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要算2019年娛樂圈“流量小生”誰最火,肖戰莫屬!從一部《陳情令》起,再到春晚與謝娜演繹小品“出圈”,肖戰的網絡影響力高居榜首,粉絲直逼3000萬。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陳情令》的肖戰

肖戰從小學拉小提琴和畫畫,顏值高,會攝影,會做飯,會唱歌等,根正苗紅,粉圈打造可謂風生水起,可是,成也粉圈,敗也粉圈。

2月25日,肖戰粉絲因不滿網友撰寫以肖戰為人物原型的同人文章,對同人網站進行舉報。隨後事件不斷髮酵,歐美、日韓、動漫、同人文、耽美甚至是電競等圈子的創作者與愛好者們紛紛揭竿而起,反對肖戰粉絲舉報創作,最終肖戰工作室與粉絲後援會不得不“官宣”道歉。

其實,娛樂圈的“飯圈文化”被詬病引由來已久,關鍵在於明星藝人打造往往是“產品思維”,粉圈卻是屬於“用戶思維”。

為此,2019年還有個“私域流量”的概念特別火,在流量氾濫的時代,每個企業都在轉入用戶思維,講求品牌轉化,流量轉化,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

  • 其實,粉圈文化同樣已經進入“粉絲氾濫”,肖戰風波引爆的背後,我們不得不陷入一輪新的思考,如何讓娛樂圈的“粉圈文化”進入“私域流量”的用戶思維!

一、用四個維度看待“粉圈文化”與“私域流量”的經營

粉圈文化歸屬娛樂圈,靠的是粉絲轉化與變現;而私域流量歸屬商家品牌,靠的同樣是流量轉化與變相,其實都是一種經營思維。只是,“粉圈文化”與“私域流量”在經營思維上存在天壤之別,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四個維度”深入剖析。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1、話語權

俗話說: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話語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草根話語權越來越自由!只是話語權在粉圈出現“混亂”。

根據鳳凰網娛樂發起有關“如何看待飯圈舉報文化””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網友贊成“粉絲行為,偶像買單”,也就是說最終都要由肖戰來買單。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來自鳳凰網的調查數據

還有,那些最無辜代言品牌:佳潔士把肖戰置頂換成了鹿晗,Olay把置頂換成了馬思純,太多的網友都在抵制肖戰,事件越鬧越大,所有品牌商家都膽戰心驚。 ​

可見,在當前流量模式下的“飯文化”,粉絲在明星形象的構建中掌握了過多話語權,這就是“粉圈文化”的特色。

更為關鍵的是,事件的源頭正式粉絲自作主張的舉報,同樣搶了肖戰的話語權,這顯然是偏離了網絡話語權的“適度性”,怪不得很多人都說越來越反感“粉圈文化”。

再來看看,私域流量運營話語權的“適度性”,關鍵就是巧妙使用了“KOL”原理。

  • 如果把影響力和話語權更大的KOL比作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KOC就是隱藏在水面下的龐大冰山,基數眾多,積少成多力量也會很大,對於這部分人群的運用和管理,往往出現在Social CRM、社交裂變、社交電商等操作中,私域流量內的人員有言論自由,但話語權有正向“意見領袖”在引導,這才能真正達成“供應”。

因此,恣意江湖,笑傲人間,話語權有度。粉圈文化的“話語權”已經失控,而私域流量訴求的是在意見領袖下的言論自由,才能和諧,兩者之間顯然有差距。

2、接觸點

俗話說:尋找能接納自己的群體,是人類一直在做的事情。這就是人性,也被“粉圈文化”和“私域流量”都是借鑑運用的。

  • “接觸”的供給策略是流量獲取與運營的一個關鍵點,核心就在於產品與用戶相遇的過程,讓彼此共鳴,這種接觸點在“粉圈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缺失。

有網友猜測,剛火起來沒多久,根基還不穩的肖戰,這一次可能要被拉下神壇了。畢竟鹿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火的時候宣佈戀情,導致大量脫粉。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肖戰上春晚

