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這十年——20100101→20191231——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他的這十年——20100101→20191231——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這十年是自我意識覺醒和奠定人生格調的十年,從人生第一件大事的高考到如今創業,客觀的回顧這十年,我只想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哪些主觀和客觀的因素讓我成為了今天這樣的人。


提醒自己,也警醒後來人。


01.

2010年。

那一年我還在拿著諾基亞S60在搞GBA模擬器上面的小遊戲,應該是口袋紅寶石,逆轉裁判123折之類的。那年有個3D手遊很贊,叫做七夜,後來因為沒有人為正版付費,工作室好像沒再做下去了。

那一年《神墓》好像還沒寫完,那一年姚麥還沒退役,那一年科比還是我最不喜歡的球星,之一。

那一年的珠海一中還沒養臭孔雀,大家都還穿著藍精靈。

那一年我十六歲,暑假過完就是高三。這三年我和渣菊一起吃飯吃了三年,即使後來不同班。

那一年升升讓我看了藤萍飄燈和小椴,看了滄月和今何在,看了《此間的少年》,看了《九州縹緲錄》,認識了對我影響很大的江南。

那一年我水杯灑了弄溼了升升的書。

那一年的高佬還會聽著green day床頭蹦迪。

那一年熄燈以後撈齊常借我的手機給他妹子發短信,上個月他求婚了。

那一年我剛剛見識了我的大魔王班主任朱品文的手段,感恩,他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

那一年我還不知道中山大學是什麼垃圾學校,相信自己絕不會失敗。

那一年我們還相信高考,相信你和我都有光明的未來。

那一年我最好的朋友,現在也還在身邊。


02.

2011年,高考。

以大半年模擬以來最差的成績,來到了中山大學。考的不算很砸,總之不好。志願爹媽選的,我沒有操心也不懂。那個時候我只想著畢業去哪玩,本來要學計算機,陰差陽錯的去了2+2讀化學。

眼見風雲千檣,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由這裡開始,我們嗅出一點點命運的味道了。

細細品來,高中時代,有兩位老師對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位是我們的班主任朱品文老師,一位是高三的化學老師寧建如老師。

簡單來說,沒有這位班主任,我可能考不上985,就隨便在一個學校裡浪費自己的天賦了。

多說兩句這位寧建如老師,一位化學特級教師,曾是高考命題人。
對教材和教學知識的把握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上課的時候信手拈來,甚至物理生物相關的知識也都能講,全才。

那個時候我對這樣的老師很有好感,很喜歡聽他的化學課。

現在想想,其實我對化學的興趣真的不大,主要是因為這位老師的影響,錯誤的產生了對化學的喜愛。

所以在報志願的時候,在最後幾個志願裡還是選了一下化學,前面的都是計算機、軟件學院和微電子之類的,化學這種專業至少是第四個了。真的沒想過要去..

最後因為考的分數尷尬,陰差陽錯的還是來到了化學系。但好一點的是報了2+2,兩年中大兩年香港理工,這個按下不表以後再說。

關於讀化學這個專業的問題,知乎上的各位已經分析的很清楚了,尤其是我們的行業大佬 @弗蘭克揚。可以說生化環材是超級天坑,除了極少數頭部和確實科研能力、研究成果驚人的某些同輩,大多數這些行業的畢業生是沒有出路的,甚至不造假都很難畢業。並且行業成熟,內卷極其嚴重,本科幾乎無好的就業機會,逼著你讀碩士博士,但是繼續讀下去又好比飲鴆止渴,不再贅述了。

所以第一個事情,因為受到了這位優秀教師的啟發(影響),萌生了一定的讀化學的想法,最後陰差陽錯的還真的就是化學,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個重大的影響因素。

大家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沒錯,但是誤導了很多人。

興趣可以讓你有學習的動力沒錯,但是學的那些東西能夠把你帶向什麼樣的生活呢,沒有人告訴你,至少興趣不能告訴你。

所以憑著興趣去選專業,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大謬誤,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選專業就應該是就業導向的,先有柴米油鹽,才有星辰大海。

想憑著興趣謀一碗飯吃,我很敬佩這樣的朋友,但是,這也太難了些。因為經濟的發展在地區間、行業間都是極不均衡的,理想還是現實,從來都是爭論不休的主題。

我不建議一開始就選擇理想,因為這太苦,苦到很多朋友堅持不到最後可能就放棄了,而且是遍體鱗傷的那種放棄。如果一開始選一點現實,然後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曲線救國,或許還能在理想的路上走的遠一些。

