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前言:

故國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摘自《春望》杜甫

永嘉之亂後,中原士人衣冠南渡,流亡到南方的北方士人駐足京口,遙望中原,不禁淚流滿面,鳥戀舊林,魚思故淵,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為了收復家園故土,流亡南方的士人不斷髮起北伐,希望能迴歸故土,北府兵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建立起來,讓我們透過北府兵跌宕起伏的興衰史,一起來體味那個時代國人的鄉土情結。

01 北府初建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北府兵創立者—謝玄

377年深秋,京口,北府兵大營

我們的家鄉在中原,陳郡太康(河南太康縣),謝家是那裡的大族,秋天地裡長滿了黃澄澄的小麥,七八歲的孩童會爬到樹上摘果子,每到這個季節,父親會派人到鄉下催收田租,會到洛陽給母親買幾尺蜀錦做年節的新衣裳

直到那一天,戰亂突起,許多人都跑了,在漆黑的深夜裡,父親拉著我的手,在慌亂的人群中奔跑,男人的呼喊聲、女人的驚叫聲、小孩的哭聲,那種場景這輩子都難以忘記。

從太康到淮水,從淮水到京口,再到吳中,我們只知道一路難逃,糧食越來越少,人也越來越少,先是體弱的老人,跟著是女人、孩子,母親和妹妹都死在了南逃的路上。”

晃了晃腦袋,謝玄從回憶中清醒過來,從幼年時起,不知多少次,在自己夜裡哭著喊著叫父母的時候,叔叔(謝安)就會講南逃的故事,就像烙印一般刻在自己的腦海裡。

走出營帳,深深吸了一口,謝玄平復了一下自己的情緒,遠遠聽到有吵鬧聲從營門口傳來,不禁加快腳步走了過去。

“為什麼不讓我們進去,我是來投軍的”說話的是一個面色紫赤,鬍鬚與雙目生得極為奇異,乍一看,真是相貌異秉,更兼膀大腰圓,高大雄偉,嗓門大的驚人,他一把抓住守門的士兵,就像抓只雞一樣。

“真熊虎之士也”謝玄心裡讚了一聲。

“壯士,可是來投軍的,先放了那位兄弟,跟我說”謝玄眼看會起衝突,趕緊說道。

“將軍,這紫臉大漢”守門的軍官一看將軍來了,趕緊準備解釋,沒想到謝玄揮了揮手,制止了他

“你是這裡的將軍?我叫劉牢之,祖籍彭城(江蘇徐州),先父曾為官至徵虜將軍,聽聞將軍募兵,特來投軍。”

“你是南遷北人,好,不知壯士可有勇力?”謝玄高興地說

正好有幾個士兵扛著一根粗大的木頭從中間走過,劉牢之走了過去,示意士兵將木頭放地上,然後雙手抓牢,兩膀一用力,竟然將木頭抗於肩上,單手扶著,走了三圈。

“好,壯士請隨我來”謝玄看見劉牢之有如此勇力,大喜,忙拉著劉牢之走進營帳。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謝玄以劉牢之為先鋒,百戰百勝,令敵人聞風喪膽

“壯士,今秦人(指前秦)統一北方,時有南下之意,正是我輩奮勇抗敵之時,壯士勇力,我欲為參軍,不知意下如何?”

劉牢之抱拳一跪,大喊“”願隨將軍,牽馬墜蹬,共成大事“

謝玄趕緊扶起劉牢之,雙手緊握,“共成大事”

不久,又有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 東平劉軌、 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人來投,北府兵人才濟濟,謝玄以劉牢之為先鋒,百戰百勝,令敵人聞風喪膽。

北府兵從初建開始,就以京口流亡南方的北人為募集對象,“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從這支軍隊組建開始,就帶有濃濃的鄉土情結,從這一刻開始,北府兵開始正式登上舞臺

02 初試鋒芒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淝水之戰,北府兵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軍

383年冬,淝水之畔

凜冽的北風像刀子一樣吹到臉上,整整齊齊的軍列裡面寂靜無聲,就像泥塑一般,謝玄單人獨騎來到陣前,看著不動如山的北府兵將,大聲喊到:“十多年,我們披堅執銳,往來陣前,不敢有一日安寢,是我等不想嗎?是敵人不讓我們安睡,我們朝思暮想的家園故國,如今卻是敵人信馬由韁,將士們,我們該怎麼辦?”

“殺敵,殺敵,殺敵”八萬北府兵將士高聲齊呼

“奮勇殺敵,收復故土,保家衛國,傳我命令,渡河回家”

“回家,回家”北府兵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整整齊齊渡河攻擊前秦大軍。

淝水一戰,北府兵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前秦大潰,謝玄乘勝追擊,秦兵自相踐踏而死者,塞滿了山川和曠野,前秦王苻堅身中箭矢,單騎逃亡淮北,北府兵趁勢淮南。

淝水之戰,北府兵以少勝多,不僅在於戰術得當,更在於北府兵收復故土的信念,有信仰的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收復淮南,北府兵離中原故土又近了一步。

03 何去何從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失去了信仰的北府兵,在東晉末年的政治動亂中將何去何從

