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找到“真問題”,就成功了一半

提問是一個被低估的能力。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提問中,小至對生活、對工作的困惑,大至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生命思考。

2020年,這是楊瀾進入媒體行業的第31個年頭。她做了上千次的深度訪談,數萬次的提問,不斷地思考如何有效地提問。每一次專訪前,她都要閱讀十萬到二十萬字的資料。由此,我們看到她一問一世界,一次次打開了政商學娛等各行翹楚內心的幽深大門。

最近楊瀾再次提筆,撰寫新書《提問》。對一個提問高手進行“提問”,對島君而言,這是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看一看楊瀾的答案,有關如何提問、如何平衡理想和商業、如何找到自己,相信此文對你會有啟發。


口 述:楊瀾 資深媒體人、作家、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

採 訪:曹雨欣 來 源:正和島

楊瀾:找到“真問題”,就成功了一半

面對疫情,傳媒人該如何做?

正和島:疫情對您的工作有哪些影響?這段疫情期間,您在忙什麼?


楊瀾:疫情對我工作的影響,就是之前很多安排的線下活動不得不取消,紛紛轉到線上。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我們做了若干次公益直播課。


1月底,我在“天下女人研習社”新媒體平臺,就為女性如何做好自己與家人,特別是孩子的心理防護,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進行了三次對談,告訴大家如何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疫情和災難,如何向孩子解釋這樣的事情等等。三次對談前後累計2000餘萬次的點擊量。


2月份,我在美國採訪了被譽為“病毒獵手”的利普金教授。我得到了兩個重要的信息:

第一, 從基因排序的角度,他否定了這種病毒有可能是人工製造或者編輯的謠言。


第二, 他呼籲未來全世界的科學家和醫療工作者有一個更加緊密配合的應急機制,預警和共同面對疫情。


這個專訪也在網絡廣為傳播,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在這些突發事件爆發的時候,作為傳媒人,傳播正確的信息、科學的理念,保持理性和清醒的思考,以及有溫度的人文關切,我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和島:西方媒體報道對中國有較多的偏見。您有豐富的媒體閱歷,希望您能分享一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中國國際形象的經驗?


楊瀾: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真實,這是信任的基礎。虛假和過度包裝的內容反而容易被打臉,以後就沒人聽你的了。


其次是講故事而不是說道理,人的大腦對故事的記憶遠遠強於對說教的記憶。


再次,對國外的公眾而言,多講普通中國人的故事。從人性的角度講故事,更有帶入感和情感共鳴。

提問了上萬個問題,談談我的心得


正和島:做訪談節目的人是以提問為生。您為什麼寫這本書?


楊瀾:我們製作了22年《楊瀾訪談錄》,採訪了上千位各界領軍人物,提了數萬個問題。這其中有很多的經驗和心得是值得總結的,加上新聞學專著的一些研究和國內外同行的經典案例,我就寫成了《提問》這本書。相對《一問一世界》這本偏重於經歷和故事的書,《提問》更具有學術性。

我希望能把提問之術、提問之道、提問之樂都展現給大家。


提問是一種認知和溝通的語言方法論,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相處,與我們自己相處,與別人相處的一種方式。


提問也是我們認知這個世界和我們進行思考的一種外化。在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熟悉程度、信任關係,不同的話題,不同的時間點,我們提問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提問方式。

正和島:您曾說希望用一個問題打開一個世界。當您從採訪者成為被採訪者,更希望自己一次次被打開的是什麼世界?


楊瀾:我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的提問,我希望是被一個個問題打開的世界。


從一個採訪者變成被採訪者,其實都是溝通的一個部分,只不過站的位置和角度不同。


我也希望一次一次能夠打開未知的世界。比如2015年年底開始,我帶領團隊製作兩季《探尋人工智能》紀錄片。當時人工智能對於我來說是個未知的領域,我用一種學習的姿態,把重要的信息分享給我的觀眾。


每一次採訪都像冒險一樣

正和島:您幾十年如一日提問、主持,有厭煩的時刻嗎?


楊瀾:幾十年如一日的提問,我沒有任何厭煩的時刻,因為我每一次都像冒險一樣,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有新的發現。


提問不僅成為我的職業,也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是思考習慣。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我就說:我問故我在,我會一直問下去,問無止境。


我採訪一個人需要閱讀十萬字到二十萬字,採訪了這麼多人積累下來,也差不多有一億六七千萬字的閱讀量,相當於一千到兩千本書。雖然看一本書不一定就能產生一個好的問題,但它可以避免一個無效的、不著邊際的問題。

正和島:您採訪過若干人,見證了他們的成長、發展,還有逝去。希望您能分享1-2個印象深刻的故事。


楊瀾:我分享一下采訪科比的故事吧。我曾經在2008年的時候採訪科比,我記得在採訪過程中,他展現了非常高的情商。當時姚明曾經說,如果他帶領的中國隊能夠打敗科比帶領的美國隊,那他就決定可以退役了。


因為這將是一個輝煌的戰績。當我用這個問題來問科比的時候,他顯示出了比較高的情商。


他說:“我相信我們誰都不希望姚明退役,我反正不希望,我相信你們也不希望。”

說完他就嘿嘿嘿壞笑起來。我覺得像對這樣問題的回答能夠展現出他的一種常理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我問他“如果有一種風格叫做科比風格,你會如何描述它?”科比說他在籃球場上是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可以肆意地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後來他參與制作、根據他的故事改編的動畫短片獲得了奧斯卡獎。這也再次證明了他的創造力是非凡的。


科比的英年早逝確實非常不幸,也非常讓人扼腕。

正和島:您有沒有想採訪但沒有約到的人?最近想提問哪些人?


