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新材IPO懸而未決 收購企業未經營即註銷

4月3日,發審委在2020年首次作出暫緩表決的決定,揚州海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昌新材)首發申請被暫緩表決。海昌新材擬於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計劃公開發行股份數量不超過2000萬股,保薦機構為華創證券。

資料顯示,海昌新材是一家專注於粉末冶金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向電動工具、汽車、辦公設備、家電等領域的客戶批量生產銷售定製化的粉末冶金零部件。

從財務數據來看,成立已20年的海昌新材業績卻相對薄弱,目前員工不足200人,營收不足2億元,周光榮、徐曉玉夫婦二人分別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57.33%和16.67%,家族持股超八成。

客戶集中度高

從海昌新材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來看,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6月(下稱“報告期”),海昌新材營業收入分別為11394.18萬元、14513.87萬元、16773.34萬元及8826.90萬元,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459.73萬元、3778.18萬元、4604.63萬元及2890.50萬元,規模較小且增長緩慢。

雖然公司的主營產品粉末冶金零部件可用於電動工具、汽車、辦公、家電等領域,但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電動工具零部件。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中電動工具零部件的佔比分別為91.77%、91.91%、87.21%、92.03%;而來自汽車零部件的收入佔比分別僅為2.25%、2.14%、8.14%和4.58%。

儘管如此,海昌新材仍“信心滿滿”。公司在招股書申報稿中稱“計劃大力新增汽車零部件產能搶佔汽車零部件市場。”對此,證監會對公司下發的反饋函中,要求公司“結合汽車粉末冶金零部件領域的技術、市場等壁壘,補充披露發行人在該領域銷售收入佔比較低的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期內,公司向前五大客戶(按合併口徑統計)的銷售額佔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 85.11%、88.86%、87.72%、84.05%,其中來自第一大客戶美國史丹利百得集團(Stanley Black&Decker)的銷售佔比分別為51.38%、53.18%、55.70%、57.19%,大客戶依賴度極高。

海昌新材在招股書中稱,公司與全球工具行業的頂端企業史丹利百得、博世集團等知名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合作。但從2019年上半年來看,海昌新材對第二大客戶博世集團的銷售額僅為874.9萬元,僅佔當期的營業收入的9.91%。

收購企業未經營即註銷

2015年5月,海昌有限(即海昌新材前身)收購揚州美特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下稱“美特粉末”)100%股權,美特粉末成為海昌新材納入合併報表範圍的全資子公司。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披露,報告期內美特粉末未開展實際經營,僅通過向海昌新材出租土地和廠房取得租金收入。

兩年後的2017年7月,美特粉末刊登註銷公告。8月,海昌新材召開股東大會,決定將美特粉末擁有的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無償劃轉至公司。當年12月,美特粉末完成註銷。

資料顯示,美特粉末為美國客商範雲奇出資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設立時法人為姜曉琴。美特股份在註銷前的經營範圍包括粉末冶金製品、粉末冶金設備、五金工具配件、機械配件、摩托車配件生產等方面。但從招股書申報稿來看,目前海昌新材唯一擁有的房屋所有權即從美特粉末處轉讓所來。

海昌新材收購美特粉末並非看中其經營生成能力,而只為了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對此,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要求公司說明:美特粉末自設立以來與海昌新材之間的業務及資金往來;報告期內美特粉末未開展實際經營的原因;美特粉末轉讓及註銷前的主要財務數據;美特粉末高管層與海昌新材實際控制人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係。

能否打破“358”魔咒?

早在2018年初,市場盛傳監管層制定了IPO“358紅線”政策,即申報企業三年不低於1個億的扣非淨利潤,且在最後一年中,申請主板上市的需達到扣非淨利潤8000萬以上,而申報創業板則需達到5000萬以上。

儘管官方從未正面承認“358紅線”的存在,但從新一屆發審委審核過會的企業來看,這似乎已成為投行圈的共識。

據國際金融報統計,截至2020年3月31日,本屆發審委共審核88家創業板公司。其中,最近一年歸母淨利潤低於5000萬元的3家公司,均被髮審委否決。另外,根據統計結果,最近一年歸母淨利潤在5000萬元至7500萬元範圍的被否率為20.59%;7500萬元至1億元範圍內的被否率為8.7%;超過1億元的被否率為0,全部過會。而從招股書來看,海昌新材披露的最近一年歸母淨利潤只有4604.63萬元。

按照慣例,暫緩表決的申報企業將在短期內再次過會。雖然沒有明確的條款證明歸母淨利潤與過會率有關,但市場對海昌新材能否打破“358紅線”魔咒拭目以待,大眾證券報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