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裡面的“六扇門”組織果真存在嗎?

隨著任嘉倫和譚松韻主演的電視劇《錦衣之下》熱播,“六扇門”這個神秘組織又回來了。

《錦衣之下》裡面的“六扇門”組織果真存在嗎?


《錦衣之下》裡面的“六扇門”組織果真存在嗎?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記載“六扇門”這一組織或部門,它應該是武俠小說家創造的一個組織或門派。

其實六扇門過去只是州縣衙門的俗稱。古代的州縣衙門正門都有三個門洞,進衙門要經過“大門、廳門、堂門”,每道門為兩扇,合計“六扇門”。

《錦衣之下》裡面的“六扇門”組織果真存在嗎?

我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級衙門南陽府


“六扇門”也不像有的文章所講的那麼高大上——三法司衙門的合稱,“六扇門”更多的是泛指州縣衙門裡面的差役

“六扇門”一詞出自“三關六扇門”,代指三班六房。"三班"是指衙役而言,包括皂班、壯班和快班,均為隸役;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房,均為書辦胥吏。

而“快班”負責緝捕工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捕快。早期,“捕快”分為“捕役”和“快手”,“捕役,捕拿盜匪之官役也”,“快手,動手擒賊之官役也”。後來因為兩者工作職能相近,就合二為一了。

我接觸的最早的文學作品中的“捕快”形象,是《三俠五義》中的"南俠"展昭,再後來就是溫瑞安的“四大名捕”。在書中和影視劇中,這些捕快威風凜凜,很是風光。其實他們的身份地位很低下,和錦衣衛相比是天地之差,和我們現在的警察也不可相提並論。

《錦衣之下》裡面的“六扇門”組織果真存在嗎?


捕快屬於“賤民”階層,和倡優奴僕在階級歸屬上並沒有什麼區別。而且在中國古代,自有“捕快”這一職業起,他的身份地位就沒改變過。從秦漢到明朝,是以身份定良賤,捕快的身份是“賤民”。到了清朝,則以職業分良賤,捕快的職業又屬於“賤業”,從事賤業的人就被列入賤籍。

在清朝像“捕快”這樣的隸卒“賤民”到沒有什麼人身自由限制,最大的不利之處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即便是改賤為良,不再幹“捕快”了,他的子孫也不能參加科舉,必須過了三代以後,他的後代才準應試。

捕快的薪水很低甚至沒有,“每年多不過十二兩,或七兩二錢,每日不過三兩分,僅供夫婦一餐之用”。

《錦衣之下》裡面的“六扇門”組織果真存在嗎?


捕快的身份低下,薪水又低,那麼有沒有人願意幹呢?

捕快在過去竟然是熱門職業,捕快的職位是要排隊花錢來買的,買不到名額的,就來做幫役甚至是白役。有些大縣,幫役和白役就有幾百人。

這主要是因為捕快背靠官府,行使的是官府公權力。過去捕快的職責是“勾提犯人”,“專以備盜”,“緝捕盜賊”以及下鄉催徵賦稅,他們不僅是維護地方社會治安的主要力量,也間接參與了基層的管理控制,一般人都對捕快很畏懼,稱之為捕快老爺或捕翁。

捕快雖正常收入很低,但在辦差過程中會撈取很多好處和常例。常例的名目有供食錢酒飯錢、見面錢、跑腿錢、送飯錢等等,這些都是約定俗成的“陋規”,也是官府默許的。

《錦衣之下》裡面的“六扇門”組織果真存在嗎?


上不了檯面的貪贓受賄活動,也是形式多樣。敲詐勒索,盤剝百姓,更是他們常乾的事,比如用“賊開花”來敲詐沒權但富有的大戶。

在文學作品中,還是《水滸傳》中刻畫的“捕快”比較真實,比如抓住劉唐,要敲晁蓋竹槓的鄆城縣步兵都頭雷橫,收取賄賂,要在野豬林結果林沖的薛霸和董超。

正是由於這些非正常收入的吸引,那些潑皮無賴才趨之若鶩,紛紛投身於捕快這一行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