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4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明确了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范围。

宁波市的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余姚市全部被纳入了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核心区。

东临大海,城内三江环绕,河道纵横的宁波,自古以来与水为伴,因水而繁荣。关于大运河(宁波段)的遗产,记者专访了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专家,相关专家从春秋时期说起,从三江口到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从浙东运河宁波段到大、小西坝与压赛堰遗址,大运河托起宁波的水路运输,与宁波城一同发展。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甬江入海口

三江口:

是大运河终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点

庆安会馆的大门出发,穿过马路来到对面的江滨公园,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巨锚造型,上面用中英文刻着“世界遗产”的雕塑。它是大运河宁波段“世界遗产”雕塑中标志性的一个。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世界遗产”雕塑 (张培坚 摄)

在公园内眺目远望,不远处的姚江、奉化江汇合成甬江,江水滚滚向东,流入东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专家告诉记者,三江口(庆安会馆)是中国大运河整体的终点,也是大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在宁波人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三江口,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先民居住在这里。公元6世纪,甬江流域的港口开始东迁至三江口地区,成为明州城(即今宁波)的前身。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移至三江口,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宁波城市中心从此确立在三江口。宁波港口最早的位置也位于三江口西岸。宋代,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后,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从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同样,进港的海船(包括从日本、高丽来的海船),在宁波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江南运河对接。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庆安会馆全景图

坐落于奉化江、余姚江、甬江汇合的三江口东岸的庆安会馆,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三年(1850-1853)。其被称为“北号会馆”,是宁波行驶北方舶商航工聚会、办公、议事之场所,后逐步演变为商人们存货、居住、联络的重要场所,为我国“七大会馆”之一,是研究妈祖文化和我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史的实物例证,是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历史证和标志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

始建宋代,至今仍有通航能力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的余姚部分,始建于宋代(公元10~13世纪),由湖塘江、马渚中河构成,西起长坝,一路向东方流去,过斗门曹墅桥汇入姚江,全长11.4公里,河宽40-60米,水深2-3米,为姚江最大的支流。

文保专家告诉记者,该段运河建造时,设计师和工人们利用当地的湖泊沼泽,再度开发、整理后形成后来可以通行船只的运河。沿途有牟山江、青山港、奖嘉隆江、贺墅江等水域汇入,河道北侧为姚西最大的湖泊牟山湖。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虞余运河至今可以通行船只。

历史上的余姚段不仅沟通曹娥江和姚江,还对于促进沿线城镇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造就了马渚集镇的兴旺。千年前的古代运河,依旧滋养着一方水土。走在如今的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两岸,这里保留着运河村镇淳朴的自然风貌。“航道规划等级为六级,余姚段现状等级为准七级,航运功能较古代已减弱,仍然可通航50吨级以下船舶。斗门老闸、斗门新闸、西横河闸等水利航运设施还能使用。”文保专家介绍道。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虞余运河马渚河段两岸市集兴旺。

浙东运河宁波段:

到明州府城前的最后一段航程

西起丈亭经慈城、向南抵小西坝的浙东运河宁波段,是宋代(公元10~13世纪)浙东运河黄金时期开凿的航道。据文史专家考据,这段航道的开凿取代了丈亭以东姚江自然段,避免海潮对航运的影响。河道中包括基本人工化的慈江、刹子港河段,总长约23千米,是浙东运河从西往东到达明州府城的最后一段运河航程,因此也称为古浙东运河的末段。

浙东运河宁波段中有一处名为刹子港(刹子浦),现称官山河,是沟通慈江和姚江的直河。南宋丞相制使吴潜于宝祐五年(1257)修筑疏浚而成,并在刹子浦的南端建小西坝,隔江与鄞县的大西坝对接。慈溪古县可直接通过这段人工河到达三江口。由于姚江属于潮汐江,水运条件并不稳定,该河段通航后,对当时的漕运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该段河道两边建设情况复杂,建议以保护范围50米为界,尽快建立两岸绿化景观带,并至刹子港与慈江相接,结合沿线古村、镇的历史记忆,形成运河两岸绿化廊道。”专家建议道。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西塘河上仍有船只经过。

浙东运河宁波段,这种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构筑理念与航运方式,正是宁波地区古代航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线路规划的科学性。

大、小西坝与压赛堰遗址

组成姚江水利航运设施

除了以点到点的河道、河段,宁波还有许多关于大运河的历史遗址,包括大西坝、小西坝旧址及压赛堰遗址组成的姚江水利航运设施。

大西坝,位于鄞州区高桥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大西坝村东侧,南北向横跨于大西坝河上。大西坝是控制姚江与大西坝河水位的重要水利设施之一,是内河船舶进出姚江的必经之路。史称“四明锁钥”的大西坝,是浙东运河的“航运咽喉”,古坝仅存旧址,现存大西坝闸为20世纪60年代所建。从远处看去,坝闸被郁郁葱葱的植被所包围,走近细瞧,由碶闸、桥及管理用房三部分组成,宋代和清代的石坎,及近现代的船坝和碶闸得以保留。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如今的大西坝。

位于江北慈城镇前洋村的小西坝,是刹子港与姚江连接处,隔姚江与鄞县(现海曙)的大西坝对接,是浙东运河宁波段末端。“古时,小西坝隔江与鄞县的大西坝对接,是古时船只往来慈江、姚江的必经之处,现古坝仅存旧址。小西坝等航运水利设施,通过各水利系统联合运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至于压赛堰遗址,距宁波市中心4公里,位于江北区孔浦街道西管小区以南的倪家堰河与姚江交汇口,是一座建在外江与内河之间的重要水利设施。

据史料记载,压赛堰于宋代已经建成,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加固重修。现存堰坝自北向南由五眼碶、船闸、郭公碶三个单体组成,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过船坝两侧还有清代、民国时期的题刻。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慈城古镇

作为浙东运河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水利枢纽,压赛堰以其完整的堰、坝水工体系,展示着宁波历代对姚江阻咸蓄淡、防洪排涝、农业灌溉和运河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多一点

大运河(宁波段)属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基本形成于晋代,并于宋代进入黄金时期,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航运水利功能。西接上虞,流经余姚、慈城、宁波城区,向东汇入甬江入海,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主要包括虞甬运河、姚江-甬江、慈江-刹子港-西塘河等潮汐江航道与避潮航道。此外还有几条重要的支线运河如十八里河、城河、内河。运河正河152公里(含遗产河道34.4公里),支线179公里,合计331公里。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申遗成功,宁波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昔日,千年大运河滋润宁波的三江六岸,今朝,各处遗址列入保护、规划与传承

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点段位置图

记者 朱立奇 通讯员 杨晓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