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眾所周知,印巴海軍經歷了兩次戰爭的較量,尤其是1971年的印巴戰爭。由於1971年戰爭非常激烈,雙方海軍都曾經有誇大其實的聲明,最終雙方損失如下,印度海軍損失194人,損失護衛艦"庫克裡"號以及1架飛機;空軍損失各種飛機40餘架;認為巴方損失作戰艦艇20餘艘以及飛機86架。巴基斯坦海軍損失3313人-被俘1413人,損失1艘驅逐艦Khyber "海拜爾"號與潛艇"卡齊"號、掃雷艦Muhafiz "穆哈菲茲"號,3艘"城鎮"級巡邏艇,7艘炮艇;除了戰鬥艦艇損失外,巴方還被俘獲了31艘船艇(小艇10艘)。空軍損失飛機40架,認為印方損失艦艇6艘以及飛機140餘架。

戰爭被雙方帶來很多啟迪,首先是缺乏專門的海軍航空兵。空中作戰支援海軍應該是各自空軍的專利這一概念被證明在實戰中不可行,因而戰爭後兩國海軍航空兵都獲得了優先發展權,巴方從法國採購了"大西洋"巡邏機以及P-3C"獵戶座",印方則從蘇聯得到了伊爾-38"五月"與圖-142"熊"。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巴基斯坦海軍大西洋巡邏機


第二個啟示是潛艇的關鍵作用,不管是巡邏還是反水面艦艇作戰。雙方都深刻認識到潛艇與水面艦艇不同,她們既是難以捉摸又是極具破壞效果。戰爭經驗表明,沒有任何1艘潛艇因為反潛作戰而遭到損失,即便是沉沒的"卡齊"號潛艇也並不是印方護衛艦"拉吉普特"號直接採取的反潛行動成果。印度隨後又追加訂購4艘F級,巴方則採購了1艘"桂樹神"級和2艘更大的"阿戈斯塔"級。

第三個啟示是遠程反艦導彈的優勢超過了傳統的炮火,這就大大增強了甚至是小型和中型海軍力量的海上抑制能力,併為他們提供了對抗敵人水面行動的可靠威懾。交戰雙方按照自己方式來理解這種啟示。印度走在了前面,反艦導彈裝備了其水面艦艇;而巴方則選擇了空射反艦導彈,用"大西洋"、"海王"等做為發射平臺,直到80年代,才從我國引進了導彈艇;而"基林"級驅逐艦也開始裝備了"魚叉"反艦導彈。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印度圖-142M巡邏機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勝利使得印度對於海軍的認識徹底發生了變化。當年底,部分陸軍將領覺得"海軍出奇制勝的壯舉令人膛目結舌,她在一夜之間消除了人們對於是否值得花錢建設海軍的懷疑。它證明了海軍並非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只是一件裝飾品"。至此,海軍建設在印度三軍建設中被正式列為發展重點。

以70年代初印度國防開支額不變價格計算,1979-1980年度只比1972-1973年度增加8.4%,然而海軍預算卻增長了24.3%。整個70年代是印度海軍從近海海軍向遠洋海軍過度的時期。印度海軍主要採取瞭如下措施:建立了以國產護衛艦為主的艦隊;重視發展海軍航空兵與潛艇部隊;系統加強海軍基地現代化建設以及成立海岸警衛隊。到了70年代末,印度海軍已經擁有1艘航空母艦、8艘潛艇、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28艘護衛艦、16艘導彈艇、13艘巡邏艇、8艘掃雷艦、7艘登陸艦艇和4艘輔助艦船等。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印度海軍維拉特號航空母艦


整個80年代,印度軍事戰略重點從次大陸轉向印度洋,軍費分配上也優先照顧海軍。這一時期,海軍多數裝備來源於蘇聯,先後獲得了8艘潛艇(K級,1986年3月-1991年3月服役)、5艘驅逐艦(卡辛級,1980年5月-1987年12月服役)、13艘小型護衛艦、18艘掃雷艦,同時印海軍從英國購買了1艘航空母艦(1986年5月以5000萬英鎊從英國購得"競技神"號,於1987年5月20日正式服役,命名為"維拉特"號),從德國購買了2艘潛艇(209型,首艦1986年9月服役)等。海軍預算達到防禦預算的12.5%,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0.6%。

這期間海軍實力變化如下

1980年:1艘航空母艦、8艘潛艇、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另一艘訂購中)、26艘護衛艦、3艘小型護衛艦、16艘導彈艇、10艘掃雷艦艇、10艘登陸艦艇、5艘輔助艦船

1990年:2艘航空母艦、1艘核潛艇(租借)、18艘潛艇、5艘驅逐艦、20艘護衛艦、8艘小型護衛艦、3艘巡邏艇、12艘導彈艇、22艘掃雷艦艇、17艘登陸艦艇和7艘輔助艦船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卡辛級驅逐艦


戰爭使已經從英國勢力脫離出來的印度更嚴重依賴蘇聯,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作者與地區學者慢慢將其描述為一個地區霸權力量,印方對海軍戰略更注重遠洋化。1988年1月,印度從蘇聯租借到了1艘C級核潛艇"查克拉"號(原裝備的SS-N-7導彈被拆除,只能發射常規魚雷),成為印度洋地區第一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引起了周邊國家的不安。不過按照印度方面的說法,某些周邊國家過於敏感,誇大了印度的所謂威脅。因為"任何想控制印度洋的海軍都必須要有一個可靠的特遣部隊,該部隊至少要有2艘大型攻擊航母,能夠搭載先進的飛機,完成攻擊、反潛和海上巡邏任務,還要有大型水面艦艇,如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一個至少1個旅的兩棲部隊,並有適當的保障能力,只有美國能夠有這種類型的特遣部隊。而印度海軍只有1艘輕型航母,搭載一打亞音速的'海鷂'飛機,加少量改進的'卡辛'級驅逐艦和'克里瓦克'級護衛艦,絕對形成不了一個能夠'控制'印度洋或者還能對澳大利亞施加威脅的兵力"。