這是我回顧過往發現的第一件事情,在細微處受到的影響被蝴蝶效應般的無限放大,影響了我接下來所有的路,也不過是從一位優秀的老師進入教室的那一刻起。

同年,我入讀中山大學2+2專業。這是我想講的第二件事情,有的時候我們在意的事情最後反而完全不是那樣,卻又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幫助到你。

這個是我媽堅持挑的一個專業,因為她就覺得去香港唸書不錯,香港的大學教育質量和名氣都不錯,只是這個香港理工不太滿意,說實話我也不太滿意。

是的,香港的大學教育的確不錯,但是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努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會讓沉沒成本越來越高,同時嚴重的影響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但是我時至今日還是依然慶幸還好讀的是這個專業,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全英教學。讓我的語言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受益,大三的時候裸考雅思都是7.0。語言是很有用的東西,語言是一雙眼睛,能讓人看到更多東西。

能打破信息的閉塞,接觸的信息越全面,就越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所以語言是一定要多學兩門,但是邊際效益也很強,以及把語言作為一門專業,很難直接轉化出價值,所以要學英語不能只是學英語,要用英語。

二,遇到了下一位生命中的貴人,也是我的畢設導師Michael。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這麼多年來的勤勉自制,給了我深刻的影響。

我的員工或者說同事們,如果和我相處過,大多數時候會覺得我可能並不是一個很好共事的人,不是我不友好,而是我不能容忍低質量和低水平低效率的內容。

事事挑容易的去做,沒有一個高的標準,那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呢?

具體和Michael的故事在這裡,也不贅述了:


他的這十年——20100101→20191231——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三,香港的教育體系對我有一些影響,在於極大的提升了自學能力。

但是我並不認為這個能力在別的地方不能獲得,香港的可貴之處在於,這裡的經濟有特點,有一個門檻低收入高壓力大成長快的行業——香港保險。這裡不多做介紹免有廣告之嫌,後文再說。

四,在中大的那兩年,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兩年。

這段回憶非常美好,有很多同學也成了一輩子的基友,更重要的是,雖然在中大什麼專業知識我也沒學到(打了兩年遊戲),但是中大極大的塑造了我的價值觀,家國情懷,大事大官。為什麼做學問,為什麼做企業,為什麼做人。大抵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所以,其實陰差陽錯的選了這個專業,事先想的這些那些基本都沒有應驗,反而是有一些沒有想到過的因素為我的未來帶來了給養和方向。

大學的故事,大概就到了這裡。


03.

2015年,大學畢業。

如果說前面那些年我都還在被別人影響,那從這一年開始,我真正的主導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選擇,承擔所有的後果。

所以從這一年開始,我愛上了獨處,喜歡在海邊散步,深思熟慮自己的每一個選擇,唯恐有失。

具體來說,我首先放棄了西北港中文和港理工的三個全獎phd offer,說服爸媽我不會再讀博士,強行gap year,要放棄有關化學的一切去走自己的人生路。

因為在我本科畢設的那一年期間,我已經明白瞭如果繼續走這條路,未來會是怎麼樣的。

他的這十年——20100101→20191231——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gap year的那一年,我第一次有了一整年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開始寫知乎,學習了對我影響很大的博弈論,《thinking, fast and slow》也是那時候看完的,同年還創立了申申學子工作室,也是現在留學前線的前身,這些事情都發生在這一年。

可以這麼說,2015是我人生中的轉折點。當初為了在香港活下去,搞過論文代寫,後來發現不靠譜還不如幫人申請,因為只會這個,不做這個沒錢吃飯了。

同時也需要時間讓自己靜下來,大學後兩年學的實在是太猛了,我考GRE那段時間連手機都不帶去學校,每天8點出門晚上十一點多才回來,真的苦,學的是真的拼。

但還是那句老話,把自己交給忙碌,得到的是充實,但不是真實。

我想要的是真實。

所以我要停下來,走慢一點,人生不差一年兩年,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我很喜歡章北海,他爸,說的那句話:多動腦。

