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我們究竟為什麼買保險?

90後的我們究竟為什麼買保險?

最近接二連三的得知身邊同學和朋友的家人因為各種原因重病和離別,深感悲痛,不經讓我想起近期火熱的保險,大陸各大保險公司,紛紛跑香港拿執照。作為一名資深的90後,曾經引以為豪的90後,再過幾天就30歲了,回首一瞅,再沒有足夠資本可以對抗未知風險的情況下,再沒有足夠的資本去豪賭一場。

買保險真得只是為了理賠嗎?

從一位在保誠從事保險數年的朋友處有了解,其實保障型保險是現在很多90後都標配了。買保險的基本原則也是“先保障後理財,先大人後小孩,先家庭經濟支柱後他人”。但她說:“沒有人希望出險。因為一旦出險就意味著可能被保人身體出現了狀況,即便不是大病,身體的痛苦總是要要遭受的。”

不出險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不買保險呢?

並非如此,買重疾、壽險這類基礎保障是出於轉移風險的目的,防範疾病/傷殘身故風險將整個家庭的經濟水平瞬間拉低。買這類保障型保險並不是為了理賠,而是轉移風險。

如果說疾病風險是不可控、無法預知的,那麼養老和死亡對我們每個生命體來說則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了。健康險(重疾、醫療)幫我們抵禦疾病風險,而壽險、意外險、年金險幫我們解決家庭負債風險轉移和身故/傷殘、孩子的教育金及養老問題。

90後的我們究竟為什麼買保險?

既然保險如此有用,那為什麼還會不時出現理賠糾紛,保險在過去也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傳銷、騙人的”呢?

其實仔細研究理賠案例,不難發現:大部分的理賠糾紛都出在健康險上。健康告知不到位、條款理解有偏差、保額不足都有可能影響到理賠結果和客戶的體驗感。買保障型產品尤其是健康險產品(重疾險、醫療險)請一定要如實告知,認真填寫健康問卷,買足保額。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認為買保險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愛與責任-愛自己、愛家人,敢於承擔自己的家庭責任

買重疾險、醫療險是為了生病時想要有尊嚴地治療,不給家人負擔,不讓家人糾結是用好藥繼續治療還是無奈放棄治療,不成為家人的拖累,不讓家庭生活瞬間從小康變赤貧。

買意外險、壽險是為了要萬一不在了,家裡的經濟收入斷了一份,但孩子還可以繼續很好的教育不用糾結費用,家人還可以維繫5-10年的生活水平質量不下降。雖然不在了,但愛和責認轉變成了保險金還在。

買養老年金險是為了退休了沒有收入來源了還能夠有高品質、有品位的老年生活,勞碌了半輩子有了自由,可以隨心生活。萬一身故,還可以給後輩留下一筆飽含深情的財富。

買保險,保險無疑是一個好工具和好幫手。(本人也一直有買各類保險,買保險也要量力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