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的開始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釋義】

當人們都知道美怎樣才算是美,這就有了醜了;當人們都知道怎樣才算是善,這就有了不善(惡)了。所以,有無相互對立而生,難易相互對立而成,長短相互對立而體現,高下相互對立而存在,音聲相互對立而協調,前後相互對立而出現。所以,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處事,用“不言”去教導,任憑萬物生長變化而不去幹涉,孕育了萬物卻不佔為己有,滋養了萬物卻不自恃功高,成就了萬物卻不居功。由於不居功,所以它的功績永不褪去。

【延伸】

這裡的重點是強調了聖人做事的原則和方法,進一步說是做事應持有的心境——“無為”和“不言”。這種思想的產生來自於兩點:

一,是對生活中現象和認知的體察。

形成了共同認可的“美”,就有了“醜”。形成了共同認可的“善”,就有了“惡”。所有其它的存在皆是在相互對立中存在和轉化的,不可能永守一面,所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等現象都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即所有的一切都是動態轉化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所謂的“名”,從“道“的角度看來,“名,可名,非常名”,這些概念和名稱都不是可以長久存在的,不是真正的道,不可一味的視之不變。

二,是對天地之德的效法。

天地是如何體現或發揮自己的作用呢?那就是“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生養,成就了萬物卻不想幹預、佔有萬物,而是慢慢褪去自己的身形,讓萬物自然而然的發展。作為領導者榜樣的聖人就應如此效法(天地這種最玄妙深遠的德行就是“玄德”),內化為自己的“德行”。只有這樣才可以永遠體現自己的存在和影響。

“無為,不言”不是不去做,不去說。“道”的這種德行是隱的、含藏不漏的,不是不去做,而是怎麼做,做什麼的問題,這與大多數人的做法是相反的。大多數人很多時候都是想顯露自己。比如在朋友相處中,即便是好朋友也應該注意說話、做事的方式和時機,不要一味的去用自己的“智”,去照耀揭示出朋友的短,這種自以為是、自認真誠、對人好心的“智”就是刺眼的,傷人的,即便自己不是故意的。好心有時未必能起到好作用,要看時機、場合,這就是“光而不耀”的含義,要如月光般,光亮而不刺眼,光亮是需要的,但關鍵在“刺眼”與否二字的拿捏上。同樣,有的人經常在各種場合說自己多麼聰明:看同樣的一本書理解的比別人快,自己的經歷多麼成熟輝煌,自己的處事方式多麼老辣精深等等。言外之意如何?自然是別人休想比的過我,我比你們強。這樣的公開宣講,表面看來大家一平如水,其實所有人心裡都是翻江倒海,問號連連。這樣做的結果適得其反,只能是把自己一貶再貶。作為領導,尤其要注意這點,而這正應了《道德經》中的另一句話“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善惡”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