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第一階段(長津湖周邊攻防戰)的大致脈絡和前因後果

關於抗美援朝第2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相關的論述比較多,但是我總覺得缺乏一個用最簡短的語言將其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介紹清楚的作品。

之前的作品,要麼可能是為了湊字數,寫著寫著就開始描繪里面那些雙方基層官兵的戰鬥經歷,導致看完了還是不明白整場戰鬥的經過。

要麼就是開始煽情,著重描繪其中的悲壯等感情色彩,卻沒有詳細介紹戰鬥的過程。

但是我想要一個作品,能用非常簡短的語言,從宏觀角度,說清楚各方排兵佈陣調度攻防的經過,讓人看了以後,能從整體上明白一下前因後果、來龍去脈。

既然別人那裡提供不了,那我就看各方資料,然後我自己給大家提供一個吧。

本文參考資料主要是以下幾份:日本陸戰史普及研究會編寫《朝鮮戰爭》(又譯《日本人眼裡的朝鮮戰爭》)、軍事科學院編寫的《抗美援朝戰爭史》、韓國國防部編寫的《韓國戰爭史》、[美]貝文•亞歷山大《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美]古爾登《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

本文篇幅所限,僅介紹1950年11月27日第九兵團開始發起進攻到12月2日美軍開始全線撤退為止,不妨稱之為長津湖戰役的“第一階段”。

因為這一段的戰鬥雙方有來有往,見招拆招,非常精彩。


一、長津湖戰場介紹

為了不用地圖就把故事講清楚,我得這樣描述一下長津湖周邊的戰場。

長津湖的戰場就像一隻大龍蝦。龍蝦的尾巴朝向東南,頭朝向西北,左鉗向西,右鉗向北。

龍蝦的“左鉗”就是柳潭裡一帶,“右鉗”就是新興裡一帶,龍蝦的頭部中央就是下碣隅裡一帶,龍蝦的腹部中央就是古土裡一帶,龍蝦的尾巴就是遠在海邊的咸興。

這隻大龍蝦的兩個鉗子中間,抱著一個湖,就是長津湖。

這樣說應該能有戰場地圖的畫面感了吧?

以前的作品中,因為裡面出現的地名太多讀者很難記住,所以為了方便理解,以下我就分別用“左鉗”(柳潭裡)、“右鉗”(新興裡)、“蝦頭”(下碣隅裡)、“蝦腹”(古土裡)、“蝦尾”(咸興)來指代上述的幾個地名。

在這幾個地方之間,只有比較窄的道路能互相聯通。道路邊上都是崇山峻嶺,很不利於重裝備的部隊行動。

另,當時長津湖的湖面因氣溫到達零下數十度而封凍,在一些地方可供行走。


二、雙方參戰兵力和戰鬥力數值

(一)美軍

長津湖戰場的“聯合國軍”包括美軍、韓軍和一部分英軍。為了方便描述,本文將長津湖戰役中的“聯合國軍”統一稱作美軍。

長津湖周邊的美軍包括美陸戰1師主力(含3個步團、1個炮團、1個坦克營及其他輔助部隊如工兵等)、英軍一個突擊隊(約兩個連的兵力)和美7師的一個團級戰鬥群。

(補充說明:該團級戰鬥群包括31團(即“北極熊團”)的一個營、32團一個營和一個炮營。雖然該團級戰鬥群並非全是“北極熊團”的部隊,但下文為便於閱讀,姑且將該團級戰鬥群稱為“北極熊團”。

(二)志願軍

9兵團的兩個軍:20軍和27軍,各下轄4個師,合計8個師。

志願軍9兵團還有一個軍26軍,該軍在進攻階段結束後才趕到戰場,所以此處不算。

(三)戰鬥力數值對比

志願軍單位部隊的空炮火力遠遠不如美軍。按其火力輸出能力衡量,則志願軍一個師約等於美軍一個團(不算空軍支援火力的話)。

因此9兵團參戰的8個師,實際戰鬥力數值約等於美軍8個團。(如果算上美軍的空軍火力,則9兵團的火力輸出能力還不及美軍8個團。)