淝水之戰後,東晉的政治格局渡過了一段穩定期,但是好景不長。

388年正月,朱序代謝玄鎮淮陰,北府兵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任領袖。

391年,王恭鎮京口,掌握北府兵。

397年,王恭在京口起兵反對司馬道子和王國寶,北府兵成為內部火併的工具。

398年,王恭再次起兵,司馬劉牢之反戈擊滅王恭,替代王恭掌握北府兵鎮京口。

399年,孫恩起義,北府兵又成為鎮壓起義兵的主要力量。

402年三月, 劉牢之投降桓玄,旋被奪去兵權被迫自殺,北府兵為桓玄併吞,北府兵重要將領 高素、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武、 孫無終均被殺,北府兵根據地京口和廣陵,分別由桓修和桓弘鎮之,北府兵士眾由諸桓分領,北府兵陷入被瓦解的狀態。

在東晉政治動亂的日子裡,北府兵的命運也像無根浮萍一般隨之漂泊沉浮,爭權奪利逐漸消磨了北府兵的戰鬥意志,被權力吞噬的北府兵失去了目標和信仰,逐漸人心盡失,最終走到了崩潰和滅亡的邊緣。

故國家園今猶在,只是人心改,北府兵在渴望一個強力的領袖帶領他們,重新踏上收復故土的征程。

04鳳凰涅槃般的出生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404年,劉裕在京口重建北府兵

404年二月,京口

諸位北府將士,我等披堅執銳數十載,為國平叛,今桓玄叛逆,竊據建康(東晉首都,今南京),僭位稱帝,殺我同袍,苦我百姓,諸君可願隨我誅滅國賊,北上中原,收復故土。

“誅滅國賊,北上中原,收復故土”1700多名北府兵齊聲吶喊,在出身北府參軍劉裕的帶領下,這一刻起又燃起了新的希望,開始了新王朝的征程。

劉裕在此立誓,北伐中原,不死不悔,同心戮力,若違此誓,人神共棄。”

在劉裕的帶領下,重新拾起信念的北府兵,猶如鳳凰涅槃般重生,開啟了創奇征程。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出身北府兵的劉裕北伐中原,收復故土,最終建立劉宋王朝

404年,滅桓玄,迎回晉帝。

405年,從後秦手中討回淮北的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十二郡。

410年,攻滅南燕

410年,消滅嶺南的盧循、徐道趁機佔領番禺(廣州)。

412年,兼併巴蜀。

413年,收復漢中故地。

417年,吞滅後秦,兵進關中。

420年,出身北府兵的劉裕建立劉宋王朝。

422年,劉裕欲再次北伐北魏,未能成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摘自《詩經·秦風·無衣》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涅槃重生的北府兵在劉裕的帶領下,同仇敵愾,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收復許多中原故土,北方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劉裕欲遷都洛陽,以定中原,未成行。

三秦父老聞裕還京,詣殿門流涕求見。訴曰:“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是公家宅室。舍此欲何之乎?”

很多人認為,劉裕北伐是為自己篡位稱帝撈取政治資本,縱觀魏晉南北朝歷史,武將篡權稱帝不絕於史,哪個是用北伐篡權的呢?更何況,在北伐之前,劉裕已經掌握了東晉的政權,剪滅南境,匡復晉室,這樣的功勞相比其他朝代的開過皇帝,已經足夠當皇帝了。

所以劉裕(祖籍彭城)作為流亡南方的北人後代,他一次次的北伐,只能是為了收復故土,統一華夏。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陸游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南朝第一帝—劉裕

422年盛夏,帶著無限遺憾的劉裕薨(古代帝王過逝)於健康(今南京),他沒有完成北伐的目標,但是他無愧於心,只因他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且做的比別人都好,劉裕無愧於“南朝第一帝”。

05元嘉北伐-最後的絕唱

帝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先遣殿中將軍田奇使於魏,告魏主曰:“河南舊是宋土,中為彼所侵,今當修復舊境,不關河北” —摘自《資治通鑑》宋紀三

這是一封近乎於乞求的國書,河南以前是我家的,被你侵佔,你還給我們,我不打河北。佔據中原,西出關中,北進河北,進而統一華夏,從這封國書,看到的是作為劉宋王朝第二任領袖,劉義隆子承父志,意在北伐中原,收復故土。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元嘉北伐

430年,到彥之北伐,欲取河南地,大敗

450年,三路北伐, 北魏拓跋燾兵臨瓜布,飲馬長江

452年,第三次北伐,無功而返

453年,劉義隆被兒子劉劭所弒,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裡,劉義隆還在謀劃北伐,祖宗之地豈可輕予他人,只恨我沒有父親的武略,看不見北伐成功,九州一統,可恨可悲!

是非成敗轉頭空,不以成敗論英雄,後人多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然而元嘉之後,南朝再無此大規模北伐,劉義隆也成為了北府兵延續下來的最後一個堅定北伐者

北府兵興衰史:看國人的鄉土情結

劉義隆死於劉宋內部政變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摘自《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那一夜,我夢到北風吹過,翠綠的原野上,金黃的麥浪隨風起伏,空氣裡瀰漫著泥土的芳香,父親說的沒錯,那是故鄉的味道!

後記:

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國人有著濃重的故土情結,縱觀北府兵跌宕曲折的興衰史,我們看到的是那個時期的流亡南方的北方士人重返故土的執著,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北伐,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曲那個時代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是文欣雕龍,您的關注、轉發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