瞠目結舌:“高大上”研報與翻車

——所以,還有可以完全相信的信息嗎?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曾經的)我一樣,聽到“研報”總會覺得是個很“高大上”的東西。


腦海中一群幹練的金融精英,對著滿屏的數據、K線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大腦CPU全速運轉,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輸出獨到的見解,偶爾推一推眼鏡,鏡片上一閃而過自帶BGM的智慧光芒。


但其實吧,財報遠沒那麼“高大上”,數據確實有些參考意義,能幫助你更好了解目標公司、目標行業,但分析師的意見我勸你不用當真。


不信?不信你看下去——


一、保千里與11次“強烈推薦”

保千里於2015年借殼上市(前身是中達股份),產業涉及塑料、人工智能、安防、參股保險等方面。上市之後經歷瞭如下過程:


2016年末由於信息披露問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017年7月保千里停牌;

2017年12月保千里復牌,開啟了28個跌停。


故事發展到這裡也就是常見的經營不佳公司的沒落之路,但奇幻就奇幻在——


哪怕保千里被調查、被停牌後,民生證券仍出了11份研報表示對保千里“強烈推薦”,這份深沉的愛也真的是讓人看不懂。

瞠目結舌:“高大上”研報與翻車

瞠目結舌:“高大上”研報與翻車


瞠目結舌:“高大上”研報與翻車

所以如果普通小散聽信研報堅定買入,那等待ta的就是保千里創紀錄的28個跌停——


瞠目結舌:“高大上”研報與翻車

如果硬要為民生證券辯解——“基於數據得出的結論就是主觀的啊,萬一人家就是堅定看好呢”?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證監會不信——


2018年7月,證監會北京監管局對民生證券的11連吹出具了警示函。


瞠目結舌:“高大上”研報與翻車

整個事件對民生證券而言以被處罰被扣分結束,對整個證券研究行業而言則是信用的喪失、被人看笑話。


但最慘的還是那些信了研報的小散吧,以為“高大上”的研報,沒想到竟能這樣魔幻。


我這邊對看研報的幾點建議吧:

1.關注調整評級的報告

尤其把評級往下調的,比如從“強烈推薦”變為“推薦”,一定要好好看看是啥原因。


2.關注和市場不一樣的聲音

當市場都一邊倒地看好某公司、某行業時,若研報裡有“我們和市場預期不一樣的觀點是……”就尤其要引起注意看看是否有道理了。


敢於逆市場發聲的清流值得被細細推敲下。


3.摘掉美顏濾鏡

永遠記得告訴自己,看到的內容是加了美顏濾鏡的,想象一下摘掉濾鏡的現實情況會怎樣。(不知道啥感受的打開美顏來一張再打開手機前置攝像頭來一張就明白了。)


二、金山辦公與“比率極低”

金山辦公(知道“WPS”吧?)自19年11月在科創板上市以來表現一直都挺亮眼,近期又由於趕上疫情“雲辦公”的風口。


各大研報根據近期WPS下載量激增紛紛作出預測,預計未來這些新的活躍用戶轉為付費用戶後又能拉高一波營收,總之未來一片大好。


然而金山辦公3月初發布了《關於金山文檔月度活躍用戶數的風險提示公告》,表示“活躍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的比率極低”。


瞠目結舌:“高大上”研報與翻車

好一記響亮的耳光。


三、華創證券與假高管


另一個和研報無關,但也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這樣弄虛作假也行”的就是2月末華創證券假高管事件。


長話短說就是華創證券舉行投資者電話會議,請來某公司“陳總”發言。

陳總慷慨激昂、指點江山、公司未來形勢一片大好,但隨即被該公司“馬總”直接打臉——“到底是哪裡來的陳總?遙望(該公司)中層以上就沒有姓陳的!”


感興趣的可以去主頁翻下“從華創證券假陳總被打臉說開去”。


跟蹤了下後續,證監會對華創證券出局了警示函,對涉事分析師潘某禁止其3年內再擔任證券期貨投資諮詢相關職務。


一些感悟吧:


以往我們苦於沒有信息,現在我們苦於信息太多而不會有效甄別。

所以當面臨任何真金白銀往外掏錢的時候,別偷懶,去花時間做調研——


不要迷信“權威”,各行各業“權威翻車”的事件還少嗎?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前,整個華爾街的精英們不都紛紛看好次級貸款呢。

再不濟看看前文我給你舉的例子。


不要聽信一家之詞,要尋求多方數據交叉驗證。

儘量去觸及第一手資料,比如公司財報,而非經過別人主觀消化再餵給你的二手信息,比如研報、大v的觀點。


(就像保千里,它財報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大額的預付款、一些非理性擴張其實已經能看出點端倪了)


數據找不到?找到了看不來?

那就慢慢摸索慢慢學啊,萬事開頭難。當你慢慢建立了體系,搭好了框架,後續每一步知識點的增加都能更好、更有效地和其他知識點相聯通。


日拱一卒,終有一天你的知識網會變成你的安全網,兜住你不會讓你跌下山崖。


永遠等人餵飯那栽跟頭的那天也別太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