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過華航!讓蘇貞昌騎牛去歐美送口罩吧

萬萬沒想到,華航只是送幾個航空小件兒就又攤上事了。

  

原本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全球航空公司都是天下飛機一般慘,消減航班、停飛、推遲交付、裁員……華航,全名“中華航空”,這個在臺灣創立超過六十年的老牌航空公司,正靠著18架全貨機苦苦支撐,最大程度地用貨運彌補客運的損失,可即使是這樣,3月合併營收82.63億元新臺幣,年減39.96%,主管減薪一成,員工被鼓勵去休無薪假。

  

就是在這樣艱困的時刻,只因為在卸載捐贈歐美的口罩時,搭了塊兒帶自己公司LOGO的方巾,莫名就炸了馬蜂窩了。


放過華航!讓蘇貞昌騎牛去歐美送口罩吧

  

華航LOGO上的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一時間刺痛得島內的“獨派勢力”雙目充血,完全不顧華航的立場和意願,自顧自就開始呱啦什麼“華航正名的時候到了”。民進黨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帶頭圍剿,表示因為華航機身上標有China,讓很多國家民眾誤以為是中國大陸送的口罩,“我們吃這種虧很多”。

  

臺灣一千六百萬個口罩灑向歐美大地,如同一場大秀,關懷幫助只是其次,讓歐美承情謹記並認清恩主才是重點,否則口罩送到便能提供助力,又何來誤會吃虧一說?這苛扣全臺供應,省吃儉用而來的口罩,帶著政治使命出島,預期的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戲,絕不能被誰搶佔了風頭,更不能效果不佳。如果這些一次性口罩分散到諸多地區,最終只是“Taiwan Can Help,But Nothing To Speak Of”,如果宣傳效果不佳——華航啊華航,那該著你“因名獲罪”,並將成為一個完美的背鍋俠。

  

事實上,“華航正名說”不是首次提出,民進黨看不順眼“中華航空”四個字由來已久,從陳水扁時期就已經開始“去中”操作。之前三次也是沸沸揚揚,最後不了了之。撇除國際航權等複雜問題不談,華航工會估算只涉及烤漆、人力、商標等成本,就已超過新臺幣10億元。另據會計師精算,單是“China Airlines”這塊被民進黨幾番嫌棄的招牌本身,就價值10億美元。

放過華航!讓蘇貞昌騎牛去歐美送口罩吧

  

華航雖號稱民股過半的“民間企業”,但臺當局迄今仍擁有華航49%股權,12名董事全由當局委任。所以面對這些政治上的猛虎商業上的白痴,提再多失心瘋的要求,華航高層也不敢發聲自辯,只能謙卑迴避。然而,華航公司名下僱員超過一萬名,陸港澳航線佔華航公司營收的22%,民進黨政治操作猛如虎,不惜以島內經濟發展和民眾權益為代價,“獨派”嘴炮爽翻天,巴不得促成此事,符合他們“去中國化”的“臺獨”之路,但是具體的損失由誰負擔?由誰承受?卻都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猶記得華航在三月初發公開信表示這次疫情是“雪崩”式影響,呼籲華航同仁共度難關。臺“交通部長”林佳龍說:將視疫期發展,“窮盡所有方法”支持華航、長榮度過寒冬。言猶在耳,如今寒冬未盡,剛涉“毒航班”(3月30日自紐約飛往臺灣的一架華航班機因為有多人確診被島內喻為“最毒班機”),華航又被捲入島內政治操作,“綠委”不計後果,言語施壓,迫其更名,林佳龍卻在臉書上聲稱對此“持開放態度”。 疫情之下,一個個如此樂見華航“雪上加霜”,怎麼,是因為華航現在沒有免稅煙敬獻民進黨的諸位大人了嗎?

  

臺灣航空界人士紛紛憂心,改名茲事體大,除了數10億元新臺幣成本,還可能丟掉航權,使華航飛不出島外。說到航權,不知道島內民進黨諸位大人懂不懂?航權是世界航空業通過國際民航組織(ICAO)制定的一種國家性質的航空運輸權利,而ICAO將臺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

  

飛機要有航權,首先要有個自己的航空器註冊號,如同人的身份證號碼,由字母和數字組成,首字母表示飛機所屬國籍,中國的飛機是用首字母B表示。ICAO和各國民航規範都以此編號認定該架飛機的國籍,所以臺灣中華航空在歐美甫一入港,就被認定為是中國的飛機了,因為它的航空編號首字母是B,當然,長榮、星宇等島內其他飛機也一樣。

  

要想不被人誤會是中國大陸送的口罩,建議民進黨還是放過華航,讓蘇貞昌親自騎牛去歐美配送,最為穩妥。“看!天上有牛在飛,地上有人在吹”,民進黨吹牛皮南波萬,綠能環保,相信他一定會飛得又快又好。(唐堂)


放過華航!讓蘇貞昌騎牛去歐美送口罩吧

  * 文中新聞圖片來自臺灣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