同時2015年,也是我很痛苦的一年。非常痛苦,以至於我後來很久都不願意去回想,不知過了多久才寫了下面這篇文章,感慨自己傻逼,也被自己蠢的淚流滿面。


他的這十年——20100101→20191231——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理一理,這一階段的我,開始由被安排好的路,走向自己做選擇。由於大三大四的時候學的太拼,基本上已經搞清楚瞭如果要讀博,接下來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我不喜歡。於是我選擇停下來,用盡一切辦法說服了爸媽,我不讀博士。然後gap year,開始做自己想做的那些事情。

同時呢,那個時候的我只知道一些很簡單的道理,也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只能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於是我選擇了更多的吸收、挖掘,學思維方式學成長的策略,同時碰巧有一點點輸出的慾望,也包括知友們的寬容和支持,開始了持續不斷的輸出。

現在回過頭去看2015 2016年的文字都會臉酸,但是這麼一路寫下來,算是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閉環系統,輸入轉化輸出,有了穩定的成長路徑。

說實話,寫了這麼多文字下來,帶給我的收入很少,可能幾萬塊錢,我也不指著這個事兒掙多少錢。一是興趣,二是作為一個文人,一個看了英雄志盧雲的文人,筆即吾劍。


04.

2017年,從港中文碩士畢業。

去港中文之前還有一些事情。我拿了中文和科大的兩個offer當時,本來和大學同學一起去港科是最合情合理的選擇。大家剛剛好還可以一塊租個房子,商量什麼也都方便。同學們感情非常好,直到現在還是經常相聚,但是當時我猶豫再三,還是沒有去科大。

主要是因為,其實這種平和和快樂,那固然是很好的,只是我覺得到此為止也挺好。不徹底換一個環境,儘可能大程度的改變自己的外部因素,就很難讓自己的人生有什麼變化。

我向來明白,環境其實對人的影響,還超過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當初的那些大學同學已經是一輩子的朋友了,再多當一年同學或是少當一年同學沒太大的區別。但是如果繼續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一年,可能成長的速度會比我預期的慢很多,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但是做這個決定的時候,艱難的程度遠超過我的想象,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同學們,畢竟要分離。當時的心情並不是我現在能平淡的講出來這般,三年半前的我,遠還沒有現在這般冷漠和理性。

我整晚整晚的徘徊在維港,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的面對著對岸的萬家燈火,我始終覺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我想要什麼,我模糊的知道,但是好像看不清握不住。

水霧升騰的維港,我在這邊,未來在那邊。對岸的燈火朦朦朧朧的瀰漫過來,或明或暗,甚至讓我分不清這光亮是確實的存在,還是來自我的臆想。

周圍的行人從我身邊不斷的掠過,沒有人向對岸看去一眼,彷彿那邊什麼都沒有,只有耳邊不盡的風聲,在天地間沉默的迴響。

這就是當時的我所面臨的未來。

碩士一年沒幹什麼,就是寫寫文章看看自己喜歡的書,打遊戲的頻率下降了一些。

畢業之後,我極其平和的加入了香港的保險行業,心裡的波瀾甚至還不如當初決定不去科大時那麼有起伏。

我知道留在香港遲早要做這個行業,沒有什麼選擇。或早或晚,如果你還有其他的夢想,就先來賣賣保險,掙點錢。

很多人對這個行業有誤解,我也懶得解釋,這份工作帶給我的經歷不少,可以說一個極大的好處是讓我在年輕的時候對金錢建立起了自信——賺點錢不難,這是一種底氣,為我日後去創業打下了基礎,因為我知道我能從別的掙到錢,餓不死,無非是願不願意的問題。

這是一種幸運,沒有掉入金錢的桎梏中,盲目而狂熱的去追求以數字為導向的未來。

同時,這份行業也不輕鬆。曾有一段時間,剛剛入職的那段時間壓力很大。我工作到現在,所有的親戚朋友,來自家裡的關係,沒有買過任何一張單,所有的客戶都是我自己開拓的。

這件事情頗有些成就感,但是艱難的也是在於這裡。畢業第一份工作做銷售還是有點勉強,而我又越來越喜歡獨處,需要自己的空間。

不過所幸有朋友們幫襯。

初工作的那兩年,獨自住在唐樓舊舊的溏房裡,房子很小,只有十幾平,天花板很低,有些壓抑。

有一個小小的不怎麼透光的窗,我甚至沒有辦法養花,因為曬不到太陽。沒有告訴過家人,也沒有讓她們來看過我,我媽一直以為我在和同學合租。當初算錯了房間的尺寸,我買的床放不進來。

