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裡要編《邢臺名人傳記》一書,動員了許多邢臺文壇上的名人,可謂是群英薈萃。我雖不才卻需對此顧問。一時間許多縣裡的同志打來電話,對所選的人物進行探討和交流。
南宮似選的人物有南宮适(音kuò)和尚小云。
說起南宮适這個人物,很長時間前南宮的羅宗漢先生建議我研究一下,當時因手頭有許多俗事,故一直沒有動手,雖然說也檢閱了很多的材料,是因材料散於各時期的文獻中,為此也沒有進行理解,但總的來說對這個人物有了些印象,為此感謝羅宗漢給我這樣一個學習機會。
大約在2006年、2008年,韓國的南宮氏後人連續來河北南宮認祖省親,掀起了南宮适研究熱。以河北師範大學沈長雲先生為帶頭人的團隊,經過研究和考證,南宮氏出於邢臺南宮,河北南宮與韓國南宮同出於周初南宮姓,他們源自東方氏族。現南宮市是周初南宮氏之封地。他們共同的祖先為南宮适。周初南封地後,以南宮修為首的一支南宮氏隨箕子等進入當時的朝鮮地區。
《南宮縣誌》記載:南宮适,字子容,魯人,居南宮。唐從祀聖廟,贈郯伯。宋封龍邱侯,政和元年改封汝陽侯,明嘉靖九年罷侯爵稱先賢。
按檀弓鄭注左傳杜注一子容也,而名縚、名閱、名說,又名適或作括,是五名也。朱竹坨曰:崇禎末高郵夏宏基元開輯孔門弟子傳略,以南宮絛、適、括、字子容為一人,以仲孫說,閱諡敬叔為一人似不可,易蓋謹言慎行與載實而朝。其性情學術大相懸絕,不可不辯。其居南宮或設教或寓居,漢以名縣,必非無因。
其實,在歷代《南宮縣誌》記載中,無論是明代嘉靖本、清初雍正本,道光本、光緒本,還是民國本,其記載大同小異。
從目前所見材料,我這樣對南宮适進行了一個歷史梳理。
南宮适(前530年-?),子容、歷史上曾名南宮縚、括,又稱南宮括、南容,春秋時期魯國人,即今之山東曲阜一帶。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有人認為他是南宮敬叔,但很多學者不以為然。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及《左傳》記載說,南宮适的父親為魯國孟僖子。
孟僖子(?-前518年)孟孝伯之子。姬姓,名貜,世稱仲孫貜,諡僖。春秋後期任魯國司空,三桓之一。有一次,魯昭公出訪楚國,孟僖子隨同前往,在途經鄭國,到達楚國,都不能以禮來處理外交事務。這件事對孟僖子的留下很深的印象,自以為恥,從那以後發麵學習周禮。
前518年,孟僖子已經病的很厲害了,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事,就把自己的家人召集在身邊,告誡他們:“禮,就像是人的軀幹。一個人如果沒有軀幹是無法站起來,人如果不懂得禮,他在社會中也是無法立足的。”又說:“我們魯國有一位通達禮的人,他的名字叫作孔丘。孔丘是聖人的後代子孫,他的祖先原先是宋國的貴族,十世祖弗父何原本可以繼位為宋國的國君,但卻讓位給他的弟弟鮒祀,甘居為公卿。他的七世祖正考父先後輔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宜公三位君主,官位做到上卿,但是正考父的官位越高,他就更加地謙恭有禮。他曾經在鼎上刻鑄有這樣的銘文來警惕自己:第一次任命,我鞠躬去接受;第二次任命,我彎腰去接受;第三次任命,我俯首去接受。我不敢在路中央大搖大擺地走,只跟一般人一樣沿著牆邊走路,這樣也就沒有人冒冒失失地來侮辱我。不論稠的稀飯或稀的稀飯都可以用來糊我的口,填飽我的肚子。正考父是這樣謙恭又節儉的人。我們魯國的大夫臧孫紇曾經這樣稱讚正考父:有良好行為以及完美道德的聖人,他本人就算沒有當到國君執政的大位,他的子孫也必定有才德出眾的達人。如今孔丘年少而這樣愛好禮,我想這個才德出眾的達人就是指他吧!我要是死後,你們就讓我的兒子去跟孔夫子學禮,禮能安定他們的身分,使他們在社會上得以立得住腳。”孟僖子的兒子,其中一個就是南宮适,聽從了父親的囑咐,來到孔子的身邊,向孔子學習周禮,並且拜孔子為師。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稱讚孟僖子是一個知道而且能夠彌補自己缺點的人,就是個君子人。詩經上也曾經說:君子是我們的好榜樣,讓我們學習並效法他們。孟僖子就是值得我們效法的。這件事也被司馬公記載到《史記》孔子世家一文中。
為什麼孟僖子以不知禮為恥?這要從南宮氏的始祖說起。
南宮氏的始祖為西周初年周文王手下有著名的“四友”之一。周文王四友,根據傳世的文獻記載,有閎夭、太公望、南宮括、散宜生四人。比如說在《尚書大傳》中說:“文王以閎夭、太公望、南宮括、散宜生為四友。”文王四友就是輔佐文王的四位大臣。當年,周文王被閃羑里後,南宮括曾與閎夭等人一起參與營救。
文王死後,這南宮适等四人又繼續輔佐周武王,伐紂滅商,為建立西周政權做出巨大貢獻。比如說《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四友”在滅商的事蹟。
在二月甲子日的黎明,周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與討伐商紂的軍隊共同舉行誓師。武王的軍隊與商紂的軍隊在牧野進行較量,紂的軍隊人數很多,但沒有願意去打仗,臨陣時就倒戈了。商紂王一看大勢已去,就登上鹿臺投火自焚了。
