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近日,古裝大劇《大明風華》熱播,劇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一經面世,頓時爭議紛紜,熱度甚至壓過了劇集本身,使得湯唯女神都黯然失色。那獰眉厲目、拱嘴突頷的樣貌委實“驚豔”,可謂是有史以來最醜朱元璋,小孩子們若是看到,怕是會留下童年陰影,也成功取代了張衛健版《聚寶盆》里老朱在筆者心中醜陋度NO.1的地位。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大明風華》中的朱元璋形象


筆者猶記中學讀書之時,歷史課本里朱元璋的肖像畫,確實如同《大明風華》裡演繹的一般呈凹字形,也即是被《明朝那些事》戲稱為“月牙鏟”的。當然,這種“非人類”的長相不過是官方民間有意無意把帝王加以神化的結果,所謂“孔聖之頂若圩,文王之胸四乳”,就問你信不信?漢高祖劉邦“龍顏而隆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這個還勉強可信,到唐高祖李淵“體有三乳”,若是真的,除了受到核輻射產生基因突變外,不知作何解釋!古書記載朱元璋“鳳眸龍頤”“奇骨貫頂”,也不過是延續這種神化、異化帝王的傳統罷了!在古人的觀念裡,此種相貌非但不醜,反而是龍姿鳳表、貴不可言呢!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歷史課本中作為插圖的朱元璋畫像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故宮南薰殿藏朱元璋官方標準像


若論及容貌奇異而深入人心的影視形象,不得不提的是就包拯包青天了,從1993年臺灣版《包青天》到《少年包青天》三部曲,再到時下正在播放的《開封府》,包拯的形象不管是胖是瘦,是老是幼,是嚴肅莊重還是平易詼諧,無一例外都是面容黝黑,額上生有月牙,這已經成了包大人的招牌標誌。影視作品的塑造的包公是基於野史傳說,也脫胎於戲曲小說,真正的包公當然不可能是黑的那麼徹底,頭上也未必有月牙。那麼真實的包青天是什麼樣子呢?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臺灣1993版《包青天》中的包拯形象


《宋史·包拯傳》中並未對包公的容貌進行描述,當前所見,比較可信的兩幅包拯畫像,一幅為故宮博物院南薰殿內收藏的《宋龍圖學士包孝肅公拯》像,一幅是原由包氏後人收藏,現藏於合肥包公祠的《宋包孝肅公遺像》石刻像。兩幅圖像中,包公均沒有表現膚色黝黑的特徵,額上也無月牙,大抵上是“面目清秀,白臉長鬚”,與影視劇中的形象是大相徑庭。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太史公見到張良的畫像,發現本來以為應該是“魁梧奇偉”的留侯居然是“狀貌如婦人好女”,也不禁大發感嘆。包拯雖然並非真的面如黑鐵,但絲毫無損其鐵面無私、公正廉明。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故宮南薰殿藏《宋龍圖學士包孝肅公拯》像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包拯石刻像


清宮劇這幾年是大行其道,尤其是康、雍、乾三代帝王,被反覆塑造,然而都脫不了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絕世美顏。事實上,因為有多幅畫作傳世,顯而易見的是,三代帝王的顏值以今天的眼光看來均屬於中等水平,並無特別之處,若真是由他們本人出演當今的清宮劇,恐怕非但不得皇帝做,更是隻能淪落到客串路人甲、乙的份。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康熙像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雍正像


從《大明風華》朱元璋看古代名人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異

乾隆像


竊以為,古裝劇畢竟只是戲說,重點應該是挖掘歷史內涵和塑造人物性格,至於面貌相似與否並不重要,《大明風華》完全沒必要依據可能並非真實的畫像來“神還原”,否則觀眾非但不領情,反而會弄巧成拙,招來一片大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