城市資源的外溢效應,要麼買三四線城市的主城區,至少醫療和教育資源比較集中,小城市的郊區房產儘量不要碰。

公寓、小城市郊區房子、回遷房,這3類房子在2015-2017年房價大漲的階段,尚且無法跑贏大市平均漲幅。

在樓市步入“穩中有降”階段後,房住不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最先淘汰的就是這幾類房產,未來5年時間,把折舊費、資金機會成本等因素考慮進去,貶值20%-30%實屬正常。

更重要的是,從今年開始,2條房貸新規實行後,這3類房產的買賣更難了。

1,買房徵信更加嚴格了。

在1月20日,徵信中心正式啟動二代徵信系統切斷上線工作,目前已經面向社會公眾和金融機構,提供二代格式信用報告查詢服務。

今年開始,3類房子別碰了!

與第一代徵信系統最大的不同是,第二代徵信系統將會更嚴格,尤其是對上文提及的假離婚、高槓杆、短貸長用、拆東牆補西牆等手段做出了詳盡規定,徵信數據的更新會更及時,想“鑽漏洞”已經不可行了。

2,存量房貸轉LPR。

根據央行的規定,自3月1日起,全國所有的銀行,要和所有的個人房貸客戶重新簽訂合同,將此前的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合同,陸續轉為LPR利率貸款合同,到8月底要轉換完畢。

也就是說,只要你以前是用商貸按揭買房,這次都需要轉換成LPR,新購房人群直接籤LPR的房貸合同。

這也就意味著,利率正在加速市場化,央行可以選擇調降1年期LPR,讓房貸利率參考的5年期LPR依然處於高位,銀行則通過加基點的方式維持高額的購房成本。

簡單一句話:無論是徵信系統,還是房貸新標準,都意味著買賣房產,將不再像以往那樣輕鬆了。

在這兩個房貸新規下,即便是一二線城市的中心城區住宅,都不見得能有多大升值空間,更別提公寓、安置房、小城市城郊房這幾類房產了。

買賣變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受銀行待見,因為8月份存量房貸要全部切換成LPR,5月份起,還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像安置房和公寓這類房子連房貸也難辦下來,未來在市場中的流動性必然會大打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