滅商戰役結束後,武王的弟弟叔振鐸護衛並擺開了插著太常旗的儀仗車,周公旦手持大斧,畢公手持小斧,待衛在武王兩旁。散宜生、太顛、閎夭都手持寶劍護衛著武王。進了城,武王.....命令南宮括散發鹿臺倉庫的錢財,發放鉅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南宮括、史佚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
《帝王世紀》也是這樣記載的:“命南宮适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民,命南宮伯達史逸,遷九鼎於洛邑。”
鹿臺,是商紂王所建的宮苑建築。巨橋,是商紂王的所屯積糧食的糧倉。九鼎,是象徵國家權力的寶器。將這麼重要的事讓南宮适去做,可見他在周王室中的地位。
周武王建立西周後,對有功之臣分封了諸侯,當時周王分封南宮适到南方營建城址,據說即為靠近楚國的曾國。
曾國是以隨州為中心,覆蓋今天湖北的隨州、棗陽、京山、襄陽、谷城以及河南南陽盆地以南的新野一帶。地勢有桐柏山和大洪山山,這之間自棗陽到隨州形成一條狹長通道,被稱作“隨棗走廊”,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軍事要衝之地。
南宮括又稱南宮子,有人說為姬姓,有人說為東方舊族,在沒有扶佐周文王時就生活在河北南部與山東交界處,如沈長雲說:宋人鄧名世所著《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二亦載:“南宮,其先有食邑南宮者,以邑為氏。唐冀州南宮縣即其地也。”“南宮之地與邢地相近,而邢在殷商時期曾為王都,因此南宮曾屬於商王畿之地。周初對於異姓分封之原則,一般均是以其原居地為主,承認該族歷代生息繁衍之地即為其封地。即《國語·魯語》所載:‘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南宮氏受封於商王畿之地,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南宮氏應為原屬殷商的東方舊族。”
南宮适本稱適,南宮是官名,或封號。在先秦時期,有東宮、西宮、南宮、北宮、中宮之稱,後來,人們將在南宮任職或封爵的人稱為南宮氏。
西周時期的南宮家族有內服外服之分。
內服的南宮氏,世為公卿,留於宗周,供王調遣,服務周室。有南宮毛、南宮盂、南宮柳、南宮囂等人。外服即為分封在曾國的南宮氏,如南宮适、曾侯犺(南宮貺)、曾侯諫後,傳至曾侯伯、曾侯、曾侯、曾侯乙與曾侯丙等,世封南國,經略邊疆、以蕃屏周,鎮守一方。
周康王姬姓,名釗,是周武王姬發之孫,周成王姬誦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當時南宮毛曾鑄了一個大鼎,這就是我們看今天看到的毛公鼎,還有一個叫南宮盂的也鑄銅鼎,而且是鑄了兩個,一個大盂鼎,一個叫小盂鼎。大盂鼎是記述周康王對盂的冊命和賞賜;小盂鼎則是記錄盂代王出征伐鬼方的戰役,小盂鼎銘文上說,盂代周康王出征攻打鬼方,戰鬥中共擒獲救, 鬼方酋長四人, 殺死敵人近四千名, 俘虜一萬四千餘人, 同時繳獲敵方戰軍一百多輛, 馬一百多匹, 牛、羊近四百頭。由斬獲敵軍的數字可以想見, 這次征伐非常激烈。這麼重要的戰役讓盂代王出征,可見盂的身份在周王室中十分的高。
周夷王是西周第九代國王,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叫南宮柳的人,鑄了一個叫南宮柳鼎,上面記載這麼一件事,說:“唯五月初吉甲寅,王在康廟,武公右南宮柳即立中廷,北向。王呼作冊尹冊命柳。”是說在一年的五月初甲寅日,王在大廟,武公在右,南宮柳立在中廷,王的作冊官對南宮柳促進會傳達王的冊命。
1979年,在陝西扶鳳縣出土了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年)的南宮乎鍾,上有銘文說:有“司土南宮乎, 先祖(或稱皇祖)南公、亞祖公仲、必父之家”等詞句,證明器主南宮乎為朝廷卿士, 其官職為司土。銘文中南宮乎所追述的先祖(或稱皇祖)南公, 應當就是第一代南公, 亦即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括。
前520年―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為篡奪王位發動了叛亂,史稱“周王子朝之亂”。當時居以南宮的為南宮囂,管理著傳世的國寶九鼎,“周王子朝之亂”平復後,據說“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國寶九鼎也隨之不見了。
研究先秦史的專家們說,南宮毛、南宮盂、南宮柳、南宮乎等都應是“文王四友”南宮括的後人。
西周初年,南宮氏有個後裔叫南宮修,跟隨著商朝遺臣箕子去了朝鮮,後來成為韓國的南宮氏的始祖。
