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施之不求,求之無功


老人言:施之不求,求之無功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鬥粟可當萬鍾之惠;利物者,計己之施,貴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菜根譚》

一個佈施恩惠於人的人,不應總將此事記掛在內心,也不應對外宣揚,那麼即使是一斗粟的恩惠也可以得到萬斗的回報;以財物幫助別人的人,總在計較對他人的施捨,而要求別人予以報答,那麼即使是付出萬兩黃金,也難有一文錢的功德。

老人言:施之不求,求之無功


施恩惠給別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記在心頭;不應有讓別人讚美的念頭;這樣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如果計較自 己對人的施捨,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即使是付出一百鎰,也難收到一 文錢的功效。

人應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助人並以之為樂就上升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於人而不求回報,而是“為善不欲人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 誠。所謂“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假如抱著沽名釣譽的 心態來行善,即使已經行了善也不會得到任何果報,出於至誠的同情心付出 的可能木多,受者卻足可感到人間真情。所以,施之無所求,有所求反而會 沒有功效。

老人言:施之不求,求之無功


隋朝李士謙把幾千石糧食借給了同鄉的人。剛巧這年糧食沒有豐收,借糧的人家無法償還。李士謙把所有的借糧人請來,擺下酒食招待他們,並當著他們的面把債券都燒了,說:“債務了結了。”第二年糧食大豐收,借了糧食的人都爭著來還債,李士謙一概拒絕不受。有人對他說:“你積了很多陰德。”李士謙說:“做了人們不知道的好事才叫陰德。而我現在的行為,都是你知道的。怎麼算陰德呢?”

焚券了債,在歷史上亦有所聞,戰國時齊國的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籠絡了人心,使孟嘗君的根基穩固,大業遂成。


老人言:施之不求,求之無功


李士謙沒有乘人之危,逼債逞狂,而是慈憐為本,以愛心示人,一焚券了債,二拒人還債,有恩於人不居恩自擂,確能得到人們的愛戴,他死後百姓慟哭不已就是明證。拔一毛而利天下可為,自產利他人亦可為,施者不寄望於厚報,然公道自在人心,他會得到無價的回報的。

人應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助人並以之為樂就上升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於人而不求回報,“為善不欲人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所謂“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假如抱著沽名釣譽的心態來行善,即使已經行了善也不會得到任何回報,出於至誠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不多,受者卻足可感到人間真情。所以,施之無所求,有所求反而會沒有功效。

老人言:施之不求,求之無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