參戰美軍有4個步團、1個炮團、1個坦克營、1支英軍突擊隊,再加上一些輔助部隊,戰鬥力合5-6個團(不算空軍)。

賬面上看,長津湖周邊的志願軍的地面實力教美軍略佔上風,但算上美軍的空軍的話,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任何一方都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

(四)雙方情報

美軍對其當面的志願軍9兵團情況幾乎一無所知。

志願軍瞭解當面美軍的大致位置,但嚴重低估了美軍數量。(發起進攻前,志願軍誤以為長津湖周邊美軍不超過1萬人,戰鬥打響後才發現遠遠超過1萬人。美軍實際參戰有2.5萬人。)


三、作戰經過

(一)戰前態勢

美軍在“左鉗”約有2個步團加1個炮營。

美軍在“右鉗”約有1個步團(含2個步營和1個炮營)。

美軍在“蝦頭”約有1個步營和1個炮營、師部、1個坦克營以及主要的補給物資囤積,實力大致相當於1個加強團。

美軍在“蝦腹”約有2個步營、1個炮營和英軍突擊隊(兵力約合半個營),實力大致相當於1個加強團。

志願軍在“蝦頭”西南方向隱蔽了4個師,在“左鉗”和“右鉗”北部隱蔽了2個師。另有2個師在周邊機動待機。

(二)11月27日傍晚——11月28日晨:志願軍將美軍分割成四段

志願軍的部署:“蝦頭”西南方向的4個師負責攻擊“蝦頭”(其中2個師切斷“蝦頭”和“蝦腹”之間的聯繫,1個師切斷“蝦頭”和“左鉗”之間的聯繫,1個師直接進攻“蝦頭”),1個師從北向南攻擊“左鉗”,1個師從北向南攻擊“右鉗”,另2個師做機動預備暫時先不參與戰鬥。

這天志願軍的計劃嚴重低估了美軍的戰力,因為當時志願軍的計劃居然還包括了各處得手(全殲當前被圍美軍)後互相配合的部分。

事實上,沒有一處得手。

打了一個晚上,志願軍成功將“左鉗”、“右鉗”、“蝦頭”、“蝦腹”之間的聯繫都切斷了,將美軍分割成4段。

但是沒有一段成功解決戰鬥(即未能全殲任何一處被圍美軍)。

理由很簡單:嚴重低估了當前美軍的火力輸出能力。

1、“左鉗”有美軍2個步團加1個炮營,而攻擊“左鉗”的志願軍只有1個師,火力還不到美軍1個團,怎麼可能一夜全殲對方?豈不是痴心妄想?

2、“右鉗”有美軍1個步團,而攻擊“右鉗”的志願軍只有1個師,火力不及美軍1個團,實力亦弱於對方,自然也不可能一夜將對方全殲。

3、“蝦頭”是志願軍4個師(實力約等於美軍4個團)打美軍約1個團,但美軍這個團不是一般的團級戰鬥群,裡面含有1個炮營和1個坦克營,火力異常兇猛。除此之外,因為“蝦頭”處於美軍陣型的中央位置,任何一處都可能來增援,因此發起進攻的志願軍4個師不得不分出了很多兵力來防止各處美軍前來增援,實際真正用於進攻“蝦頭”的只有1個師,當然也是實力不濟的。

(三)11月28日白天:美軍反撲,試圖打通道路,未得手

美軍惡戰一夜後,白天利用空軍支援,開始還擊,試圖打通各處之間的道路。

志願軍依託長津湖地區險峻的山峰頑強堅守。

美軍打了一天,無法得手,沒能打通四處據點之間的通路。

這天美軍進攻不得手的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1、長津湖周邊山脈起伏的地形讓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和火炮難以發揮優勢。

