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前天晚上看了午夜場的《我和我的祖國》,非常感動,數次流淚,張譯飾演的高遠為了原子彈的研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讓我感到震撼。在觀影之前就看到網上的一些影評,對於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網友爭議不斷。本來不抱有期待,卻在觀影過程中改變了想法。口碑最差的《白晝流星》,在我看來,格局卻是最大的。

一.《白晝流星》的硬傷

影片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陳飛宇和劉昊然飾演的兄弟倆哈扎布和沃德樂,是妥妥的不良少年,兩個人在少管所待了好幾個月之後,被託付給扶貧主任老李,老李帶著兄弟倆回到家裡,給他們梳洗乾淨之後,沃德樂偷了老李的看病錢,在警察的質問下,老李的寬容和原諒深深地觸動了兄弟倆。在扶貧主任老李的幫助下,改邪歸正,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李在神舟飛船降落的那一天帶著兄弟倆去追尋他們心中的白晝流星。老李倒下了,兄弟倆決心要在這貧瘠的土地上過好生活。

的確,《白晝流星》是有一些硬傷的,有一些劇情違反常理,比如說兄弟倆騎馬去追尋飛船降落的時候,竟然有機會進入現場,甚至是抬著航天員景海鵬。這一幕令人匪夷所思,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電影中發生了。其次,有網友認為兄弟倆對白晝流星的追尋過於浪漫主義,因為最終看到了神舟飛船而決心好好生活,更是一種理想主義。最後就是陳凱歌導演在這部影片中攜帶私活——陳飛宇的演出。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硬傷的確存在,卻不影響整部影片的完成度,甚至說,陳凱歌導演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天——地——人三個層面的宏大格局。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二.“天——地——人”宏大格局

陳凱歌將遼闊的天與白晝流星的信仰,和貧瘠的廣闊的大地,通過一群質樸勤勞的人聯繫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宏大的格局。天地構圖的佔比也寓意著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未來的發展。

1.航天信仰

沃德樂和哈扎布是親兄弟,兩個人的父親去世了,兄弟倆無人照料,也無人管教,因為偷竊在少管所被關了好幾個月。在影片的一開始,兄弟倆心中就懷有一個信仰:白晝流星。如果能夠在白天看到流星,那麼“未來就會有希望,就不會再貧窮”。兄弟倆一邊流浪一邊追尋。直到後來被託付給扶貧主任老李,才慢慢活成了一個人樣。後來老李帶兄弟倆去看神州飛船的降落,兄弟倆終於見到了心中的白晝流星,決定好好生活,在這篇土地上努力耕耘。

白晝流星原本是沃德樂父親給的一個虛幻的信仰,但是神州飛船將虛幻變成了現實,是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給了人們真正的信仰。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2.扶貧政策

由田壯壯飾演的老李是扶貧主任。影片的多處細節,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影片一開始,沃德樂和哈扎布就自敘身世,他們的父親死了,莊稼都乾枯了,牛羊都死了,然後他們就離開了家鄉。後來他們的伯伯把他們倆介紹給李叔時,說了一句:“您治貧治得這麼好,還怕治不了他們。”這裡就出現了扶貧的主題。

兄弟倆被老李趕回家換衣服剪指甲,家裡的情況真的著實令人吃驚。兄弟倆只有身上一套破爛衣服,把裡子當面子就當換了衣服,家裡沒有指甲刀,只好用菜刀切指甲。家裡黑暗髒亂,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老李身患絕症,只湊到了5000塊救命錢。放眼人物生活的環境,缺水,路邊的樹木都枯死了,就算是聲望在外的李叔,家裡院子的樹,也都是枯死的。

這是一片乾涸的,荒蕪的,廣闊的,貧瘠的土地。在這個土地上,人們艱難的,而又勤奮的活著。我相信除了兄弟倆,一定還有背井離鄉找生活的人。就是在這樣一片貧瘠落後的土地,兄弟倆才願意相信白晝流星的傳說。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3.人性本善

天寥廓曠遠,地貧瘠荒蕪,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是怎樣的呢?沃德樂和哈扎布背井離鄉,懷揣著白晝流星的信仰,變成了不良少年。但是仍然有一群人,善良而勤奮,努力地去改變這片土地,改變自己的生活。在這部影片中,集中表現了三個層面的善:老李的善,哈扎布的純真,沃德樂的改變。

  • 老李的善:相信人心

老李是當地的扶貧主任,他有能力有智慧,正直且善良。他帶領當地的人民努力脫貧致富,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他興建大棚,棚外公路兩邊的樹木枯死扭曲,棚內的植物欣欣向榮。沃德勒的伯伯將沃德勒兄弟託付給他時,他一口答應。看到兄弟倆家庭貧困,無法照顧自己時,帶兩個人回家好好洗漱了一番,還將自己兒子的衣服送給沃德勒兄弟穿。