在明星與粉絲之間的“接觸點”寥寥無幾,甚至對於粉絲而言,追星是要付出高代價的,更別提要有“共鳴感”的產生。

肖戰雖然能夠在短期內聚攏大量的粉絲,一方面接觸點不穩固,另一方面其實是這種“接觸點”本身就是一種“奢侈”。

我們會發覺,很多粉絲都喜歡蜂擁去給明星的自媒體號留言,哪怕一個簡單的回覆都能讓粉絲興奮一週,可見粉絲與明星之間的“接觸點”是有多麼缺失的。

可以說,私域流量構建的是用戶與產品的“接觸”,粉圈文化構建的是粉絲與明星的“接觸”,而且它們中間都有一個強大的“經紀團隊”在運營,但是私域流量成效好,這是因為產品無時無刻在接觸用戶,而粉圈文化中的粉絲,只能靠網絡、演唱會、電視電影等形式,觸點缺少直接溝通。

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表達的問題:每一種關係都需要進行“接觸點”構建,在相處當中不斷地碰撞、摩擦,明確彼此的界限,構建穩定的相處模式,只是“粉圈文化”顯然不足。

3、控評度

俗話說:有明星的地方就有粉絲,而有粉絲的地方就有紛爭,不是江湖卻勝似江湖。粉圈文化的核心精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 為了自己粉的偶像,有組織有紀律地進行鬥爭。

肖戰粉絲不惜動用舉報以及多元網絡工具,大戰各路粉圈、非粉路人,從引領數萬粉絲有條不紊組織發文策劃、摧城拔寨,到被肖戰粉絲之外的圈粉或路人,人人喊打,聲聲痛擊,肖戰粉絲在短短几日裡就潰不成軍,史稱“2.27大混戰”。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絕招是“斗轉星移”,“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威力也不是說說而已。既然你毀了我的“後花園”,那麼,我就有理由抵制你,以及你的一切,這就是一種毫無意識感的“控評度”,誰都想控誰,其實最終只會沒有輸贏,甚至往往會“雙輸”。

私域流量的打造同樣需要這種粉圈的熱度,甚至能有百家爭鳴的局面,只是私域流量的運作往往都是有主持人有組織有紀律,控評度自然可以把控的很好。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李宇春的“玉米粉”

而粉圈文化呢?記得當年的超女時代,“無組織有紀律是我們的特點,”追了李宇春十多年的粉絲林銳透露,“完全沒有任何人來領導!”這就是會讓控評度處於失控狀態。

有人會說,每個明星其實都會有一個官方“後援會”,甚至還能分支出一些“站子”,只是這種都處於相對獨立的狀態,仍然沒有一個“肖戰”影子的主持人整體引導,往往還是失控。

因此,有一點我們要記住,只要是面對商業市場的產品,不管是實物還是虛擬的,本身就是一定有管控的,流入市場的本身就要有審核的。

4、偶像與信仰

粉絲在原漢語字組中代表著一種美食,不管天南海北的飲食習慣有著多大的區別,但粉絲裡擁有的“嚼勁、彈性、粘性”這些特點一定是共通的。

隨著西方文化的滲入,Fans一詞進入中國,fans的英文解讀是“瘋狂的熱愛者”和“狂熱的仰慕者”,看似差不多的兩個描述其實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

粉圈文化的打造顯然就是一種“瘋狂的熱愛者”,我們稱之為一種偶像關係,偶像關係的認可度與信任度都是相對“表面”的。因此,當肖戰的風波引爆後,我們可以看到甚至有肖戰的偶像都是瞬間變換“旗幟”,這就是說本身不具備有信仰關係。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琅琊榜》的胡歌

2015年爛劇橫行的一年,但是一部高質量電視劇的出現,一時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那就是《琅琊榜》,胡歌在這部劇中對於梅長蘇的演繹十分可圈可點。

正如梅長蘇是從地獄歸來的人,胡歌也是經歷過生死的人。胡歌也因此被許多營銷號們吹上了天,處在輿論頂峰的他,卻選擇了出國深造。這份魄力,誰都會感慨一下的,那是因為他想擺脫偶像包袱,建立更深度的粉絲信仰。

而私域流量的關鍵是什麼?給用戶創造價值!當你對產品或專業對別人產生價值了以後,別人就會相信你,就會有私域流量。

可以想想,每個人身邊你相信的人,你為什麼相信他們?是不是因為他們對你產生了價值?