2、東線美軍尚不清楚志願軍的規模,誤以為派少量部隊就能打通道路,派出的兵力有限。

3、美軍司令部還沒有下令東線美軍後撤。所以長津湖周邊的美軍仍然必須遵守先前“繼續進攻”的命令,不敢輕易放棄據點,故而只能派出有限兵力打通道路。

(四)11月28日夜——11月29日晨:志願軍更改策略,從總攻改為消耗美軍彈藥

志願軍變“一舉聚殲”美軍的計劃為持續對美軍保持壓力,消耗被圍美軍彈藥,相機佔領有利地點。

志願軍此舉對被圍的“左鉗”和“右鉗”有效,對“蝦頭”無效。因為“蝦頭”有簡易機場,可以便捷地獲得補給並送走傷員。

這一天晚上,志願軍在少數地段得手,壓縮了部分美軍陣地,但仍未對任何一處美軍形成殲滅性打擊。

(五)11月29日白天:各處美軍試圖救援“蝦頭”,不得手;“蝦腹”派出特遣隊增援“蝦頭”,部分得手,但損失1/3

“蝦頭”是美軍指揮中心和補給基地,遭遇志願軍4個師圍攻兩天,情況危急。

美軍命令各處抽調兵力向“蝦頭”攻擊前進,同時“蝦頭”也試圖出擊以打通各處與“蝦頭”之間的道路。

左右鉗均派出部隊執行上述命令,但均遭志願軍頑強阻擊,不得手。“蝦頭”出擊的部隊也未得手。

“蝦腹”的行動相對最為成功,但損失也最大。

“蝦腹”部隊以英軍突擊隊為基幹,配屬一些美軍,組成922人的特遣隊,配屬27輛坦克和大量汽車,試圖向“蝦頭”攻擊前進。

美軍此舉未免太託大了一些。從“蝦腹”到“蝦頭”之間,有志願軍2個師,實力約等於美軍2個團。以特遣隊相當於1個營的兵力,要想突破相當於駐屯了美軍2個團的區域,還是頗有挑戰性的。

但特遣隊仗著自己有27輛坦克,還是打算嘗試一下。

在特遣隊行進過程中,志願軍的炮火擊中了特遣隊車隊中央的車輛。被擊毀的車堵住了道路,導致後面的車隊無法行進。

特遣隊前半段的人沒發現後半段已經被截斷,以為只是掉隊,估計會自行趕上,遂先顧自己,冒著志願軍的火力,集中坦克猛衝。

最後,前半段終於衝進了“蝦頭”,給“蝦頭”帶來了雪中送炭般的400援兵。

其代價是被困在路上的後半段的人(500多人)進退兩難,遭遇志願軍圍攻,潰滅(其中一部向志願軍投降,另有約300人(含被志願軍釋放的重傷員)陸續返回“蝦腹”)。

(六)11月29日夜——11月30日晨:暴風雨前的寧靜

雙方都在調整部署,沒有大規模戰鬥。

(七)11月30日——12月1日:北極熊團潰滅

同時,“右鉗”的北極熊團處境危殆。

“右鉗”本來美軍就不多(僅1個北極熊團),又沒有機場,傷員無法運走,糧彈無法運進來。

對於強烈依賴火力的美軍來說,北極熊團連續兩天兩夜無糧彈的戰鬥,很快彈藥就見底了。期間有過一次空投,但很多物資沒投準,杯水車薪。

30日,美軍司令部已經決定全線撤退。但是撤退不能拋棄“左鉗”和“右鉗”的部隊。所以美軍決定先讓“左鉗”的部隊撤到“蝦頭”,然後再一同出擊打通到“右鉗”的道路,救出“右鉗”的部隊。

這個決定最終要了“右鉗”北極熊團的命——因為志願軍快了一步!

志願軍經過兩天作戰,已更準確地判明瞭當面美軍的實力,瞭解到北極熊團是最先彈藥耗盡的。

於是志願軍調整部署,對“左鉗”只採取牽制性佯攻,將原先用於進攻“左鉗”的1個師調到“右鉗”,於是在“右鉗”集中起2個師(約等於美軍2個團)的力量,就在30日下午,把這兩個師全砸向了“右鉗”奄奄一息的北極熊團。

嚴重依賴火力和彈藥的北極熊團,在沒有充足彈藥的情況下,肯定是拼不過圍攻其的志願軍2個師的。

從30日下午,戰至1日中午,本就彈藥匱乏的北極熊團,在志願軍2個師的攻擊下,再也堅持不住了。

北極熊團剩餘人員試圖突圍,遭志願軍層層截殺。北極熊團潰滅。兩任指揮官均陣亡。31團的團旗被志願軍繳獲。2500人的三個營,傷亡失蹤約2200人(美方數字)。

(八)12月1日以後,美軍全線撤退

得知“右鉗”潰滅後,美軍行動更加迅速。因為美軍知道,之前的態勢相當於志願軍的幾個手指分別按住了幾隻跳蚤,哪一隻跳蚤都捏不死。但北極熊團潰滅後,志願軍已經從“右鉗”騰出手來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志願軍下一個目標無論是哪裡,都很可能得手!