沃德勒和哈扎布將桌上一大盤餃子一掃而空,老李也只是很寬容的對自己的老婆敘述以前當知青時人們的幫助。

高潮部分是沃德勒偷了他的救命錢,為了不再讓沃德勒進監獄,老李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錢是自己給的,不是兄弟倆偷的。給了沃德勒新生。老李的做法深深地觸動了他們倆,哈扎布哭著承認是自己偷的,沃德勒大喊,是借的,不是偷的。可以看出,這件事激發了他的向善之心和準備勤奮工作的動力。

老李的善在於自始至終持有寬容和信任的態度,找回兄弟的美好本心,再激發兄弟倆的工作動力,為家鄉爭取了兩個有志青年,這多麼不容易啊!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 哈扎布的善:質性淳樸

哈扎布是弟弟,相對於油滑的哥哥,顯然更加淳樸一些。影片開頭,沃德勒扔掉了一個礦泉水瓶子,哈扎布忙去撿起來,害怕對土地有汙染。初次見到李叔,沃德勒直接坐到草堆上,但是哈扎布老老實實地站著,李叔說弟弟比較懂禮。

吃餃子的時候,哈扎布看著盤子裡的最後一個餃子,他看了看李叔,得到老李的許可之後才吞了進去。哈扎布抱起小羊羔,幫助他站立起來。都可以看到弟弟的淳樸和善良。

當他得知是哥哥偷了老李的錢,一向順從的弟弟和哥哥扭打起來,要哥哥把錢還回去,最後在警察的質問下,幫哥哥頂罪,說是自己偷的。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 沃德樂的善:知錯能改

沃德勒的本質並不壞,但是因為缺乏管教,經常幹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還和別人打群架。和淳樸的弟弟哈扎布相比,沃德勒就顯得油滑多了。老李帶兄弟倆去家裡做客,都沒有打動沃德勒,沃德勒甚至偷了老李的救命錢,一走了之。在警察的質問下,老李的寬容和弟弟的勇敢,觸動了沃德勒的心靈,他大喊:“這是我借的錢!”這句話不僅意味著沃德勒改邪歸正,更重要的是,他準備真正的做點事,而不是隨意的推辭伯伯給他介紹的工作,覺得不自在就走人。

三.從《黃土地》到《白晝流星》

認真的觀看《白晝流星》,會發現這部電影中有和《黃土地》一脈相承的東西。

《黃土地》是陳凱歌在1984年個人首部導演的電影,該片表現了陳凱歌對人文人性的探討和思考。並獲得陳凱歌憑藉該片獲得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2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特蘭杯導演獎。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和《白晝流星》一樣,《黃土地》講述的故事也很簡單:陝西延安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相處了一段時間後,顧青離開,翠巧想要追求新生活,架著一條小船,結果葬身黃河。當顧青再次到來,顧青的弟弟憨憨正在參加盛大的祈雨活動。

《黃土地》的構圖具有象徵性,也探討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黃土地是貧瘠的,荒蕪的,影片多處構圖都是以將近3/4的黃土地和1/4的青天構成。在茫茫的土地上,人們辛勤地勞作,但是受環境的限制,依然過著貧窮的生活,似乎永遠都擺脫不了黃土地的束縛。

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愚昧的,封建的。在影片的一開始出現了一場婚禮,人們敲鑼打鼓的來送親,送親隊伍走在黃土地上,變得渺小而孤單。婚宴上,用木魚代替魚,澆上一點醬汁就算是好的寓意了。翠巧結婚的場景令人膽戰心驚,房間中伸出的一隻手枯槁,如同命運之手一般,遏制住了翠巧的希望。

最後一幕祈雨的片段令人感到震撼。從黃土地上漸漸出現了一群敲著腰鼓的人,然而青天所佔的比例仍然很小很小。這些祈雨的人們,用力的敲打著腰鼓,爆發出極大的生命力,也是極大的生命韌性。然而,仍然逃脫不了土地的束縛,天是遙遠的,希望是渺茫的。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再來看《白晝流星》,這裡出現的天地人的關係,從構圖上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給人以希望。最後沃德勒兄弟倆看到了神舟飛船的降落,他們騎馬在大地上馳騁,我們可以看到土地不再佔據畫面的主要部分。廣闊的天,傍晚的霞,莽蒼上的路,都暗示了影片的結束只是當地人們生活的開始,影片是以希望作為結尾的。

有人說陳凱歌導演說故事的能力比較差。但是我認為一個好的導演,說故事的能力都不差。在《聲臨其境》這個節目中,陳凱歌導演給朱亞文和尹正出了一道題目,然後陳凱歌為我們解讀了他們的對手戲,為觀眾解讀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在《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的7個故事中,陳凱歌所拍攝的《白晝流星》儘管有一些硬傷,但是整體上不失為一部好電影。這部電影體現了陳凱歌對扶貧主題的關注,天地人格局的構建,和對人性的思考。從《黃土地》到《白晝流星》,陳凱歌的人文關懷一以貫之。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口碑最差,格局卻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