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企復工復產展現“硬實力”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項保民生、穩大盤的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其中,國有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頂樑柱”,積極跑在第一線,對於保障基礎工程,調動社會各項資源和激發社會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民生:重大工程加快推進

據上海建工介紹,目前其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44個總包類工程項目已經100%復工。其中,早在2月10日,兩港大道、上海天文館等重大工程項目就已經復工,有望按時完工。

目前,上海建工在長三角有在建工程1400多個,合同造價超5500億元。建工一建集團總裁俞建強介紹,各地政府的惠企措施,有力增強穩定生產經營的信心和決心。伴隨復工潮,必然會帶來趕工潮。

事實上,各類訂單的到來已經展現復工熱度。4月2日,上海建工旗下一建集團3月中標的高320米的超高層辦公塔樓(58-01地塊)——張江科學之門舉行開工儀式。同時,上海建工還中標浦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旅客過夜用房等配套工程、四川北路街道HK194-01號地塊項目、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西院肝病中心、顓橋鎮閔行新城動遷安置房項目等。

在上海寶山顧村經適房項目建設中,中國二十冶採用“裝配式建築工程”模式,有效減少了施工環節工作人員數量和裝配工期。上海寶山顧村經適房項目地塊處於寶山中部城市功能核心區,規劃面積約8.3平方公里,規劃導入人口約14萬,是目前靠近上海中心城區少有的可供區域級綜合規劃開發和建設的新一代大型居住社區。

項目施工經理盛闖表示,在過去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此次顧村經適房項目摒棄了傳統的現場澆築施工模式。“一般來說,傳統的現澆建設模式下,建築首層施工週期為10至20天,使用裝配式建築模式,我們可以將時間縮短到7至14天。此外,裝配式建築施工不需要支模澆築等一系列的工序,大約可以減少20%至30%的人力,有利於疫情防控。”

展實力:“智慧化”復工復產有序推進

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壓艙石”和“先行者”,國企始終在推動復工復產智慧化、智能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有著“運河活化石”的湖州南潯頔塘故道南岸,28棟住宅樓已全部封頂,約兩千名作業人員正忙著拆除外腳手架,全面啟動裝飾裝修和機電安裝工作。遠遠望去,充滿活力的建設場景與“水墨江南”交相輝映,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景。這是中國二十冶承包建設的作為“未來社區”重要樣本的湖州南潯頔塘南岸東區塊項目在如火如荼“趕工”。

據悉,這一項目是浙江省湖州市有史以來最大的舊城改造安置房項目,已入選浙江省首批24個“未來社區”示範性項目。項目總建築面積約42萬平方米,包括高層住宅、沿街商業、沿河景觀及商業、農貿市場、市政道路等。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施工管理依託互聯網實現了精細化、數字化、智慧化管理。如將施工方、供應商、項目管理方、公司主責監管部門等諸多環節有機集成在一起,對人員、質量、物料、環境等實現監控,同時將大數據技術運營到數據採集、存儲、服務、應用和信息安全管理各方面,有效實現建築工程人的因素與施工現場物的因素完美結合,提高了交互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

而在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各類“智能製造”技術手段也被積極運用,產線上的大部分工序變為工業機器人操作,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此外,得益於工廠近兩年添置的機器人自動疊裝系統、線圈端部自動成型機等一大批智能設備,上海發電機場藉助數字化工廠成功改善員工群體作業現象。

兩手抓:築牢防疫安全閘

隨著3月23日上海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的下調,正常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逐漸恢復。然而,在部分特殊工作場合,外來風險與內生風險仍交織。對於地處要害部位的上海LNG(上海液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來說,兼顧好保障民生和守護國門關口的雙重責任則是必須挑起的重擔。

如今,在上海洋山LNG港,步入擴建工地,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濃濃的“戰時”氛圍。

儲罐擴建工程正穩步推進。施工現場,往日有序而繁忙的施工場景已然恢復。隨著4、5號罐水壓試驗的順利完成,儲罐施工即將迎來保冷這一重要節點,預計高峰用工數將達到500人。

據介紹,儘管3月9日才正式復工,但項目部的復工準備可以追溯到2月3日,項目部經理金罕笑稱“整個浦東新區復工備案申請,我們排了個頭號”。

同時,平整場地、清理垃圾、鋪設種植土……步入4月,接收站廠區綠化工程已有序展開。

隨著復工推進,工作的複雜度和人員配置數量要求都大幅提高,上海LNG如何兼顧復工和防疫?

一方面,三個“100%”表明防疫管控依然嚴格:現場人員實名制登記和健康檔案100%、每日口罩保障100%、每日體溫測量率100%;此外,48個點每天定人定時消殺;食堂分批次分時段安排就餐。現場隨處可見疫情防控的宣傳標語、橫幅和海報和風險告知卡。

另一方面,在施工安全管理上,相關部門加強了施工方案計劃的溝通協調,提前排查風險點,並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落實安全措施審查,儘量減少與臨時外來人員的接觸。(記者 胡潔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