2013年,在曾國的舊域隨州的曾國墓地出土曾侯與鍾,上面鑄有銘文,說“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公與曰:伯適上通,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毖淮夷,臨有江夏。周室之既卑……”。用現代的話大意為:南宮适得到周王的重用,輔佐文王和武王,參與伐紂之戰奪得了天下,於是,周王派遣南公到南方,營建城址,統治和警戒淮夷部族,監視這一帶的蠻夷方國。很明顯,南宮适是曾國的始封者,其職責是謹防淮夷集團和監視江夏一帶的蠻夷方國。
南宮氏開枝散葉,在中原宋國有後裔。
宋國有個叫南宮長萬,又稱南宮萬(?-前682年),是宋國的將軍,與魯國打仗時被俘,後來回到宋國後,有一次與宋愍公博棋,不想與宋愍公發生衝突,用棋盤擊打了愍公,後來逃到了陳國,被遣返回宋國後,把南宮萬處於醯刑“剁成肉醬”。
說完南宮氏先祖的功績與歷史,再談一下南宮子容。
南宮子容聽從了父親的話,就以孔子為師學習禮,子容很勤奮,又聰明,特別好思考,經常向孔子提出問題。
有一次,南宮适向孔子提問說:“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大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南宮适子容所說的“羿”,是傳說中有窮國的國君,這個人善於射箭,曾奪夏朝天子太康的王位,後被夏朝的大臣寒浞所殺。寒浞有一兒子名叫奡,力大無比,可以在陸地上推著船走,奡殺死了夏朝的天子相。相死的時候夫人已經懷孕,後來生了少康,少康長大後滅掉了奡,中興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南宮适所說兩件事,從技能上講都有各自的優點,但是沒有以“道德”為準繩,崇尚武力而不崇尚道德,羿雖然善射,奡雖然力量很大,但是“俱不得其死然”,就是說不得善終,不得好死。
而南宮适提問中的另外兩個人,一個是大禹,一個稷,禹和稷親自下地種田, 謙遜平易近人,積德崇道,受到百姓的愛戴,最後統治了天下。但後來卻統治了天下。孔子看到南宮适子容以“道德”發問,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因果關係,為此讚美南宮适是“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南宮适子容十分注重自己的修行,在為人處事方面謹言慎行,如履薄冰。孔子有一次看到他反覆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為也。”的詩句。時刻提醒自己要謹慎說話。作為一個君子一定要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國家有道,能積極的出來為國家服務,建言獻策也能夠讓國家採納;如果處於亂世,言行謹慎可以免禍。為此在《論語·公冶長》篇中記載說:“子謂南宮,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這件事也成為後來成語“三復白圭”的由來。
孔子認為南宮适子容崇尚王道, 為人處事謹慎,反對以武力服人,“世清不廢, 世濁不汙。”是一個值得信用的人。
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孟皮。孟皮去世後,孔子代行父母之命,就把孟皮的女兒嫁給了弟子南宮适子容。
南宮适子容的事蹟被記錄在《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家語》等書籍中。
由於南宮适子容的德才,被列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為歷代所推崇。西漢時,因南宮為南宮适的遷居地,高祖以南宮适的姓氏命名此名為南宮,這就是南宮地名的來歷。史書又記載:“孟僖子之子韜,封於南宮(今河北南宮),後世子孫遂以封地為姓,南宮氏後人在南宮立南宮堂,後又分化出南、宮二姓。”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皇帝追封南宮适為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龔丘侯,政和六年(1116)改封汝陽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稱“先賢南宮子”。
後人為了紀念南宮适,在南宮舊城建立南宮子祠,重修於明代嘉靖九年,為敬奉南宮子(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南宮适)之祠廟;亦稱“南宮子祠”。祠址位於南宮舊城育英門內,東大街路北,坐北朝南,東連府館,西靠邢公去思亭,北隔文昌街與定覺寺相望。祠前有廟門一楹,平面呈正方形,為四脊攢尖的亭式建築,簷下懸匾丹書“先賢南宮子祠”六字,門旁有“白圭之玷尚可磨,右曰:斯言之玷不可為。”對聯一幅。
閱讀更多 鑫鑫歷史沙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