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硬核軍工科技——核武器

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決定。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嚴酷的現實使中國最高決策者意識到,中國要生存、要發展,也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鑄造自己的利劍和盾牌。

新中國的硬核軍工科技——核武器

1955年1月,中國政府決定創建中國自己的核工業、研製核武器,在國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遠景發展規劃綱要》(簡稱十二年科學規劃)中,確定了12項發展重點,原子能技術被列為首位;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製的二機部九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開了核武器研製的序幕。經過40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國已擁有了一支精幹有效的自衛核威懾力量。

新中國的硬核軍工科技——核武器

那時,無論是從各方面調來的科技專家,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青年人,都沒有搞過原子彈,對如何處理科研任務和學科建設的關係也眾說紛紜。九局及時作出決議,提出“以任務為綱,任務帶學科”、“邊幹邊學,出成果出人才”的方針。以朱光亞、鄧稼先為首的技術業務領導,很快把任務總體進行分解,按大的學科安排了主攻方向。

新中國的硬核軍工科技——核武器

以理論設計為例,環繞原子彈的物理過程,分解出炸藥爆轟、內爆物理、中子輸運、狀態方程、計算方法等幾個方面,分頭組織人力攻堅。同時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努力掌握相關學科發展前沿,結合當時的實際,鼓勵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遇到的問題,不僅要求知其然,而且要儘量知其所以然。

1960年7月,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帶走了圖紙和資料。中國研究人員僅有的資料只是蘇聯專家向宋任窮等幾位部局領導講解原定提供給我國的原子彈教學模型時記錄下來的一些數據。而對於從未接觸過原子彈研究的中國研究者來說,這無異是本“天書”。

但在錢三強、王淦昌、周光召、鄧稼先等科學家的領導下,通過反覆計算,比較深入地認識了原子彈的內爆過程,掃清了設計原子彈的障礙,熟練掌握了特徵線計算方法。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中國自行設計的原子彈理論方案終於成形了,理論設計部門的學科建設也有了很大進展。1964年10月,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中國唯一一次攜核彈頭實彈發射試驗在甘肅雙子成基地取得成功,一枚2萬當量裝藥的東風-2導彈在900公里外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上空預定高度爆炸。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新中國的硬核軍工科技——核武器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第一顆氫彈成功,美國用了七年零五個月,前蘇聯用時四年,英國是五年零六個月,法國則用了八年零六個月,而中國只用了短短兩年零八個月。1970年12月,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

新中國的硬核軍工科技——核武器

中國第一次發射核導彈實驗

我國氫彈研製的迅速突破,得益於技術上的未雨綢繆。在原子彈成功前一兩年,錢三強等核工業部領導就覺得氫彈的探索應該及早安排。為此在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了一個由於敏牽頭的專門小組,後來擴大到四十餘人的研究室,負責開展氫彈的基礎工作和技術準備。1963年底,原子彈的方案剛剛完成,這個隊伍立即整體轉移到核武器研究所,在統一的指揮下,迅速展開規模更大的氫彈攻堅戰。

新中國的硬核軍工科技——核武器

“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曾說。

新中國的硬核軍工科技——核武器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隨著中國核試驗的成功和常規軍事力量的壯大,美蘇等大國再也不能無視中國的存在。亞非國家和英、法的輿論都普遍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亞洲的原子大國,不能再被忽視,聯合國沒有中國參加、禁止核武器的努力沒有中國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聯合國再不接納中國是沒有道理的。

中國原子彈的爆炸,增強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堅持自己原則和意見的實力!

核武器是一個國家國防軍工能力的一種體現,擁有核武器力量越強大,越說明該國軍事力量的強大,它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體現!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幸福和平不是別人賜予的,只有靠我們自己奮鬥才行!

向新中國第一代核工業人致敬!!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