是的,一個1.9x0.9的小小的床竟然放不進來。沒辦法,我直接把床墊鋪在地上,床拿出去扔了,我就在地上睡了兩年。

南方的冬天有點冷,有點潮溼,有點難受,被窩暖不熱的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追一個永遠追不到的人,也像是在追永遠追不到的夢想。

我在很多個夜裡問自己,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自負地說我有足夠傲人的才華和天賦,也很努力,為什麼生活並沒有幸福那麼一點點。

只有浩亮來,住過我的那個房子,我很感謝他。海爺來看過一次之後說這大概能住,那地方是不太能住人,但我在那住了整整兩年,兩年。

房間隔音也很差,我甚至不能買個音響,隔壁鄰居的大叔工作也很辛苦,是個廚師,常常很晚才回來,我不能打擾別人休息。

但我還是很喜歡聽歌,2018那一年聽了上千遍《山高水長》,是我們中大的校歌,常常聽到淚流滿面,不是為我自己,而是想到和我一樣的諸多有為學子,想到那些迷失在這座城市裡的年輕生命,想到那些被資本吞噬的溫情和理想。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這就是香港。

有人說這座城市好,有人說這座城市壞,我在這裡生活了七年,住在一箇舊舊的樓房裡,由於年久失修,這房子還著火過兩次,第一次我可能差點死掉,我沒有什麼好說的。在這裡,用最短的時間和最短的距離就能夠體驗不同的社會階級。2km就是一個階級,10min就是下個世界。

我不喜歡這,但我還挺感謝這裡,感謝這個地方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加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工作了三四個月之後,我賺到了人生第一個十萬塊,很快是五十萬,再接下來一百萬,兩百萬。一開始我住在那裡,確實是因為窮;但是後來,我有了選擇的餘地,卻還是在那多住了一年半載,大抵是因為我感激這個房子,雖然住起來怎麼都很不舒服,但是夜半人靜,萬籟俱寂,當我躺在冰涼的地上,硌的難受的不是我的肉體,而是我虛偽的靈魂。

如果我活著,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不能讓別人的生活變得更好,那我為什麼要活著呢?為了快樂嗎,我不需要快樂。

而我又為此做了多少努力呢,那些口口聲聲痛恨剝削,痛恨不平等和歧視的人,他們究竟為這個社會做過什麼貢獻,我又和他們有多少分別呢?

所以我感謝這個房子,因為這個房子讓我痛苦,而痛苦總是讓我能夠前進。所以我在那些壓抑的夜裡,一個字一個字的敲出了《窮則坐以待斃,達則為富不仁》,也是那個時候我痛恨“快樂籃球”的杜蘭特,也是那個時候,在科比退役以後我開始理解科比。

如果有機會,我還想讓自己更慘一點,或許就能更高尚一點。

PS.為何當初不願意講出來的實情現在又願意了呢,在我看來大抵是因為,當初過得不好確實沒必要告訴家人,徒增煩惱。

如果他們幫得了我便不會擔心,如果他們擔心便是幫不了我。既然很難幫的上我,那告訴他們何益呢?爸媽不用總是知道真實的我們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有些事情可以擔心就好,比如吃得飽穿得暖嗎,等等。

而時至今日我確實不再會因為這些事情受到困擾,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上的壓力雖然有,但是很小。如今的壓力往往是精神和麵對未來巨大的混沌那種力不從心。


05.

現在的日子就明媚多了,我最終還是換了一個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有我喜歡的小王子窗簾和杯子,還有幾盆花。

其實說來也簡單,生活對我來說,系統化、有機化了很多。如果說以前我還沒有一個系統的、整體的生活、工作方式,那麼現在的節奏我還算滿意。

如今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有機的聯動,並且試圖向著一個方向努力。

職業規劃上,我的事業在教育,主要是留學行業,現在我有很好的創業夥伴們一起做一點事情。

留學可以為我的保險事業輸送新鮮的血液,而保險可以很穩定的增加我的現金流,讓我能夠拿這個現金流去給員工們發工,這裡形成了一個簡單的閉環。

個人的興趣愛好方面呢,在寫作,也包括演講、出去當導師等等,以及參與短視頻內容的創作。一方面營造個人ip的同時,在底層加強了我的各方面業務,因為個人ip實際解決的是流量入口的問題,以及從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轉化問題,而且個人ip還有一個好處是放大自己的影響力,不是為了掙多少錢,而是為了更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另一方面這些輸出性質的行為呢,可以有效的凝實、檢驗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不斷的錘鍊和壓縮,可以讓自己的理解更深刻,也讓這些想法和道理應用的更自然。

