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陳書》中蘊含的令人警惕的教訓

《陳書》作為《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小的一冊,記載了歷經33年的王朝更替。在這艱難的開國到失國之路中,告訴我們了一個令人警惕的教訓。

陳朝的開國皇帝的陳霸先。陳霸先雖然家裡貧窮,但是卻勤奮好讀,而且又有著一身武藝,因此受到了大家的愛戴。

他從底層做起,一路勤勤懇懇,在平定侯景之亂之後坐鎮京口,與王僧辯同為梁元帝的左膀右臂。後來兩人因為北齊政權走到的水火不容的境地。後來陳霸先殺了王僧辯有廢除了蕭淵明經過一番禪讓之後,陳霸先成為了陳朝的開國皇帝。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陳書》中蘊含的令人警惕的教訓

陳霸先駕崩之後,擁有"江左賢帝"的美譽。陳霸先之所以能有如此美譽是因為,首先他像其它開國皇帝一樣,在新朝建立初期,休養生息,體恤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陳霸先以他的人格魅力在短短七年的時間裡,即擁天下,在當時南朝宋、齊、梁、陳四位開國皇帝中,陳霸先以最快的速度,由知名而君臨天下。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陳書》中蘊含的令人警惕的教訓

陳霸先之後的三十年,經歷了文帝、廢帝、宣帝、後主四位皇帝,在這期間的風雨變化令人深思。

文帝在時勵精圖治,國家治理的還算不錯,到了廢帝就十分的懦弱,難當大任。

而宣帝是五位陳朝皇帝中即位最久的,開始宣帝造就了陳朝難得的中興局面。

後來在宣帝即位的後期,志大而失窮,並且導致了陳朝迅速走向削弱的局面。比如他在北周滅北齊之後,因為誤判形式,再度組織北伐,結果喪師失地。

到了後主,也就是宣寶,30歲時親政,也是勵精圖治、禁止奢靡但是由於其自身後來沉迷酒色,不問正事導致政治腐敗,國家衰亡。叔寶曾經自己寫《玉樹後庭花》,用詞浮豔,風格奢靡。便有了後來人們用玉樹後庭花來代表亡國之音。也就有了李商隱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陳書》中蘊含的令人警惕的教訓

出身寒微的陳霸先,艱難開國,開國後又是何等的勤儉刻苦;文帝又是何等的兢兢業業;而到了廢帝,由於懦弱陳朝逐漸走向衰微;宣帝有功過相補;最後叔寶因為沉浸自己的詩歌才藝之中忘卻自己皇帝身份導致國家走向滅亡。

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陳朝用自己僅有的30年展現了多少朝代的更替原由。這樣的歷史教訓銀的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