美軍在東線的總兵力要對付志願軍一個9兵團還是夠的,但是美軍還有幾個師(3師主力和7師餘部以及韓軍兩個師)都分散在周邊,短期內難以收攏。中路的陸1師不退則可能重蹈北極熊團的覆轍。

於是美軍先從“左鉗”撤退,再在“蝦頭”合兵一處,必要時打光所有炮彈(免得運輸炮彈累贅),拋棄重裝備,全力向“蝦尾”前進。

至此,志願軍在長津湖周邊的攻擊作戰結束,轉入阻擊和追擊作戰。


四、個人評述:勝負論 + 長津湖戰役的偉大意義

長津湖周邊的攻防戰,志願軍和美軍都表現出了各自軍人的大智大勇,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揚長避短,都最大限度地體現了積極主動的進攻精神。尤為令人讚歎的是,雙方在戰鬥打響後,都在根據情況不斷及時調整部署。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見招拆招,就像兩個選手在下快棋賽,精彩紛呈。

長津湖周邊的攻防戰,志願軍部分實現了作戰目標(沒能實現全殲陸1師,但永久性地阻止了東線美軍的前進,迫使東線美軍撤離北朝鮮,解除了來自東線的後顧之憂,穩固了志願軍在整個朝鮮戰場的左翼);東線美軍被迫放棄了作戰目標(從東線進至鴨綠江,再向西橫掃,從側後方威脅西線的中朝軍隊的補給線或阻止更多志願軍入朝),全軍退出了北朝鮮。

從這個角度說,毫無疑問,志願軍是勝利者,美軍是失敗者。

有點遺憾的是,提起長津湖戰役,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冰天雪地中缺乏冬裝的悲壯。

為什麼缺乏冬裝?

因為真的來不及了!

九兵團如果再不快趕到前線,志願軍就要全軍覆沒了!

真的如此嚴重?

真的如此嚴重!

東線美10軍的“右勾拳”,就是要準備從東面到達鴨綠江,然後從東向西橫掃,從鴨綠江邊切斷志願軍的退路和補給線(當然當時美軍還沒意識到志願軍已經大舉入朝,他們的動機可能只是阻止志願軍進來,但不管怎麼說,這對先期入朝的志願軍產生的威脅是不變的)。

如果美10軍得手,那對西線已經入朝的13兵團各軍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而西線的13兵團正在和美第8集團軍糾纏,騰不出手來支援東線。

東線僅有一個42軍,其火力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團。

而42軍對面的美10軍僅陸地力量就包括三個美軍師(3,7,陸1)和兩個韓軍師(3,首都),這還不包括同在東線的其他輔助部隊。

所以東線光靠42軍根本不可能擋住美10軍。

所以東線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9兵團趕緊過來。

為此九兵團沒有時間接收充足的冬裝,只能晝夜兼程趕到了東線,終於在長津湖捕捉到了美10軍的中路部隊——此時美10軍一部已經到達鴨綠江(所以第9兵團不得不分出一個師在背後防守鴨綠江邊),可謂千鈞一髮!

然後九兵團在長津湖邊和美軍打了5天。

然後美軍撤退了。

不但撤出了長津湖,甚至撤出了咸興,撤出了整個東線。

9兵團“移動的原木”們,有的不僅僅是冰雪地的悲壯,更有的是以弱勝強的大智大勇,和挽狂瀾於既倒不朽功勳!

PS:為什麼說9兵團是以弱勝強?因為9兵團是12個志願軍師,其火力只相當於美軍12個團,合計略遜於美軍4個師。而對面的美軍有3個美軍師(其中陸1師即使在美軍中也屬於加強版的師)和2個韓軍師,再算上美軍的空軍的話,東線美軍的綜合實力其實是強於9兵團的。但是美韓聯軍卻被擊退了,可不就是以弱勝強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