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故事:花開無聲 繽紛滿園

作者:吳媛貞(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檢察官助理)

檢察故事:花開無聲 繽紛滿園

刊登於《中國檢察官》2020.1(總第331期)


1

還記得剛到鼓樓區人民檢察院工作不久,我被安排到公訴部門專門輔助辦理未成年人案件。可是未成年人案件和一般的公訴案件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還要專人辦理?對於這些問題,坦白地說,剛開始我並沒有太深入的理解,在此之前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未檢”。當時作為檢察新兵的我只有一個帥氣的想法,那就是早日成為一名公訴人,代表國家指控犯罪!直到有一天,這個想法發生了一些變化。

那天我在辦公室整理著一摞又一摞已辦結案件的卷宗,無意間發現一疊紙質材料,看起來似乎不太像案件材料,有的用信封裝著,有的就只是一兩張信紙整齊地摺疊著,上面的字體顯得十分稚嫩。我粗略地翻了一下,發現這些信的開頭幾乎都寫著“尊敬的檢察官阿姨,您好!”這位檢察官阿姨就是我院雲玲工作室的負責人、從事未檢工作十餘年的吳雲玲檢察官,她在旁邊告訴我,“這些都是我曾經辦過的案子裡那些涉罪未成年人寫的悔過書和感謝信,有些信封裡還裝著他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我當時就吃了一驚,犯罪嫌疑人怎麼還會感謝檢察官呢?吳雲玲檢察官從材料中抽出了一張“廈門理工學院錄取通知書”的複印件接著說,“這個孩子曾經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案發時17週歲,按照法律規定,符合起訴條件,可是經過我們的社會調査發現,他在學校是班幹部,本性並不壞,悔罪態度也很好,之所以犯罪,還是因為法律意識淡薄,而且當時他馬上就面臨高考。經過全面的考量,我們對他作出了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考察幫教期間,還聯合了心理諮詢師和司法社工,對他開展個性化幫教,後來這個孩子不僅順利考上大學,還被評為優秀學生幹部。我和你說這些是想吿訴你,對未成年人案件不能一訴了之,除了案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教育、感化和挽救。”這番話,彷彿撥開了我心裡的迷霧,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未檢檢察官所擔負的特殊使命。

2

2018年4月的一天,我們收到了一個重磅消息,我省檢察機關將建設一個全省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展示平臺,其目的就是讓社會各界更加深入直觀地瞭解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從而推動全社會一起探索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而這個平臺就要建在我們院。我想,這對每一個未檢人來說,都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未檢即將有一個大本營了!五一節前夕,我接到一個重要的任務,負責未檢平臺的文案撰寫和講解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在假期結束前就完成文案。還記得五一放假第一天,回家的動車晚點7個小時,動車站休息區擠滿了人,我就在牆邊盤腿一坐,拿岀電腦完成了平臺文案的初稿。然而,這僅是一個小小的開端,偌大一個平臺,要怎樣才能既全面又有重點地展示全省的未檢工作呢?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假期結束,院裡立即成立了未檢平臺建設工作小組,省院領導多次帶隊到我院指導工作,正當我們猶豫著要怎樣佈局的時候,時任省院公訴二處處長、未檢辦主任董斌建議,應當根據近年來逐步形成的“保護性辦案、社會化幫教、修復性救助、多元化普法”四位一體的福建未檢模式進行展示。是啊,這不就是未檢工作的高度概括嗎?我茅塞頓開,立即對文案進行了調整。省、市院隨即分別指派專人指導文案撰寫和審核。歷經兩千多張資料照片的篩選、一百多個視頻的審査、二十多次文案的修改和打磨,這期間大到框架的調整、案例的選取、數據的統計,小到每一張圖片的虛化處理、每一個詞語的準確運用,我們每個人都傾注了全部的心血,終於,在6月初完成了近3萬字的文案。文案算是初步定下來了,隨之要跟進的是施工建設。6月10日,我院檢察長召集辦公室、未檢辦、行裝科、信息辦負責人以及平臺建設設計人員組成三個小組,從文案調整、設計優化、施工建設三個方面分工協作,全力推進,並實行倒排工期、一天一彙報機制。施工現場滿是木屑和灰塵,可是總能看到工作小組的領導同志在現場監督指揮,就這樣,作為小組成員的我們都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號——“包工頭”。歷時3個月的策劃和建設,平臺最終於2018年7月下旬完成。在實體平臺的基礎上,鼓樓區人民檢察院還自主研發了集辦案、幫教、警示、諮詢等功能於一體的“雲玲工作室互聯網雲平臺”,借力智慧手段,切實提升未檢工作的即時性、高效性、互動性。

3

2019年1月,福州市第十一中學初一年級的一群學生走進我院參觀學習,我帶著學生們來到全省未檢平臺,和他們講著中學生常見的犯罪類型,以及如何預防犯罪、怎樣自我保護等,他們認真地聽著,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知識點。當我在“多元化普法”版塊講到,“我們平時還經常走進校園,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時,一個學生興奮地叫起來,用手指著電視裡的一張圖片喊著,“姐姐,我想起來了,之前給我們上課的就是你耶.你什麼時候再到我們學校講課呀?”另一個孩子接著喊道:“姐姐,我是二班的,你也要去我們班……”看著他們純真的笑臉,我和他們約定了時間,答應他們一定去。那一刻,我的心滿滿的,被孩子們需要,我想這是作為未檢人最獨特的幸福吧!

8月,炎熱的夏季裡,臨時有《福州日報》的記者聯繫我們說有一群小記者暑期想到我院實踐學習。當看到這些孩子時,我就愣住了,主動報名的孩子中最小的只有小學二年級!我頓時不知道該從何講起,擔心自己講的內容孩子們難以接受。於是我就先摸了個底,問大家:“你們知道檢察官是做什麼的嗎?”果然,不出所料,小記者們一臉茫然。我靈機一動,想起了平臺裡的動畫片,可以先通過動畫片讓他們瞭解什麼是“未檢”,然後再循序漸進介紹相關內容!於是我給他們播放了一部生動介紹未檢工作職責的動畫片,現場一片歡聲笑語,小記者們大概明白了未檢工作是什麼。接著我又播放了另一部溫情版宣傳片《萌娃對話檢察官》,當他們知道檢察官們為了幫助其他犯錯或受到傷害的小孩而沒有太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時,當他們瞭解檢察官們在見了太多壞人看到太多壞事仍然將“努力把壞人變成好人”當做自己的信念時,當他們看到檢察官們身著制服在法庭上威嚴地說出那句“我以國家公訴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訴”時,小記者們的神情慢慢變得嚴肅起來,好像在思考著什麼,現場變得格外安靜。這時,有個男孩子抬起頭,一臉認真地問我:“姐姐,長大以後,要怎樣才可以成為一名檢察官啊?” “你想當檢察官嗎?” “想!”小男孩斬釘截鐵地回答道,透過他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我彷彿看到了一片田野,那裡不僅種下了法治的種子,也種下了燦爛的夢想。

我慶幸自己能夠全程參與平臺的建設,讓我在更高的平臺、以更廣的視野去讀懂“教育、感化、挽救”這三個詞的深刻內涵,未檢人不僅是國家公訴人,更是未成年人的守護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社會都要了解少年兒童、尊重少年兒童、關心少年兒童、服務少年兒童,為少年兒童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那麼,作為一名未檢人,這就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即便花開無聲,也能吐露芬芳,繽紛滿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