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深山蒙古村的由來?

恩施深山有個蒙古村

當年躲避戰亂來湖北 如今振興發展迎鉅變

湖北恩施,深山蒙古村的由來?

三家臺村裡的房子有著蒙古族特色

湖北恩施,深山蒙古村的由來?

村裡的彩繪牆上有成吉思汗畫像

湖北恩施,深山蒙古村的由來?

村民宴席中的烤肉

湖北恩施,深山蒙古村的由來?

村裡的蒙古包

湖北恩施,深山蒙古村的由來?

村裡的百歲老人部申姐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俊

恩施鶴峰中營,中國之中。

這裡位於武陵腹地,是土苗聚居區也是容美土司的發祥地。鮮為人知的是,這裡還有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中營鎮三家臺蒙古族村。歷經史料和實地考證,村裡有個特罕見的姓:部氏,系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後裔,2002年12月正式掛牌成立。

這個隱匿在大山深處的原始村落,近300年來不為人知曉。254戶人家散居在18.8平方公里山腰、坡尖、坪壩,叱吒疆場的馬背民族緣何到此,根在何處,路在何方?

北緯30度東經110度,地理意義的中國之中,就在村裡的山峰裡。曾經這裡幾乎與世隔絕,村民們過著原始的農耕生活,遠離現代文明。近年來在精準扶貧的政策下,路修好了,產業發展了,民族文化興盛了,生活越來越好。

大雪時節,高山的三家臺村已如大漠邊關寒風凜冽,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村裡看變化訪民情,感受草原部落在武陵大山的滄桑鉅變。

山中蒙古包 房中掛著成吉思汗

翻過一道山,又過一條河,美得讓人窒息。

巍峨山巒裡的一條水泥路,彎彎曲曲指向那片蒙古人的村落。一棟木質結構房屋隱在路邊的樹林中,柱頭、板壁用油漆刷得鋥光發亮,隨處可見蒙古族文化的元素——板壁畫有祥雲邊框圖案,中間畫有成吉思汗畫像,還有狼圖騰和翱翔的雄鷹。

三家臺,終於到了。

70歲的部先瑞老人個頭不高,精神矍鑠,黝黑的臉龐顴骨高眉毛濃,一看就是蒙古人的面相。他熱情打著招呼,雖然已是一口濃重的鶴峰山裡口音,但老人笑稱蒙古語他還是會兩句的,比如“你好”之類。最先聊起的是他的姓氏,“通俗點說,部就是部落的意思,代表我們沒有忘記祖先是來自草原的蒙古族。”

部先瑞家的房子處處體現出蒙古族風格,東南向而設的三頂蒙古包,由圓隆型的頂部、射線狀的上部等幾何圖形組成。牆壁粉白,木柱上鏤刻蒙古花紋,成吉思汗畫像立在神龕正中,周圍再飾花草襯托,淡淡的檀香在室內飄蕩,兩邊廂房掛滿了族譜和家族遷徙的歷史。

部老如數家珍介紹《部氏族譜》:吾家,鐵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後。據載,元代最後一位鎮南王大聖奴,被陳友諒部擊敗身亡。大聖奴一小兒被義僕收留得以倖存,後改部姓。起初居湖北松滋,乾隆二十一年(1756),部氏第十一世部遷湖北鶴峰,居三家臺,繁衍生息至今。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考證部先瑞珍藏的《部氏族譜》後認為,流落在鶴峰的部氏家族,是600多年前因戰爭進入中原後失散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其世系初步考證為: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鎮南王脫歡-脫不花-孛羅不花-大聖奴-部姓族人。

2002年,鶴峰縣政府決定:以原三家臺村為中心,將周邊幾個蒙古族聚居的村民小組合併成立三家臺蒙古族村,當年12月24日,我省第一個蒙古族村正式掛牌。

大漠去尋根 草原漢子融入土家

隱匿大山深處,尋根絕非易事。

部先瑞捧出的族譜中載明,鶴峰三家臺村部氏家族是元太祖的後代,在松滋一個叫苦竹寺的地方,葬有他們的祖先。清朝乾隆年間,先人遷至鶴峰三家臺,部先瑞認為這也是亂世中避難之舉。

披荊斬棘,日夜操勞,終於在大山落家立業。從此,在這片人跡罕至的深山之中紮根,在貧瘠的土地上耕種,草原的漢子忘卻馬背馳騁的歲月,換來的是終年躬身勞作。

“這裡連戰火都燒不到,可以想象是多麼偏遠,雖然有了容身之地,但生存也很艱苦。”部先瑞說,數百年前這裡是土司管轄區域,土苗民族的文化與蒙古族多有不同,從生產生活到飲食語言,都需要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接受過程。

再到意識和迴歸自己的蒙古族身份,已是數百年後。“在當地生活日久,我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為恢復蒙古族村的民族特色,十幾年前我們多次提出,希望能夠回到故土學習和考察。”部先瑞說,在各級部門的重視下,2006年他終於有了第一次內蒙古之行。

尋根祭祖,考察了草原牧民及其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祭拜了成吉思汗陵。“那裡的宗族朋友對我們非常熱情。”部先瑞說,在那裡,他住蒙古包吃牛羊肉,觀看蒙古小夥摔跤賽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草原牧民生活。

