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自信”“盲目樂觀”…別笑,這些幼稚的情緒是真的管用

一個英文俚語:“裝著裝著就真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讀起來很押韻,聽著也挺像一句格言。

畢竟大部分押韻的句子都讓人印象深刻,琅琅上口最好,不必真的包含什麼道理——不過,這招是真的管用!裝著裝著,真的能成。

不過在使用中,我們也必須拿捏好尺度,那麼怎樣才能正確應用這條原理呢?

“假裝自信”“盲目樂觀”…別笑,這些幼稚的情緒是真的管用

在一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人的自信會創造出積極的社會地位,即使別人認為這種自信並不合理。

想象一下,學生時代的極具領導力的班幹部,成績不一定好,但他的領導力背後必定有著足夠的自信支撐,這彷彿是一個道理。

因此,當一個人展現出自信時,我們通常會相信他。

“假裝自信”“盲目樂觀”…別笑,這些幼稚的情緒是真的管用

也就是說,你可以先用假裝自信,然後別人會用積極的眼光看你,相信你有比實際更高的社交水平與任務技能。接著,你就可以利用這種社會反饋來獲得真正的自信。


所以,在面試的時候,一個自信的微笑真的非常加分。

心理諮詢師一種技術叫“假想反思”,教人如何科學理性地利用“假裝”來辦成事。

在假裝理想的自我之前先退後一步,反思一下那個理想自我會如何表現。

整個技巧分為三步。

第一步,天馬行空地自由想象“假如我已經成了理想中的成功人士/精英,我會怎麼表現,怎麼行動?我該如何改變行為舉止?我行動之所及先從哪裡下手?

第二步,把所有可能的表現和行為列出來,然後按照難度從小到大排列。

第三步,從那些最簡單的行為開始,一步步開始“假裝成理想的自我”。

一開始的成功會增加自我效能感,激勵著你完成清單上更困難的任務。

這會使人獲得新的視角,流暢地改變行為,以達到理想自我。

“假裝自信”“盲目樂觀”…別笑,這些幼稚的情緒是真的管用

所以這裡的“裝”指的是退後一步評估各種選項,然後向前一步達到你理想中的自我,從而“成真”。對於有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尤其“渴望變成更好的自己”的人,這個方法特別有效。

另一項研究則探討了如何通過“表現真我而非假裝”來取得成功。

研究者發現,在社交場合談論自身目標和願望的人,會比那些只談日常通勤和生活義務的人得到更多尊重和佩服。

一項後續研究發現,光是表現得強大和快樂就能產生持續的積極效應。特別是在一個人剛剛進入新團隊時,這種影響更為明顯。在一個團隊中,那些假裝快樂自信的人會顯得更有權威,也被同伴評價為更積極主動。這個印象還會延續到之後的會面中。

這是因為這些人在心裡做好了更強大的準備,而這種心理會體現在他們的行為之中。最初的果斷自信,建立了一種可以持續下去的溝通模式。最終,這些人即使不是最優秀聰明的,也更容易處於層級頂端。

現在你應該對“裝著裝著就真了”背後的科學道理有了很好的瞭解,也該知道怎麼把它用做一項策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