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啥事,我就先退群了啊

自從有了觸屏手機,自願或他願入了不少群。

群有大有小,小則三五人,大則三五百人。群中人近者樓上樓下,遠者天南地北;親者父母兄弟姊妹,疏者男女老幼不知。

總共二十幾個群。既然建了,加了,進了,那就在群裡待著吧。沒事兒瞟一眼,有事兒咱就說事兒。

除了家人群、同學群、工作群、文友群,有群事兒,其餘雖群著,但無群事。自從入群,就沒說過一句話,有的甚至都沒瞟上一眼。那就退了唄,不好意思啊。

人家給你臉了,拉你進群,不說話,可以,就老老實實在一邊待著,也可以,但主動退了,是不是顯得給臉不要臉?

於是就窩著,哪天清理手機時,看到那群上有紅點,顯示幾百條信息,然後一點“刪除該聊天”。

如果沒啥事,我就先退群了啊

如果沒啥事,我就先退群了

不是自入群的那天就這樣,開始也偶爾看看。

看到的多是:段子、搞笑視頻、一桌子好菜、一個方向盤、旅遊圖片、微商廣告、拼多多、幫忙砍、點贊、積分、投票……然後就不看了,也不點了

只要有消息就點的,除了家人、同學、工作群之外,還有文友群,有人發了文章,也看看,好文,學習,不咋地的也有一兩句咋地的,也學習著。

可後來文友群越來越多的是請點贊和投票,本人也寫文,寫得就那樣兒,也參賽,但真不好意思請投票,還酸著呢。甚至還有請打賞的,這就觸到我的摳門兒底線了,本人窮著呢,就差化緣了,打賞的,請自動繞過我。

於是我在文友群裡也就近似於冬眠的蛇。

如果沒啥事,我就先退群了啊

如果沒啥事,我就先退群了

有人說,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長緩慢的植物。而現在,友情卻成了速成楊,見了面,留個手機號,加個微信,就成了朋友。

速成楊最多的是被做成一次性筷子,這倒正合了某些微信朋友的關係實質:見一見,加一加,聊幾句,準拉倒,從此便等同住到了你微信的“垃圾箱”中。

網上有一段很流行的話:朋友,能走過一年的不容易,能堅持兩年的值得珍惜,三年的是奇蹟,五年才叫知己,十年依舊還在的,應該請進生命裡,二十年不離不棄的,就是你的後天親人。

很多人都想創造奇蹟,也想擁有幾個知己,更想生命的長河中,有朋友和親人與我們泛舟荷塘、同舟共濟。

但,別求,就走著,走著走著,有的人就走到一起了。

求,也沒用,步調不一致,言語不投機,三觀不在一個維度,如果硬拴在一起,不是被拽得累,就是被拖得煩。

走到一起,也別拴著。有的人步子大了,有的人個子高了,就放手。不必等人放手,感覺高矮胖瘦差距明顯了,道一聲“珍重”,讓自己背對曾經的朋友,等朋友走遠,回過身來,接著走,陌路還會有人同行。

如果沒啥事,我就先退群了啊

如果沒啥事,我就先退群了

朋友可以不再是朋友,不是朋友的也可以成為朋友,但,得施肥、澆水,還得你灑一片光,我點一盞燈。如果一方只是坐等,對不起,朋友不是父母。

中國的多數父母,已經成了孩子的小奴或老奴。父母們心裡都知情,可還是奴性不減。為啥,賤。為啥賤?好日子燒的唄。

朋友之間,不是主僕。是走時的一個伴兒,一個景兒;搭伴走著輕鬆,看著心裡舒服。

而只是被綁在微信中,說句話,連語音都不用,拍張照,連個臉兒都不露,這樣的兩個人、幾個人、一群人,也都稱朋友,那朋友的詞義必須得改寫了。

既然不是朋友,既然沒幾句真話,甚或沒幾句話,這樣的一群人被圈在一起,除了佔手機空間,一無所用。

所以,我輕輕地在群裡說了聲,沒什麼事兒,我就先退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