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5日是他們的節日,“HAM一族”您知道嗎?

HAM是什麼?他跟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有什麼關係?原來,這裡還有個故事呢。

那是在1908年,美國哈佛大學有一個業餘無線電社團,其成員為亞伯特·海曼(Elbert.s.Hyman)、巴伯·茲美(Bob Almay)和佩姬·莫瑞(Peggy Murray)。一開始,他們是用三個人的姓來作為電臺的呼號,可這呼號十幾個字母,也太長了!後來簡化成三人姓氏第一個字母的組合,即HAM。由於HAM的廣泛影響,在世界無線電領域,就以HAM來稱呼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中國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根據HAM的音譯詼諧地自稱為“蛤蟆”一族,而HAM在英語單詞裡是 “火腿”的意思,也有人自稱為“火腿”一族。

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是很特殊的“玩家”,一百多年來十分關注提倡高尚的精神和社會責任。美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保羅·賽加爾於1928年提出的《業餘無線電守則》至今仍然是幾乎所有國家業餘無線電組織一致的座右銘。那就是:體諒、忠誠、進取、友愛、適度、愛國。

每年5月5日是他們的節日,“HAM一族”您知道嗎?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已經有400多部業餘電臺,解放後被禁止。這裡要特別提到魯迅先生之子周海嬰,他沒有繼承父親的文學道路,而是選擇了畢生從事無線電事業,他既是無線電專家,也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周海嬰等老一代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努力下,國家全面恢復開放了業餘無線電活動。1992年12月,北京、上海、廣州22名老業餘無線電愛好者首批獲准恢復自己的個人電臺。沉默了幾十年的中國民間業餘電臺的電波再一次在空中激盪。周海嬰就是北京首批註冊的22名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之一,他的電臺呼號為BAICY。2011年4月,周海嬰先生去世。按照慣例,一個無線電呼號停止使用5年後,將被重新分配給他人。為了紀念週海嬰先生對無線電事業的傑出貢獻,他的呼號BAICY被永久保存。

無線電頻率是國家通信資源,無線電臺的使用也有法律法規以及規範、常識。作為一項佔用國家無線電資源的通訊活動,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遵紀守法的同時,還要具備“三證”,也就是中國無線電協會會員證;業餘無線電臺操作證;經過國家無線電管理部門的設備檢驗,取得“電臺執照”,並獲得全球唯一的無線電臺呼號。在這個基礎上,HAM要恪守“體諒、忠誠、進取、友愛、適度、愛國”六大準則,維護HAM群體榮譽;不斷鑽研無線電通訊技術,積極參與、開展無線電相關活動,並且願意將自己的知識與熱心奉獻給更多的HAM朋友,乃至社會。

即使在互聯網、移動通信、可視電話等先進通信手段高度發達的今天,全世界每天仍有300萬以上的業餘電臺在進行守聽和聯絡,他們用語言或原始的莫爾斯電碼,傳遞無線電知識,交流彼此的信息。電臺操作員們用自己特有的一套“Q語言”進行聯絡,這種術語叫QSO,他們在頻率上不斷搜索著其他業餘電臺。業餘電臺溝通聯絡後互相寄送QSL卡也是一項活動內容,QSL卡是業餘無線電臺提供給他人的一種確認聯絡或收聽的憑證卡片,有的電臺專門收集世界各地業餘電臺的QSL卡。

每年5月5日是他們的節日,“HAM一族”您知道嗎?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世界已經步入e時代,互聯網以其豐富的內容和便捷的操作,為人們帶來了極大方便。廣大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對互聯網也比其他群體更早涉足,HAM一族在網絡上發送資料、互致問候、傳達通知、安排活動、交流經驗,開闢了第二條通聯渠道。不但如此,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已經開始利用軟件,使互聯網成為網絡中繼,進行遠程語音互聯。

業餘無線電臺活動是一項崇高的工作,HAM們不圖報酬,憑著熱情與信任,成為公眾通信網的有力補充。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當地通信設施被全部破壞,成都市業餘無線電應急通訊網在地震後僅僅一分鐘就啟動了,數百名HAM參與其中,向外界報告災情,在後來的抗震救災組織、安排調度等方面,業餘無線電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北京鳳凰嶺迷路山友救援中,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一呼百應,以自己的熱心和互助精神,在無法使用電信網進行通信聯絡的特殊情況下,為救援提供了通信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