“離開了草原,很幸運祖先把我們帶到了現在生活的地方,我們一定會珍惜機會,把現在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部先瑞深有感觸說,三家臺村人口不多,村民居住比較分散,數百年來各族人民和諧相處,淳樸、善良、上進、誠信的品質已蔚然成風。

大雪來殺豬 支起鐵架烤肉喝酒

這天是大雪節氣,好在天空放晴萬里無雲。

現任村支書郭北洲的家,也是一棟土家族和蒙古族風格相結合的建築。正值歲末,幾個親友來訪,郭北洲興沖沖殺了一頭豬,族人圍爐而坐支起鐵架子,來了頓蒙古族土家族融合的烤肉宴。大塊肉大碗酒,眾人呼朋喚友好不樂哉。

郭北洲還要去幾個村民家裡看看,給村裡的百歲老人、也是他的外婆部申姐送點肉過去。綠草環繞的院落裡是部申姐的家,戴著頭巾的她是目前村裡最年長的老人,悠閒坐在庭前曬太陽。

往事悠悠,部申姐依然記憶清晰,她說得最清楚的村裡的族人公規:篤恩誼、正倫理、睦宗族、恤孤寡、賑貧窮、修祠宇、置祭田、培墳墓、重宗祧、明家法、黜不肖、平爭訟。

“我們是蒙古人後裔,當年是逃難來此,與世隔絕幾百年。現在不一樣了,要和山外的世界多接觸。”部申姐說,以前這裡山高林密,沒有出去的路,只能喝山泉水。村裡人散居在幾座山頭之中,靠肩挑背馱艱辛度日。現在日子都好了,她每天在院裡種點小菜還能出去散步串門,身體很硬朗。

成立蒙古村後,變化一天天出現。郭北洲說,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全村共投入各項項目資金2353.4萬元,用於水、電、路、通信網絡、村級辦公場所、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村裡實現了移動網絡信號全覆蓋,新建的村衛生室、民族風情園的蒙古包、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廣場已投入使用。

走出博士後 蒙古漢子勤奮好學

誰能想到,如此偏遠的山裡,走出了一批博士後。

這個大山裡的村落只有858人,其中蒙古族668人。條件艱苦環境惡劣,但淳樸、勤勞的民風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孩子們刻苦學習,湧現大量優秀人才。

“他們是草原的後代,也是大山的孩子,從小就有吃苦勤奮的精神。”郭北洲介紹,其中最優秀的是部先永博士,本科在蘭州大學化學專業就讀後,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完成博士後教育,在澳大利亞創辦了信實集團。

“他家裡是當時村裡最困難的,小時候在村裡小學讀書,每天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吃的是饅頭醃菜。”幾位年長的村民曾是部先永的鄰居,說起他都豎起拇指。

一座蒙古包,掩映在蒼翠欲滴的茶樹中,不遠處就是在清華大學政治研究所工作的部荊州的老家。這個名字有些特別,母親黃迎春說,這也許是為了紀念部氏先祖從荊州松滋遷徙而來。討論起她教育兒女成才之道,黃迎春說,蒙古族的娃娃們都愛讀書,也吃得苦,只要認準了就有一股鍥而不捨的勁頭。

三家臺村7組走出來的覃章才,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能源部工作,現回國任中山大學教授、博導,是國際氣候知名專家,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

林木成蔭,清泉流淌。既避世於此,何不皓首窮經。好學之風,也許是這片大山賦予避難於此的蒙古人最好的品質。

深山有民宿 綠色產業備受青睞

從天津到鶴峰,張鑫放棄了世俗的成功,追逐內心的夢想。

這個河南小夥,在天津從事城市規劃工作13年,是一家設計院的設計師。2017年他來到鶴峰旅遊,發現了這裡超自然原生態美景,於是放棄天津的事業鑽進深山,把一棟破舊的吊腳樓打造成網紅民宿。

2017年正式紮根鶴峰後,張鑫租用當地村民的一棟土家吊腳樓20年,打造精品民宿。從建築風格到民族服飾,從土家語言到風俗習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和實踐,把民族文化傳承延續。

在郭北洲心中,在下一盤更大的棋。根據規劃,這裡將連片打造大路坪——三家臺土家族蒙古族特色風情園,推動蒙古族大院建設,關門山徒步觀光旅遊體驗帶、天然氧吧養生休閒帶以及中國之中觀光區等。

楚天都市報記者踏訪之時,正遇到慕名來此走訪慰問的恩施州公安局和恩施州農商行一行近10人。“早就聽說這裡有個湖北唯一的蒙古族村,現在脫貧致富發展得很好,我們要來向他們學習。”恩施州公安局負責人說,這次來特意帶來一塊有數百年曆史的石碑贈與該村,希望有著悠久歷史的三家臺保持民族傳統,煥發時代精彩。

而恩施州農商行行長彭輝則拿出更實在的大禮包:“這裡資源豐富,全村脫貧摘帽之後的鄉村振興之路前景廣闊,農商行可以進行整村授信,只要是符合條件的村民都能獲得金融支持。”一番話說得郭北洲樂不可支。

山中歸去來,方知人間值得。林裡煙波綠,更曉民情悠揚。

臨別之際,郭北洲意氣風發。數百年滄桑鉅變,三家臺蒙古族的幸福安康之路,肯定會像呼倫貝爾草原一樣寬廣,像斡難河一樣久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