楊瀾:想採訪但沒約上的人有很多。


其實我一直特別想採訪南非前總統曼德拉,

後來得到他去世的消息也是非常惋惜。還有科學家霍金,實際上我們已經和他的辦公室獲得了聯繫,他也願意接受採訪,但是當時由於他正在歐洲的一次旅行中,希望能夠推後半年,沒想到在半年之後他就去世了。


類似這樣的惋惜和錯過,可能也是作為一個採訪者,必然經歷的部分。

正和島:您作為被訪談對象時,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什麼?


楊瀾:“你是怎麼平衡事業和家庭的?”這是我接受採訪時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這問題沒什麼不妥,只是為什麼很少有記者問男性這個問題?男人們就不需要平衡事業和家庭嗎?所以我也會向男性採訪對象提這個問題。


男性和女性都要共擔責任,才能找到平衡。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做這麼多事情?那我要反問:為什麼不呢?往往突破思維的侷限就是在打破那個“玻璃天花板”。

楊瀾:找到“真問題”,就成功了一半

2004年採訪馬雲,相信他能打造中國最偉大的企業


正和島:您的身份比較多元,對做媒體人和創業者/企業家的兩種角色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楊瀾:作為媒體人,特別是作為一個採訪的主持人,工作是比較單純的。當我能夠沉浸在對一個人物的研究過程中,而且能夠順暢地,甚至意外或驚喜地完成一次採訪的時候,那種獲得感和滿足感是非常單純的。


但是做企業的運營卻是相當複雜的,涉及到人員的管理、市場的前瞻性、市場的競爭等等,相對來說比較繁雜,甚至有的時候是相當瑣碎的一些事情。


我覺得我這個人骨子裡是一個文化人,但是在這個時代能夠把一個文化企業經營好,也是很有挑戰性,很有滿足感的事情。我覺得我正在適應,而且從中得到很多的樂趣。

正和島:做企業的過程中,您也有過不太順利的經歷。在做商業和做文化、理想和現實之間需要一個平衡,您如何做的?


楊瀾:在這個時代,我們有機會通過商業的方式來做文化,也就需要不斷在商業和文化、理想和現實之間獲得一種動態的平衡。


當一個人不拘泥於一時一地的得失,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並且始終不忘初心去創造價值,讓更多的人因為自己做的事情而受益的話。那我覺得這個過程是完全可以平衡的。

正和島:2004年您採訪馬雲,他當時就說阿里未來一定會成為中國最偉大的企業。您當時信嗎?對於這些個性十足、甚至異想天開,後來成功或失敗的企業家,您怎麼看?


楊瀾:當時我沒有不信馬雲的話,我覺得有這個雄心壯志是非常好的,而且在互聯網時代是有可能成為一個最偉大的企業。


不過我想說的是,企業的更迭在技術革命的時代變得越來越快,過去一個企業可以立於鰲頭幾十年不倒,但是現在也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吧。


所以我想,要成就一個偉大的企業,就是讓這個企業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在這個方面,馬雲做得可圈可點。

正和島:我看您在採訪英國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查·布蘭森時,他說“人生就是一場盛宴,你如果不去多嘗幾道菜,怎麼知道你錯過了什麼”。外界知道您做了各種嘗試,您這些年經歷的變與不變是什麼。


楊瀾:我非常認同布蘭森的這種人生態度,要有豐富的人生。Live a full life,過完整而豐富的人生,需要更多地去體驗。哪怕是痛苦,其實都是這種體驗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這些年的變呢,我覺得是媒體方式在變,傳播路徑在變,受眾在變。不變的是我對這個世界不斷提問的一種姿態,這既是一種好奇,也是一種不斷認知,自我審視和審視世界的過程。我還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


21年來,我和吳徵創立並經營著一家民營媒體公司,面對體制和商業的雙重壓力,也常有步履維艱之感,但通過人物訪談揭示歷史的真相、心靈的真實,以開放的視野、文化的包容,關注個體的成長與困境,從而記錄時代變遷的精神印跡,這是我不變的追求。


楊瀾沒有必要被複制,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和島:您是優秀職業女性的代表,給外界的印象是知性、自信、優雅。那您是如何面對迷茫、焦慮的?


楊瀾:其實就是接受它,把迷茫和焦慮作為人生旅程中最自然不過的一個部分。


其實提問的前提是認知,很多人認為是因為無知才會提問。有的時候是知道的越多,那麼不知道的東西也越多。這就像一個圓一樣,直徑越大,那麼外邊接觸的未知領域也就越大。


真正遇到迷茫和焦慮的時候,我也會通過提問的方式試圖去分析、解釋,然後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也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就是你到底要什麼呀?目前這個事情值不值得花費更多的時間?如何解決?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解決等等,這些都是不斷自我提問的應有之義吧。

正和島:“她力量”在崛起,她領導力也一次次被提及。您是很多人的職業榜樣,“楊瀾”可以複製嗎?如何複製?


楊瀾:在這個時代,女性正在爆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對於經濟的貢獻、社會的貢獻、家庭的貢獻,都不可同日而語。我曾說女人需要做一個“Big Girl”大女孩,擁有大格局、大視野,卻也始終懷有小女孩的好奇心,敏感度和對世界的新鮮感。


我不用去作為別人的榜樣,楊瀾也沒有必要被複制,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充分實現自己的潛能。


在天下女人研習社,我們的口號是:從知道到做到,成為想要的自己。有的時候都知道,但是沒有付諸於實踐就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我在許多女性身上都會看到榜樣,也許有一些年輕女性也以我為榜樣,但是我們都不需要成為別人,就是做自己的樣子。


我對未來的道路還充滿好奇,還會不斷地去提問。

排版 | 張溪冉 審校 | 葉開甫 輪值主編 | 葉正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