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李:新一輪“資產荒”來了

金李:新一輪“資產荒”來了

資產荒,並非指沒有資產可投,而是收益高的優質資產越來越少。財富管理是“長跑”,而非“短跑”,不應該只在意一時、一地、一城、一池上的得失。

口述|金李教授

金李:新一轮“资产荒”来了

01 疫情衝擊下,中國人更“財富慌”了

中國的家庭財富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頭部”也就是進入到全球最富裕的10%人群的規模也僅次於美國,同樣處在全球第二位。但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中國家庭仍有一個“財富慌”的問題。

這種慌張至少表現在3個方面。它們在疫情發生前;已經非常明顯,在疫情發生後,加劇蔓延開來:

第一,近八成的錢都綁在房子上了

目前,中國家庭的財富還主要配置在房地產行業。201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們住房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的佔比在77%以上,遠高於房地產市場同樣發達的其他國家。美國大概在33%左右。

高的房價是導致住房資金佔比高起的主要原因。而住房資金佔比高,就擠壓了中國家庭金融資產的配置比。2017年,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在全部家庭財富中的佔比還不到12%。美國的這一比例高達42.26%。

第二,富人的腦袋“跟不上”了

目前,中國家庭大多數還是第一代財富管理人群。這第一代財富管理人群的金融知識儲備比較匱乏,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貪婪、恐懼、愛冒險等人性弱點,所以近年來,他們也屢屢遭遇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各種“坑”。

按照國外中產階級最基本的定義,今天中國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口都是中產階級人士,平均每個人擁有超過1萬美金的資產。保守估計,我們的民間財富也已經超過了200萬億,是GDP的2倍多。提升居民的財富管理能力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

第三,過去的資產配置方法都失效了

2019年春節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轉發一個視頻截圖,說本來2018年是可以“躺贏”的一年,你只要啥都不買,不買股票、基金、P2P和各種幣,就是贏家;但是,你如果做了任何資產配置,就是輸家。

恐慌吧?還有更恐慌的:一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回看過去幾個月全球各種資產普遍下跌這樣的表現,是不是很懷疑自己能不能打贏這場“財富保衛戰”?

財富管理變成了全民都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中國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是需要通過更好的財富管理來進行的。

02 分清4大需求,實現財富管理“質”的跳躍

中國最缺失的是什麼?從大的方向來說,我們缺的是正確的財富價值觀和財富管理的一般指導原則,實現從“需求金字塔”到“財富管理工具金字塔”的過渡。

下面簡單地給大家梳理一下,如何用財富管理儲值工具,完成從“需求金字塔”到“財富管理金字塔”的這麼一個跳躍。

財富管理的金字塔把不同層級的需求做了劃分。

金李:新一轮“资产荒”来了

下面這張圖是家庭資產象限圖,有著4個不同的象限和4種金融資產分類,相對應地,有資本市場對這4個不同層次的需要。

金李:新一轮“资产荒”来了

右上角的第一象限:對應短期3-6個月生活費等各種流動性需求,包括柴米油鹽的花費,生活必需品的花費等。你不能說下個月買米的錢都拿不出來,手機費都交不出來,所以你會以收益相對較低或者犧牲收益的方式,來獲得這樣一個更安全、更流動的資產。

在成熟市場裡,它佔整個財富資產大概10%的比重,一般是銀行的活期存款,或者是各種貨幣基金的產品。目前,中國資本市場上提供的這種類型的產品,是比較充分的。

右上角第二象限:也叫做保命的錢。它提供一個財富的安全網,主要應對各種重大疾病或者突發事件給家庭財務帶來的巨大損失。在成熟市場裡面,它的規模佔到20%左右,且大部分配置在保險保障型產品中。

在中國市場,我們身邊很少有人能夠拿出20%量級的財富,去做保障安全的配置。通過這次疫情,很多人認識到一切都建立在活著的前提下,要通過各種手段保障財富安全,才不至於辛苦了半輩子,一夜之間被打回原形。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隨著我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這個比重應該也會有所增加。但中國目前提供的保險類、保障類產品,開發的程度相對有限,且大量是同質化的。這能夠滿足初級家庭的需要,但是還不能夠充分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有待於進一步提升。

右下角的第三象限:應對的是一些長期需要的開支。我們短期可以暫時忽視它,可是不能一直忽視下去,有點像我們說的“灰犀牛”。比如說養老的錢、子女教育的錢,解決的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問題,兒女更健康地成長、更體面地生活的問題。

這些錢的安全性要求也比較高,需要有長期、持續的成長性。以往,很多中國的財富家庭是通過投資房地產來解決這一塊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央政府“房住不炒”政策持續推進,未來這一塊的資產需要逐步多元化,用更多其他金融資產去替代。

怎麼完成這個替代,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個巨大的問題、巨大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

左下角的第四象限:這筆錢是放飛自己的理想,是人生的自我實現的部分,是可以拿來去賭一把。不是真的賭博,是用各種方式追求最大可能的收益。如果最終因為投資失敗導致部分的本金損失,也無傷大雅,比如創新、創業等行為。

