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囧媽》:我們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中國式媽媽

2020魔幻的開局,疫情的蔓延與人們的恐慌,為了減少人群聚集,避免引發額外風險,包括徐崢導演《囧媽》在內的多部春節檔影片,都宣佈撤檔。習慣了大年初一攜全家老少去電影院看電影,這個春節只能宅在家,過了一個很特殊的年。我們家看《囧媽》很有儀式感,用手機投屏到電視上,一家人在沙發上坐得整整齊齊,準備好了瓜子、辣條、水果,在家看電影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隨意吃東西、暫停去廁所、互相討論聊天,但這也是在影院觀影但大忌,沒有了沉浸式觀影體驗,也沒有了與其他觀眾開懷大笑的熱鬧,思路很容易被打斷,不能專心看完一部片。


電影《囧媽》:我們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中國式媽媽

我自己看了一遍,又跟著家人看一遍,看完沒有預想中的搞笑,反而多了幾分溫情和思考,影片中徐崢的媽媽“盧小花”,不就是我們最常見的中國式媽媽麼,怕你餓著,怕你營養不均衡,不停給你喂吃的,怕你冷著,不是叫穿衣服就是蓋被子。不論你年齡多大,在媽媽眼裡依舊是個孩子。中國家庭中很多擔負重擔的父母都是任勞任怨,一心希望子女過得好就行了,而不顧自己的感受。他們一味付出,看似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但又時時刻刻束縛著孩子。


電影《囧媽》:我們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中國式媽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我們對兒女今後對一切也不應干涉。小時不懂事做父母對多關注引導鼓勵,長大了父母必須放手孩子的人生自己做主,父母能做的只是提醒,或在關鍵時刻幫一把。但大多數中國父母不會這樣想也不會這樣做,特別是老一代父母,無論子女多大,他們也會動輒打罵,行使父母權威,從兒女的學業到生活,巴不得全部安排好,結婚不結婚,生不生孩子,催生二胎,什麼事都要包辦,中國的父母似乎都活成了焦慮型性格,可父母的付出和犧牲卻沒有換來想要的好日子,反而造成很多親子關係的困局。

【我是你媽,我是為了你好】

中國式父母習慣於以愛之名綁架孩子,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又或者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我是你媽,我是為了你好”,但卻沒有想過是不是孩子想要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由於不同的時代產生的鴻溝,父母還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孩子各方面的自我意識隨著教育程度的加深逐漸增強和擴大,他們很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是非觀念也算清晰了。柴靜的楊永信專訪,問一位母親,為何要將孩子送到楊永信那裡去做治療,哪怕知道是電擊。母親說:“我實在沒有辦法了,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電影《囧媽》:我們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中國式媽媽

【保姆式的母愛】

在我小時候,我的吃飯問題是我媽的頭等愁事,我不僅食慾不好,而且還嚴重挑食,牛奶雞蛋青菜一概不吃,我媽怕我不吃餓著,就開始餵飯,結果一喂就滅蠅回頭路了,每餐飯至少1~2小時才喂完,還不是老實坐在凳子吃的,而是追著我屁股讓我邊玩邊吃的,我印象中到幼兒園還是如此,因為每次到飯點,我總是不餓。不僅吃飯問題,我從小几乎沒做過任何家務勞動,有危險的可能就不會讓我參與一些活動,直到我長大成家,家務活我也很少做。父母做的越多,孩子變得越懶,越不願意承擔。現在我兒子1歲半,我和我媽一起帶,有了小時候帶我的苦累,所以對我兒子,總算是該立規矩就立,吃飯只能坐在自己的餐桌上認真吃,不能邊吃變玩玩具看電視,現在我兒子吃飯特別乖,一說開飯啦,就自己跑來做好,1歲多的小人兒飯量比我還大;換完的尿不溼自己主動扔垃圾桶;有垃圾掉在地上或撿起來放垃圾桶;自己的玩具玩完會收好放回原味······我很感謝媽媽,幫我把孩子帶得那麼好,現在懶得依然只有我,我也會努力給孩子做好榜樣。


電影《囧媽》:我們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中國式媽媽

我自己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庇護下長大的,沒有做過什麼家務,也沒有受過太多的苦,直到成年有了孩子,還是依賴父母。其實在我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因為其他原因,我一個人帶了孩子3個月,餵奶、換尿布、洗澡、哄睡、帶去買菜……都是一個人完成的,獨立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離開了我的身體,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個獨立的人。90後父母,接受了很多新育兒觀念,希望我們都不會活成中國式父母,而是學會放手,愛他,更要有距離的愛,有邊界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