你的朋友,因為對你產生了陪伴的價值,所以你相信他;

你的父母,因為從小到大供你吃穿,也對你產生了價值,所以你相信他們;

你的明星偶像,因為什麼你會相信它,這就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因此,粉圈文化處於一種偶像氾濫的歸屬感,不是一種精神信仰的持有者,而私域流量打造的是一群具有信仰的“水池”,適用於企業、明星,更適用於普通人等。

二、用“私域流量”打造“粉圈文化”

流量是一切生意的基礎!娛樂圈需要有“粉圈流量”,企業商家需要有“私域流量”,肖戰風波事件讓我們看到“粉圈文化”變成是對生意是一種傷害,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肖戰之後,還會誕生哪個明星事件呢?為了不讓粉圈文化流入俗套,我們還是要多用“私域流量”的思維讓“粉圈文化”走到正軌才好。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1、養粉:從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

被集體所共有的流量,不是屬於單一個體的流量,娛樂圈的粉圈市場其實也是一個公域流量,每個明星藝人同樣都需要打在真正的“私域流量”,才能讓明星的品牌價值更持久。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粉圈文化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多人並不是因為喜歡和欣賞某位明星而成為他的粉絲,而是為了某些其他目的,如“為了混進某個圈子,找存在感,才假裝喜歡某位明星”以及“追星只是一份工作,誰給錢就追誰”。除了這兩種特殊粉絲外,還有一些讓明星聞風喪膽的“黑粉”。在這種公域流量的環境下,粉圈容易出事,甚至造成負面傳播效應。

養粉也是明星藝人打造私域流量池規模化發展的一個門檻,但是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私域流量顯然很重要。

2、連接:從弱關係到強關係

安迪·沃霍爾說“未來每個人都會有15分鐘的成名時間。”但是15分鐘的光輝過去,會有多少人還會選擇留在你身邊這才是最重要的。娛樂圈瞬息萬變,人們大多喜新厭舊,從粉圈文化的“弱關係”進入私域流量的“強關係”顯然很有必要。

在生物學上說,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共生關係”,其中“偏利共生”是粉圈文化可借鑑的,它指兩個物體生活在一起後,其中一個獲得了好處,另一個沒有任何好處,但也未受到傷害。

明星還未成名前,依靠著自己努力拍戲賺錢,此時他們沒有粉絲或者與粉絲之間的關聯是脫鉤的,其後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得益於粉絲的益處越大。

同理,私域流量能夠構建的前提也是“價值與利益”的平衡才能持續與長久。憑著出色顏值可以讓人們最先注意到你,但如果作為演員,除了要有演技,還要能不斷與私域流量的粉絲鏈接,構建價值共鳴的“強關係”利益共同體。

3、人設:從偶像到真人IP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其實,諸如體育領域、文學領域、科研領域,包括如今的娛樂圈等,它們都屬於“某個領域”這個範疇,即:但凡某個人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內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明星”,顯然商家打造私域流量或明星打造粉圈文化都是一種“明星效應”。

  • 只是,明星在粉圈的人設往往僅僅是“偶像”,偶像屬於時尚界的短期“消費品”,就像肖戰如果僅僅只是“偶像流量小生”,後續沒有真人IP的打造,很快就會過時的。

回到商業領域的私域流量,很多品牌方會很堅持的說我的自媒體號就一定是品牌logo做頭像,品牌名做暱稱,可是,自媒體強調的是社交屬性,用戶希望企業是一個真人,可以跟我說話,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品牌,而私域流量的打造就是要用真人來立IP人設,就像小米雷軍就是一個小米持續不斷的品牌“人設”。

因此,粉圈文化中每一個明星藝人如果都能擁有自己的“人設”,就不至於讓粉絲為了偶像去粗暴的舉報,而是有一種尊重與信仰。

寫在最後:粉圈文化亟待用戶思維

肖戰“飯圈風波”引爆的背後:從粉圈文化到私域流量

我們國家的文娛圈,缺資金,缺演員,缺觀眾麼?都不缺!因此,娛樂圈在國內經過數十年發展,明星藝人“產品”一代新人換舊人是常態。可是,明星“產品思維”的成功打造,雖讓粉圈文化一片繁榮,卻缺乏“用戶思維”的運營,肖戰風波只是一個引子,一種警醒,懂得提早進入“私域流量”娛樂粉圈轉化才是該反思的,不是嗎?


醉井觀商,以小見大,善於思考,樂於分享,更多的商業點評、行業趨勢分析等,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溝通,共贏共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