在成熟市場10萬個家庭的抽樣中間,它大約在30%的財富規模量級上。它更多的是看未來的、高成長性的資產品種,比如說股票,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錢。它們要帶來巨大成長性,就要求底層必須有的良好資產。

中國的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實體經濟的質量得到快速提升,底層才能夠有良好的資產。這需要的是:一,科研、研發帶來的巨大的生產力;二,把這些生產力形成企業家精神,形成產能。

金李:新一轮“资产荒”来了

03 給個人投資者的兩個建議

雖然中國投資機構也在快速發展,但是總體來說,力量還是有限。目前,我們的資本市場還是一個散戶居多的市場,所以我想跟個人投資者討論幾個問題:

第一,現在要不要加速投資房地產?

新一輪全球量化寬鬆,錢越印越多,也就越來越“水”(不值錢)。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持有實物資產,比如投資性房地產,對企業本身的投資,股票、債券及其他金融衍生產品等,可能會更好地應對未來的通脹壓力。

所以我認為,以美聯儲為代表的量化寬鬆政策,對實體經濟投資是一個重大的利好,這方面未來會有巨大的機會。

但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對於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是不是也應該提速?疫情之後,中國會不會引爆新的一輪房地產行情?過去在經濟比較軟弱,內需不足,出口又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國內一貫的做法是通過投資來拉動,現在還是用這個邏輯來分析判斷嗎?

我覺得:如果你想財富在3-6個月或者3-5年內能夠保值增值,那麼投資在房地產上,我認為是有一定價值的。在接下來的3-6個月,房地產市場說不定還有一定行情。

如果說,你投錢是為了10年、20年甚至30年以後有收益,那麼你到時候可能會很擔心,不知道怎樣才能把房子賣出去。中國目前主要的問題是房地產配置過度。總體上來說,大家不缺房子了,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積已經超過40平方米,而且還在快速提升。

如果每年增長7.2%,那麼10年就翻一番,每人80平方米;30年以後,翻三番,每人320平方米。一個三口之家有1000平方米,按照今天的戶型,一套肯定是不止,會有好幾套房子。那麼多房子,怎麼住?

所以,在房地產投資的問題上,我覺得應該見仁見智,適當配置。

第二,現在要不要趁機抄底美股?

最近,美股發生了好幾次熔斷,很多人問我:金老師,你看現在是風險多,還是機會更多?我該不該在美國市場上抄底?需不需要調整資產組合?

我覺得:現在是地板,但怎麼知道地板下面還有沒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面還有沒有很多層?如果你認為現在是抄底美股的最好時機,那麼有可能會因為判斷失誤帶來巨大損失。

在資本市場劇烈波動的時候,快速進去抄底很考驗人的眼光。甚至在這次美股的波動中間,國外的很多頭部專業機構、資深玩家都看走了眼。

所以,這次巨大的風險事件使得我們謙卑下來,認識到自己並非無所不能,一定要留足緩衝,去應對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及經濟問題。從短期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從中長期來說,這是市場快速發展過程中,必須完成的一種制度建設。

而且,如果你頻繁進出市場進行所謂的擇時、擇股,有可能會對你的長期財富造成一個重大傷害。交易都是要成本的。佣金等各種費用看上去不多,也許每次只要1%,但是20次下來就是20%的量級,這對你的整個財富規模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04 決定90%以上投資結果的,是頂層思維

影響投資收益的最重要因素是“頂層設計”。也就是說,當你把財富在不同的資產種類之間,做一個相對有效的、高度分散風險的制度安排,就已經決定了長期結果的90%以上。其他因素,包括時機、產品和股票的選擇,加起來都不超過10%。

所以,當你問要不要調整資產配置,我會反過來問:你的這個資產存放在這兒是為了應對什麼?應對3個月、半年、一年還是更長的需求?很多人只有少部分資產是短期的,更多的是長期,可能是30、50年的。

財富管理是“長跑”,而不是“短跑”,不應該只在意一時、一地、一城、一池上的得失。

我們的古人有一句話,叫“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這用在財富管理上非常合適。

(本文根據金李教授在《國民財富大講堂》上的演講內容編輯而成)

金李:新一轮“资产荒”来了

金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兼任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金李教授也是全球公司治理聯盟的董事和科學委員會成員。曾在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從教10餘年, 英國政府“傑出人才”殊榮的獲得者。他的研究專長在於新興市場金融領域,講授企業財務、公司治理、資本市場及相關課程。

研究不是“故事會”: 用科學理性的方法研究中國問題|光華35週年回顧和展望

北大光華學者觀點彙總 | 疫情時期值得關注的八大經濟問題

陳玉宇:為什麼說主張“群體免疫”,不是一般的愚蠢與怯懦

周黎安:深化市場化改革,兌現改革紅利|重磅文件解讀

陳玉宇:少損失40萬億!中國的“疫情賬”是怎麼算出來的

劉俏警示:沒有什麼比正確地回答錯誤的問題更危險的

劉曉蕾:疫後融資模式改變,2000多萬小微企業將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