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大運河文化 杭州5個區納入國家核心區

每日商報訊 去年12月31日,《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式印發。隨著我省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取得階段性的勝利,這個本該在冬天發佈的《規劃》,終於等到了希望的春天。昨天,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佈會,對《規劃》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大運河浙江段包括江南運河浙江段、浙東運河及其故道、複線等河道,至今仍發揮著航運、水利、行洪等功能。《規劃》以大運河浙江段世界文化遺產為核心資源依託,規劃範圍覆蓋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五市沿大運河的25個縣(市、區)。其中,杭州市的下城區、江乾區、拱墅區、蕭山區、餘杭區,寧波市的海曙區、江北區、鎮海區、北侖區、鄞州區、餘姚市,湖州市的南潯區、德清縣,嘉興市的秀洲區、桐鄉市,紹興市的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被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核心區,共計18個縣(市、區)。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省發展改革委副廳長級張金強介紹,《規劃》提出“1+5”戰略定位,其中“1”為總體定位,即將大運河浙江段打造成為國際影響最廣泛、遺產保護最有效、功能價值最突出、生態環境最優越的中國大運河華彩段。“5”為著力打造的五條帶,一是推進大運河遺產保護由區域性保護向全面性保護髮展,打造樹立國際標杆的文化遺產展示帶;二是推進大運河沿線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打造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態文明示範帶;三是貫通全省運河及沿線的歷史文化長廊和休閒遊憩長廊,打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文化旅遊精品帶;四是暢通大運河航運通道,加快推進運河航運轉型升級,打造重現通江達海的千年古道水運帶;五是立足浙江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大運河連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紐帶作用,打造承接國家戰略的沿河開放利用帶。

《規劃》分了三個階段去完成發展目標。近期為2025年之前,是強化保護和科學利用階段;中遠期為2026至2035年,是深化鞏固和全面提升階段;遠景展望至2050年,力爭將大運河浙江段打造成為文化浙江的“亮麗名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標誌性品牌。

如何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規劃》提出了八大工程42項重點任務,即運河文化遺存保護工程、運河名城名鎮提升工程、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工程、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運河水利能力提升工程、運河文旅融合發展工程、運河綠色航運提升工程、運河國際文化交流工程。

省委宣傳部文化發展改革處處長王均寅介紹,接下來,我省將繼續深入開展運河文化研究,同時策劃打造運河文化精品。並將運河文化精品創作納入全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打造一批介紹運河文化的圖書、影視劇目和品牌活動。此外,還要強化運河沿線文化產業支撐,提升運河沿線文化產業園和文化創意街區的發展層次,特別是要著力推進運河沿線文旅產業的高質量融合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