所以整體上來看,工作和生活基本是有機聯動的,成為一個體系在運作。

如果再細分一點呢,具體來說現在我在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全是單獨的業務問題,而是如何處理人際的問題。這個不是說怎麼相處,相處是很容易的事情,而是說如何培養得力的助手。

我招了不少小夥伴,直接需要我帶的也有接近十個了。我確實發現了一些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工作能力很強,但實際上不會工作。

很多小夥伴都有不錯的執行力度,你告訴她做一件事情,具體的細節和量化指標都有的情況下,這個任務是可以完成度很高的;但如果是一個開拓性或者不那麼明朗、具體的任務,大多數人是很難給出我想要的結果的,確切的說這個是思維方式的侷限性,拿到一個目標之後不太明白如何去分析。

當然,這不是在貶低我的小夥伴們,我覺得這沒啥,因為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大家遵循以往的慣例和自身積攢出來的經驗。

就拿調研這件事情來說,很多有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調研是開展項目前針對市場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操作。

但是很少有人調研能夠調研到想要的內容。調研的形式誰都會,但是調研的精髓是什麼,還是思維方式,是提出問題的角度和能力。問題都沒有提對,怎麼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

所以其實想要有更強的工作能力和更好的職業發展,是需要“動腦子”的,我就在教團隊的小夥伴怎麼動腦子,不知道大多數人能不能夠明白我的苦心。

教具體的工作細節沒啥用處,教工作方法也只是一兩年的收益,但是教思維方式,是一輩子的成長。

06.

除此之外,大概就是慶幸每一個節點我都恰到好處的沒有錯過。

在幾個關鍵的選擇上,沒有出現大的紕漏。一步一步走到如今,自己的努力佔了一部分比例,我自己估計可能在30%左右,更多的是身邊家人和朋友們的支持,以及在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如何借勢,讓原本可能不利的局面變成有利的方向,像水一樣無骨無形的適應。

人生每一步的節奏都需要不緊不慢的踩到。其實人生是階段性的,回過頭去看就會發現是階段性的,在某個年齡段,可能不是某一天某個日子,就在某幾年,就像玩遊戲、比賽一樣,在規定時間內達成某個目標,就可以順利進入完成考核下一階段。

身邊接觸到的大佬,或者說比我高一或二檔次的人群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這些人的存在可以客觀的印證我們自己的發展進程,是不是足夠高效,以及目前在哪個階段。

所以現在的我不是很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甚至三年兩載區別也不太大。本就在一條系統、有機優化的路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不斷迭代,剔除低效的方式,優化自己的注意力分配,這又是一個長路漫漫且很難量化的目標,所以急也沒有用。

跑過馬拉松就知道了,堅持個一分鐘的高速前進沒什麼用,停下來喝口水的功夫,後面的朋友慢慢悠悠的就超過去了——關鍵不是短時間高密度的輸出,而是持續不斷的前進。

如果說人生是一個半馬,跑兩個小時那種,其實一分鐘的加速沒啥意義。換算成我們的人生,可能三個月半年的埋頭苦幹也不一定有效果,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嘛。

站在2019的尾巴上回頭望去,十年光陰轉瞬即逝,我還能看見歲月長河那端那個學生模樣的少年,還是天真眉目,在課桌上奮筆疾書或是和朋友嬉笑怒罵。

那時時光還是慢悠悠的,老朱總是在晚自習偷摸在後門窗戶上暗中觀察,總是會有不知道哪裡來的小紙條傳來傳去,六月裡鳳凰花開如天邊暮雲,戴著耳機聽歌寫著遙遙無期的卷子,好像一輩子都會這麼過下去。只是一轉眼自己就已經不再年少。

不過還好,初心猶在。

以上。



我們在這裡,用“認真”等候你的參與

他的這十年——20100101→20191231——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