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師新民先生

吾師新民先生

初識吾師,是在小升初的考場上:先生童頭,寬大且飽滿的腦門兒映射著智慧的光芒。著一圓領白汗衫,深色半截褲,足登一袼褙都吐露出來的沒臉僧鞋。輕搖一爛邊蒲扇,氣定神閒地坐在凳子上,靜觀我們奮筆疾書。那氣勢,如若綸巾束髮,拈一羽扇,定可運籌帷幄。

開學第一天,先生走進了我們二班。邊幅依舊不修,氣質照樣儒雅。不疾不徐地點名加自我介紹:姓趙,初一(二)班的班主任,“聰明絕頂”,……此時才知曉先生年歲絕非成熟外表顯露的那般大,只剛年過而立而已。

先生是當時農村中學裡為數不多的用普通話授課的老師,那清新的語調與不凡的談吐讓我們耳目一新。

學鄭振鐸先生的《貓》,當先生字正腔圓地讀出“māo”,我們便在底下偷偷地笑,以為“mǎo”才是正統發音。先生著了急,學習生字、詞時便不厭其煩地糾正我們的讀音。漸漸地,生硬到打不過彎兒的舌頭變得柔順、自如,發音也從生澀到流暢。在一個連“rén”“lén”都區分不了的鄉音環境中,可想而知,先生的堅持是多麼地難能可貴。

先生非常喜歡讓孩子們分角色朗讀課文,他做旁白。講到《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錢”、“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先生單手持書,聲情並茂;另一隻手在講桌上一“罩”一“排”,把孔乙己的吝嗇與酸腐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讀“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那低沉、凝重的語氣使得我們感同身受,竟也無語凝噎。也曾被那“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的明快且帶節奏感的語調兒感染,豪邁之情頓生。恨不能,“十步殺一人”,仗劍走天涯。

先生愛生如子:我生性慵懶,每天的晨操,能不跑就不跑。東耳屋的山牆被早起的同學跺得咚咚響,馬蹄表也叫了多遍。睡夢中,我穿戴完畢,抓起書包開門的功夫,只聽母親大聲呵斥:“快起來!叫了你幾遍!又耽誤了!”這才慌慌地穿衣,蓬頭垢面,一路狂奔。混入跑完早操的隊伍中。每次都暗自慶幸,沒被先生看見。及至我當了老師,做班主任時,每天像雞媽媽數小雞仔一樣地清點人數,方才明白:先生怎麼會發現不了?!只是不忍懲罰從三里之外跑來的孩子而已。

我不是用功的學生,作業時有不交。課代表催得緊了,就隨便拿本其它科的作業冒充一下。一次用“筋疲力盡”、“瘦骨嶙峋”造句,當我拿著匆忙中補寫的作業去先生辦公室交換,耳邊並沒有響起“怎麼又交錯啦?(想必先生對我的小伎倆早已洞悉)”的話語。

先生翻看了一下:“喲,這句子造得好!”

再上課時,先生拿著我的作業本:“看看!同樣是造句,大多數學生光強調自己乾點兒活就‘筋疲力盡’,父母累不累?你看人家――來,傳著看看。”先生輕拍著我的肩膀。

(因此,這句“瘦骨嶙峋的父親幹了一天的農活兒,筋疲力盡。”,在二班存在了很久。)

啊!我是多麼快樂地上完了這短暫的一節課!心簡直都要飛起來!

於是每天盼著語文課,每週盼著週四下午寫作文。

作文課上,我寫秋天,“一道殘陽照大地,半坡蕭瑟半坡紅。”先生不吝表揚:注意觀察,膽子大,改得妙!我寫麥收,農人用鄉間俚語對話,同學們笑我的句子土得掉渣;先生及時肯定:生活化的語言最有生命力,大俗即大雅。

先生所言給了我自信,也滿足了我小小的虛榮心。

年節去大姑家,知悉先生竟然與我大姑家一條衚衕!還是斜對門兒!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跑到先生門前,以期來個“偶遇”。來回晃了幾趟,但聞院中人語響,卻始終不見先生外出,只好悻悻而歸。

先生治學嚴謹:學至《楊修之死》一課,中有“操自寫‘一盒酥’三字於盒上,置於案頭”一句。先生解釋“一盒酥”應為“一合酥”。並從古人縱向書寫的習慣,寫為“一合酥”與後面楊修與眾分食的理由“一人一口酥”正好相符。又講到了《說文解字》只收有“合”,而無“盒”。分析課文的編者可能只是注意到了“合”與“盒”現在的規範用法,而忽視了二者在原文語境下的區別。先生又告訴我們已給出版社寫信說明情況。而後詳查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的《三國演義》,曹操所寫確為“一合酥”。先生方如釋重負。

先生窮盡其事,不僅為吾等傳道、授業、解惑,更為重要的是教會了我們不盲從、不迷信權威;凡事要敢於質疑,不斷查證,務求其理。

母親時常說我:“人家是打破沙鍋‘問’到底,你倒好,還得問問沙鍋子片兒扔到哪裡!”我想,這些刻到骨子裡的秉性大概與先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密不可分。

先生雖已年逾花甲,仍筆耕不輟。退休後,從事我們鎮教育志的編寫。幾十年的校史資料簡牘盈積、浩如煙海;先生在群裡列計劃、寫提綱,多方徵求意見與建議;事必躬親,逐一核實,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讓吾輩汗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先生門徒三千,對眾弟子的教誨猶如恆河沙數。但先生給予餘之勉勵,言猶在耳畔,如沐春風裡。

先生授業萬千,無奈弟子愚笨、頑劣,只記得一二。拙作伊始,便冒天下之大不韙,直呼先生名諱;雖是直言,卻並無冒犯之意,想先生必會原諒。

若上面堆砌之文字,先生讀完還覺通順(年代久遠,“流水賬”也記不全啦!),則弟子應算不辱師門矣!

吾愛吾師,吾師追尋真理!

吾師新民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