印方認為雖然10年中海軍力量有了發展,但僅僅是維持地區的基本兵力,實際作戰能力被誇大很多,並與周邊的我國和澳大利亞海軍實力做了相關對比,認為自己除了擁有航空母艦外,在核潛艇、常規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艇和輔助艦船數量上搜不如我國海軍。

印方認為,對她的不公正威脅論源於冷戰背景,尤其是租借核潛艇以及計劃中採購3艘同類潛艇有關。不過,印方認為冷戰一結束批評馬上就沒有了,而自從1991年1月印度在3年租借期滿後將核潛艇還給蘇聯後,批評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查克拉號核潛艇


而巴基斯坦方面,1971年的戰爭由於東巴的喪失,影響了她的整體防務思想,更影響了她的海軍思想。海軍司令部從卡拉奇遷到了伊斯蘭堡,由於沒有了保衛東巴基斯坦和兩翼綿長的海上交通線的負擔,海軍戰略自然就集中在了阿拉伯海和波斯灣。而海軍力量的重建則排到了議事日程。隨著東巴的失去,進一步加強了早期的大陸國家說法,特別是阿富汗問題;要知道巴方在阿拉伯海佔據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地緣政治學位置:其馬卡蘭海岸控制著阿曼灣,進而可以控制霍爾木茲海峽。所以,海軍發展始終受到有識之士與外來力量的關注。

首先是加強海軍航空兵。鑑於自身海軍航空兵的薄弱,巴方先後考慮過"大西洋"、"搜索者"、"貿易風"和"海王星",但由於資金等問題的困擾,到了1975年終於採購了3架"大西洋"反潛飛機。此外,1977年引進了8架法國雲雀III直升機,加強了偵察能力。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巴基斯坦海軍P-3C巡邏機


再次是重建水面艦艇部隊。1981年,巴方從英國獲得了1艘導彈驅逐艦"倫敦"號,隨後更名為"巴伯爾"號,並且在1984年進行了改裝以搭載可以攜帶"飛魚"空艦導彈的"海王"直升機(巴方在1975年從英國得到了6架該型直升機),而原來的"巴伯爾"號則被更名為"勝利者"號。在1977-1983年,巴方一共得到了美國轉讓的8艘"基林"級驅逐艦,儘管這些艦比較老,但使用狀況較好且裝備遠遠優於之前的英國艦艇。

當然潛艇部隊也有所實力增強,在1975年從法國引入了1艘"桂樹神"級潛艇。而且在這一時期還從法國獲得了"飛魚"空艦導彈。

之後,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在美國心目中儼然成為了前線國家。為了有效對抗蘇聯在南亞的侵入,美方也大大增強了對與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平均每年軍援300多萬美元。同時,巴方還得到了同為伊斯蘭國家的沙特阿拉伯的支援,金額有10多億美金。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巴基斯坦海軍海王直升機


整個80年代,巴基斯坦海軍由於阿富汗危機的存在,獲得了許多先進裝備,例如"魚叉"艦艦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飛魚"MM38艦艦導彈,還從美國租借到了4艘"布魯克"級和4艘"加西亞"級護衛艦,而且美方還同意可以出售3架P-3C"獵戶座"反潛飛機(預計1991年就可交付)。這一時期,巴方還在1988年從英國購買了2艘"利安德"級護衛艦,從我國獲得了2艘大型巡邏艇、8艘導彈艇與1艘補給艦(2.1萬噸),1982年開始陸續從荷蘭得到7架福克F27巡邏和運輸機。這一時期巴基斯坦海軍實力變化如下

1980年:6艘潛艇、4艘小型潛艇、1艘訓練巡洋艦、8艘驅逐艦、4艘大型巡邏艇、4艘魚雷艇、13艘炮艇、6艘掃雷艦艇、1艘補給艦

1990年:6艘潛艇、3艘小型潛艇、1艘訓練巡洋艦、6艘驅逐艦、10艘護衛艦、4艘大型巡邏艇、8艘導彈艇、4艘魚雷艇、13艘炮艇、3艘掃雷艦艇、2艘補給艦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巴基斯坦海軍巴德爾號護衛艦,原英國21型

當冷戰結束後,美方的熱情一下子降溫,原先特許的3架P-3C"獵戶座"飛機由於國會壓力而停止轉讓(直到1997年才交付),立刻召回了原先租借的8艘護衛艦,為了填補缺口,巴方不得不又從英國採購了6艘21型護衛艦作為替換,而另一突出的問題是驅逐艦過於老化,也需要替換。潛艇實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巴方從法國得到了3艘"阿戈斯塔"級潛艇。

總體而言,80年代雙方關係呈現出緊張與緩和,對抗與對話交織、時緊時鬆的局面,一方面在拉-甘地上臺後兩國關係有所改善。1985年11月,巴基斯坦總統齊亞-哈克(Muhammad Zia-ul-Haq,1924年8月12日出生,1988年8月17日去世,在位期間1978年9月16日-1988年8月17日)訪印,之後印度總理拉-甘地計劃也在1986年上半年回訪印度。不料之後兩國又在邊界地區以及錫亞琴冰川地區發生衝突。之後巴基斯坦新總理貝-巴託在1988年11月上臺,印度總理也終於在12月29日訪問巴基斯坦,填補了28年來的空白。

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遠程反艦導彈,印巴海軍80年代發展對抗方向

巴基斯坦海軍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