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能熬”——孫權,在曹劉死後為什麼不統一中國?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兒女情長, 被亂世左右,誰來煮酒

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

紛紛擾擾, 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三國第一“能熬”——孫權,在曹劉死後為什麼不統一中國?

一曲《曹操》可謂是耳熟能詳,大部分人甚至還能哼唱一番。加上《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經典,更是讓許多人成為三國迷,想當年我也是打著小電筒躲在被窩裡三刷三國演義,裡面的戰爭情節引人入勝,一不小心就忘記了時間的流逝,以致於第二天上課腦海裡還在想象著那些戰爭的經典案例,如諸葛亮七擒孟獲、草船借箭、三氣周瑜、蔣幹盜書、苦肉計等等。

可是,是否有人注意到,三分天下的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死亡的時間並不相近,可以說是相隔甚遠。據史料記載,曹操於公元220年,即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於洛陽,而劉備呢,自關羽敗走麥城被擒殺,一直念念不忘為他的二弟報仇,於公元222年發兵東吳,即三國有名的戰役——夷陵之戰就此爆發,但結果是劉備被東吳的大將軍陸遜以逸待勞打的大敗,於公元223年病逝永安宮;那麼孫權呢?據史料記載,孫權生於公元182年,死於公元252年。

也就是說,孫權比曹操多活了32年,比劉備多活了29年,那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他為什麼不趁機一統天下?

此時可能有人就要說了,曹操死後那不還是有曹丕繼位、司馬懿輔政的麼,劉備死了,那還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事必躬親啊,都後繼有人。可是事實如何呢?

曹丕,曹操次子,在算計文采出眾的有力競爭者——弟弟曹植成功後,出任王世子,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洛陽後繼丞相、魏王位,之後受禪登基,公元226年病逝,享年四十歲;

司馬懿,公元179年出生,三十歲時受曹操徵辟出仕,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於公元251年病逝;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在三國演義裡,他羽扇綸巾、檣櫓間灰飛煙滅。劉備病危,託孤於他後,鞠躬盡瘁、事必躬親,公元234年,第七次北伐中原時病逝於五丈原軍營;

蔣琬,蜀漢四相之一,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出任蜀漢大將軍,公元244年病重無法理事,於246年病逝;

三國第一“能熬”——孫權,在曹劉死後為什麼不統一中國?

也就是說,當年和他能相提並論的豪傑人物都已經去世了,成為了三國實至名歸的第一能熬。在這期間,三國鼎立的狀態一直持續,但孫權卻沒有趁機做出什麼大的功績,為什麼呢?一統天下那可是所有帝王的心願,畢竟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酣睡,孫權為什麼不動心也不行動呢?

一. 三國鼎立,最穩定的結構

三足鼎立,大家都知道說的是鼎有三足,共同支撐鼎立於地面,一旦有一足有所長短都會讓鼎塌陷,可以說是最穩定的結構了。

那麼三國就是如此。

三國第一“能熬”——孫權,在曹劉死後為什麼不統一中國?

公元219年,孫權眼看劉備即將取得漢中地區,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便派呂蒙偷襲荊州,讓關羽進退兩難、不久敗走麥城,之後被殺。此時劉備、曹操漢中對峙,曹操落入下風,最後漢中之戰的結果是曹操進退維谷,不得不承認事實——即由劉備佔據漢中,而先前的盟約是孫權圍攻合肥,企圖佔據兩淮,但無奈鎩羽而歸。

在這種情況下,先是赤壁之戰東吳出錢出力,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桃子卻被劉備一個人摘了;現在孫劉聯盟共同北伐,孫權兵敗垂成,劉備佔據漢中,一下子蜀漢實力大增,於是為了孫權選擇了背棄盟約,與曹操聯手,致使關羽進退不得,最後敗走麥城被殺,東吳獲得荊州,一下子重創了蜀漢的上升勢頭,不得不縮在川蜀大地上休養生息。

而同樣,禍福相依,東吳漸漸的才明悟過來取得荊州對自己的影響。一方面確實讓東吳的地盤和人口實現了倍增,但另一方面,來自曹魏的壓力一下子全部壓在了東吳身上。之前關羽在荊州時,曹操還派重兵防範,關羽死後,卻不再在意。也就是說自此之後曹魏的對手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東吳。

特別是夷陵之戰後,陸遜雖然以逸待勞打敗了劉備,讓蜀漢傷筋動骨,不得不關起門來舔傷口,不過還沒等東吳得意起來,曹丕就率大軍南征了,規模之大遠甚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固然最終的結果是曹丕敗退,但不得不說,這件事給孫權一個警醒,那就是:只靠東吳那是沒辦法抵擋來自曹魏的壓力的,只有重新恢復孫劉聯盟,才能維持三國鼎立的局勢,大家互相牽制。於是,等劉備一死,東吳就迫不及待的與蜀漢談判,恢復兩家友好的聯盟關係。東吳與蜀漢便恢復了偷襲荊州之前的聯盟關係。

二. 解決名分問題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公元220年,曹丕受禪稱帝后,封漢帝為山陽公,之後劉備一聽這個消息,一邊說我不承認你這個曹魏政權,一邊自己在成都稱帝,自稱漢帝,那麼孫權呢?

三國第一“能熬”——孫權,在曹劉死後為什麼不統一中國?

此時,在法統上,孫權的職位是吳侯,是侯爵,不僅在皇帝之下,還沒能稱王,這樣一來就比蜀漢和曹魏低了兩等。220年曹丕稱帝,首先封孫權為吳王,這時孫權有三個選擇:

1. 接受吳王封爵,那也就是說他接受了改朝換代,成為了曹魏的藩屬國;

2. 擁立劉姓宗室傀儡當皇帝續漢反曹丕;

3. 自己稱帝。

顯而易見,作為事實上三分天下的東吳而言,前兩者都不是好的選擇,所以能走的路只有第三條。

但孫權完全是起於草莽之間,稱帝完全沒有法統性,也就是所謂的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孫權要靜待時機。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孫權一看機會終於來了,趁著漢魏之間陷入對峙狀態,公元229年於武昌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

自關羽覆滅、夷陵之戰張飛被殺、劉備身亡,蜀漢損兵折將,內外交困,不得不承認東吳政權,而曹魏呢,石亭之戰周魴斷髮賺曹休,此後數十年未能南下飲馬,相當於變相承認孫權稱帝。

三. 消滅叛亂,整合內部,自我發展

大家都知道,中原文化起源於河洛,之後向四周發展。江南地區在漢朝末年得到開發,但嶺南和江東,還屬於蠻荒地帶,少數民族眾多,也不太服從教化和管理,經常叛亂。因此江東的山越人就耗費了東吳相當多的精力去消滅。

三國第一“能熬”——孫權,在曹劉死後為什麼不統一中國?

另外,東漢末年亂世紛起,一些士族為躲避戰亂紛紛南渡,這些人擁有很高的名望,這些流亡的北方士族與東吳自身的發展起來的淮泗將領和地頭蛇江東士族之間矛盾重重,利益紛爭不斷,孫權就需要花費去緩這些士族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時間。

還有,新佔據的交州和荊州地區,需要去消化,不然內部不穩,如何能夠發展壯大呢?

所以,在英雄紛紛凋零的三國中後期,三國第一能熬孫權不是不想一統天下,而是不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