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互聯網+社會服務”更惠民

背景鏈接

社會服務是指在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遊、體育等社會領域,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依靠多元化主體提供服務的活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社會服務事關民生福祉,運用互聯網手段擴大高質量供給,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有效舉措。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出臺《關於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發展目標、作出戰略規劃,助力“互聯網+社會服務”駛入發展快車道。

讓“互聯網+社會服務”更惠民

近年來,藉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社會服務的方式和途徑不斷優化。比如,申報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無需窗口排隊,下載APP填報大大提升了辦事效率;通過在線醫療平臺問診、掛號、預約檢查,足不出戶直接與醫生對話。而從“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將“在線教育普惠行動”“健康中國信息服務行動”等列入優先行動,到各地積極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已經成為共識。

綜合分析

[提出觀點]

實踐表明,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促進社會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既是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的過程,也是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的過程。

[綜合分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是落實這一要求的重要體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對文化、旅遊、體育、醫療等領域的需求也日益豐富,解決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優質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創新理念,用好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互聯網+”不僅能夠帶來優質生產要素的倍增效應,實現資源放大利用、共享複用,也能夠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拓展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應用。瞄準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積極創新工作方法,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

藉助“互聯網+”,實現優質社會服務資源下沉、擴大輻射覆蓋範圍,是推動社會服務均等化、可及性的有效辦法。運用網絡解決城鄉、區域間優質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當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基礎設施,進一步用好這些基礎設施,讓更多人分享數字化建設的成果、共享便捷高效的社會服務,方能跑出美好生活的“加速度”。

“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壯大,既是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的過程,也是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的過程。以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拓展了便捷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的社會服務消費空間,在此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湧現,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以在線教育為例,《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有機構預測,相關市場規模將在未來幾年進一步擴大。技術的日趨成熟,打開了產業空間,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作為成長中的新生事物,“互聯網+社會服務”在發展中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尚未消除,數字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亟待強化,市場主體盈利能力和空間有待提升,等等。

[參考對策]

以數字化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供給。運用互聯網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加快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推動服務主體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覆蓋範圍,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解決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優質服務資源供給不足問題。

以網絡化融合實現社會服務均衡普惠。針對城鄉、區域間優質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繼續推進欠發達地區網絡接入和基礎能力建設,充分運用互聯網手段加快社會服務在線對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促進優質社會服務惠及更廣大人民群眾。

以智能化創新提高社會服務供給質量。進一步拓展社會服務便捷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消費空間,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社會服務的需求。

以多元化供給激發社會服務市場活力。針對社會服務公益屬性強、市場回報低、質量難評估、隱性門檻高等特點,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多元化供給機制,促進多領域跨界融合發展,提升市場主體盈利能力和空間,有效激發社會服務市場活力。

以協同化舉措優化社會服務發展環境。創新社會服務監管理念和方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維權保障力度,強化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商業保險支撐,開展試點示範,營造包容審慎、鼓勵發展的良好環境。

《關於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 發改高技〔2019〕1903號

人民日報:讓“互聯網+社會服務”更惠民 桂從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